相比裝備了中國武器的巴軍,印軍真的是太菜了!
剛剛,一架印度“陣風”戰機再被擊落。這次擊落徹底沒辦法否認了,因為印軍的飛行員落到了巴基斯坦境內,飛行員被巴軍俘虜了。現在的訊息是,被俘虜的印軍飛行員還是他們唯一的“陣風”女飛行員,現在被俘的影片都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瘋傳,大機率是真的。
“陣風”戰機以前口碑很好,因為是經過實戰檢驗的戰機,過去都是優勢方,所以被稱作四代半戰機當中的佼佼者,以前在國際市場被認為遙遙領先中國的殲-10戰機。然而,這次實戰了才知道,法國“陣風”戰機在中國的殲-10CE面前根本不堪一擊,“陣風”飛行員甚至都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都不知道為啥就被擊落了。

這次印巴衝突,印度“陣風”戰機連續折戟引發整個全球社交媒體的熱議,大家普遍認為,全球對四代半戰機實戰效能到了重估的時候了。很多戰友就問,為啥實戰中能力差距這麼大呢?本文將從技術性能、體系支撐、空戰環境三個維度,解析“陣風”敗因、中法戰機差異及殲-10CE能否對付美國的F-35戰機。
一、“陣風”敗因:技術侷限與體系割裂的致命傷
1. 電子戰系統被壓制
法國陣風的雷達系統其實並不弱,但一則與殲-10CE戰機的雷達相比有差距外,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有ZDK-03預警機在背後支撐和指揮,這使得殲-10CE對“陣風”戰機形成了複合電子壓制,另外據說紅旗-9的防空系統也對“陣風”戰機的雷達形成了干擾,這使得印軍根本沒辦法及時發現殲-10CE戰機。相比之下,殲-10CE搭載的AESA雷達採用抗干擾波形設計,配合中國自主研發的電子戰吊艙,在體系支援下仍能保持有效探測能力,尤其是預警機的探測獲得的資訊與殲-10CE是共享的,紅旗-9雷達的資訊很可能也是共享的,所以陣風戰機一起飛就基本被巴軍鎖定了。
2. 導彈代差:米卡導彈VS霹靂-15E的降維打擊
“陣風”掛載的“流星”導彈最大射程號稱高達160公里,比巴基斯坦殲-10CE發射的霹靂-15E標註射程145公里還遠15公里。但是,事實上“流星”導彈注水了,其現實環境下射程僅120公里,但霹靂-15E經過最佳化後,其實際射程超過160公里,而且又採用雙脈衝發動機+資料鏈中途修正技術,形成“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的絕對優勢,還是發射後不管,由預警機來負責引導,這直接對印度“陣風”戰機形成了碾壓。更為重要的是,印度為“陣風”戰機和配備的“流星”導彈都無法和印度購買的以色列預警機和俄羅斯預警機相容,實際上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3. 體系割裂:“萬國牌”裝備的協同災難
印度空軍混用俄製蘇-30MKI、法制“陣風”、以色列制導彈,各系統間資料鏈標準不一,導致戰場資訊共享困難。譬如,印度預警機發現了巴基斯坦軍機,他就只能對印度戰機飛行員喊話說哪個方向、多元距離有巴方戰機,其它啥事幹不了,但那個時候巴方的導彈可能已經發射了。巴基斯坦依託中巴聯合體系(殲-10CE+ZDK-03預警機+北斗導航),實現“發現-鎖定-打擊”鏈式反應時間壓縮至8秒內。
二、殲-10與“陣風”的技術代差:四代半戰機的分水嶺
對比維度 殲-10CE(中國) 陣風(法國/印度)
殲-10CE所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220公里,藉助預警機應該能看得更遠。印度“陣風”戰機的的雷達宣稱的探測距離是150到180公里,肯定不如殲-10CE戰機。導彈上面我們也比較過,“陣風”也不行,電子戰能力方面更是如此,殲-10CE戰機有綜合電子對抗吊艙+定向紅外干擾機,“陣風”戰機則沒有。殲-10CE戰機有自身雷達優勢,同時還有預警機,衛星系統和地面防空雷達,這些系統資料鏈都做了連結,可以資料共享,指揮統一由預警機制指揮,戰機只是導彈發射平臺,所以本質上說這就是兩個時代的打法,殲-10CE戰機是現代體系化的戰爭,而“陣風”戰機還停留在“狗鬥”層面。
中巴聯合打造的“空天電網”體系(預警機+資料鏈+防空系統)使殲-10CE能夠獲得戰場全域性態勢,而印度“陣風”因缺乏統一資料標準,淪為資訊孤島。
三、殲-10對抗F-35的可能性:體系對抗下的非對稱博弈
法國“陣風”戰機在中國殲-10CE面前走不過一個回合,那麼美國的主戰五代機F-35戰機又如何呢?號稱領先殲-10CE戰機一代的美軍F-35面對中國殲-10CE戰機有優勢嗎?
1. F-35的隱身優勢與侷限性
F-35正面RCS約0.001平方米,遠超殲-10CE(約1-3平方米),正常情況下可在50公里外規避傳統雷達探測,所以如果單純是兩機對抗的話,殲-10CE的確應該不是F-35戰機的對手。但是,F-35的APG-81雷達功率較低(僅APG-77的60%),且依賴外掛吊艙增強電子對抗能力,而殲-10CE可透過預警機中繼制導,中國的預警機探測能力太強了,空警500探測距離對外宣稱的酒五六百公里,再加上地面的反隱身雷達,可以說美國的F-35戰機在中國面前就是裸奔,曾經中國的殲-20戰機都飛到了F-35飛行員目測範圍內才被對方發現,而美軍的F-35只要在日本基地起飛就被發現。所以,事實上在預警機和雷達的加持下,中國軍機會更早發現F-35戰機。

2. 殲-10的對抗策略
F-35戰機的雷達探測距離是350公里,雖然比殲-10CE戰機大,但與預警機和反隱身雷達相比還是有差距,因此在預警機和反隱身雷達的加持下,殲-10CE完全可以做到先敵發現。先敵發現後還要先敵攻擊才能致勝,殲-10CE戰機也可以掛載霹靂-17導彈,其射程對隱身戰機可以超過500公里,對預警機可以高達1500公里,這比美國今年2月測試的“超級流星”空空導彈的400公里射程還要遠至少100公里,所以實際上殲-10CE戰機完全可以獵殺美軍的F-35戰機。當然,這得是中國自己用的戰機、導彈和預警機,巴基斯坦的體系對抗不了F-35戰機。
其實,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就能看出,現代空戰的本質就是體系對抗,不是單純的一種裝備的對抗。有了預警機、衛星和反隱身雷達的支撐,中國的殲-10CE戰機雖然比F-35戰機低一代,但依然可以實現對其的獵殺。所以,“陣風”的失敗並非單純技術落後,而是印度“重灌備輕體系”思維的必然結果。當然,哪怕印度有更加先進的預警機也不行,因為法國自己不能生產預警機,就沒有適配物件。因此,某種程度上說,未來空戰中,法國的“陣風”是被淘汰的物件。
殲-10CE的優勢源於中國完整的國防工業鏈與體系化作戰理念,其與F-35的對抗將取決於預警/反隱體系的效能,而非單一機型效能。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與無人機蜂群技術的普及,有人機間的代際差距可能被體系創新所彌合,這恰是中國軍事變革的核心方向。譬如,像殲-20帶著幾架攻擊11隱身無人機去和對手對抗,對手都不知道真正的敵人是誰,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會被無人機輕鬆獵殺。因為,導彈都是發射後不管,一個立體化的攻擊狀態,像F-35戰機根本無法對抗。這就是今天的中國軍事實力,已經領先全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