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戰機真的來了

2024年12月26日,一架型號不明、外形科幻的新式戰鬥機從成都鬧市區上空掠過,試飛照片和影片在網路上迅速流傳開來,並立即引發海內外軍事專家們的熱議。
這架飛機展露了大量清晰細節,有若干試驗性動作,符合標準的試飛流程。

新型六代機的機長比殲-20略長,但翼展要大很多。
國外知名軍事網站Army Recognition認為,這就是中國第六代戰鬥機技術驗證機的首飛試驗,文章稱:
“該活動透過社交媒體上釋出的影片分享,標誌著中國航空航天能力的重大進步,這次飛行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塑造下一個軍用航空時代雄心的極大關注和猜測。”
“這款新型戰鬥機雖然其確切規格仍處於保密狀態,但據信採用了一系列尖端技術,其中包括先進的隱身能力以及下一代航空電子系統。”
“此外,有傳言稱該飛機集成了人工智慧,增強了其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並改善了即時戰鬥場景中的決策能力,這將使它擁有與無人駕駛飛行器無縫協調的潛力,可能會重新定義未來戰爭中的載人-無人機編隊。”
機身前部顯示了一個程式碼號,前兩位數字為“36”,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戰鬥機系列中確認的最高編號。
變相官宣:銀杏寓意隱形,且銀杏葉的形狀與飛機十分相似。
下面綜合國內外專家與專業軍事博主的觀點,簡單介紹一下這款飛機。
1、歷史地位
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款試飛成功的第六代戰機,沒有任何可以模仿的先例,國外其他類似“產品”仍停留在PPT階段。
與之最接近的是美國空軍的NGAD(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下一代空中優勢專案,該專案技術驗證機的PPT於2020年公開展示,之後爆出許多概念性影片,據說至少有一架演示性樣機。
不過NGAD專案推動的很不順利,2024年12月5日美國空軍發言人宣佈:空軍高層正重新評估該平臺的設計和要求,NGAD計劃已暫停,即將上任的Trump政府將正式決定計劃中第六代隱身戰鬥機的命運。
成飛六代機跟美國空軍NGAG的設計思路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如:體型相對五代機/四代機更大,無尾翼氣動外形等。
除此之外,已經錯過五代機的歐洲和日本據說也在“跨越式研發”六代機,目前搞了幾個模型和PPT,但設計樣式整體上更像五代機,看不出相對F-22、F-35、殲-20有什麼突破。
實際上,歐洲和日本大機率是搞不出來六代機的,只是他們現在還不甘心罷了,最終結果估計還是像五代機採購F-35那樣再去買美國的飛機。
從模型圖或概念圖來看,歐洲和日本設想的下一代戰機仍沒有擺脫F-22/F35的框架。
2、獨特的氣動佈局
成飛六代機採用了無尾翼箭型佈局,很像大家認知中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眾所周知,尾翼是飛機控制飛行姿態的關鍵機構;作為一架軍用飛機,尾翼帶來的衍生難題是會增大雷達反射面積,影響隱身效能。
取消掉尾翼需要依賴非常高水平的操縱,目前只在B-2、B-21等極少數尖端平臺上出現過,載人戰鬥機領域尚屬首次。
B-2轟炸機
成飛六代機採用無尾設計,每個機翼後面有五個小的控制面。
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是,在已公佈的所有圖片和影片資料中,均沒法發現可見的發動機噴嘴。
發動機噴嘴是採用紅外探測手段追蹤飛機的關鍵物件,當發動機噴嘴被移除或隱藏在飛機結構內時,將使得紅外特徵顯著降低,減少了飛機被紅外感測器或紅外製導導彈捕捉到的機會。
除增強隱身能力外,沒有可見的發動機噴嘴還可以顯著改善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效能,實現更平穩、更最佳化的氣流——傳統噴嘴會產生湍流和額外阻力,導致飛行效能降低。
俄羅斯蘇-57的發動機部分處理得很粗糙,廣受詬病。
與蘇-57相比,F-22對引擎的處理要精細許多,但仍明顯可見。
3、戰鬥轟炸機?
傳統戰鬥機、殲擊機分單發和雙發,從未有過三發的設計,而成飛六代機在機身頂部有一個進氣口,在機身下部的兩側還有一個雙進氣口。
三引擎的佈局給外界帶來諸多猜想,比如:它的起飛重量很大、航速要求很高,可能需要三個發動機才能滿足激進的效能目標,特別是對於持續高速飛行和高空操作。
圖中標號11處為機頂進氣道。
成飛六代機擁有巨大的內建武器彈艙和雙輪主起落架,這進一步印證了飛機重量相當大。
有軍事專家認為,這架飛機不排除定位為“支線隱形轟炸機”,可以對包括第二島鏈在內的廣大範圍形成強大火力威懾。
近期的幾場戰爭充分表明,導彈是一種“踹門”性質的武器,應用於高強度對抗時價效比(彈藥量/成本)很低,而隱身轟炸機正是中國所急需的撒手鐧。
假如該機真的能夠實現高空、高速、高載彈量、隱身、遠端等預期效能目標,將給一二島鏈附近的美國空軍加油機、運輸機、預警機、偵察機以及眾多海上目標帶來顛覆性影響(《臺海危機,美國會做哪些反應?》)。
內建彈艙是隱形飛機的典型特徵,可以在不影響隱身特性的情況下攜帶武器。雖然很難從現有影像中確定駕駛艙的配置,但普遍猜測寬闊的機頭提供了並排駕駛位(駕駛員+任務指揮官)——這是轟炸機的典型特徵。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2019年1月受訪時表示,該集團正在準備研究一種“到2035年可以保衛海空的戰鬥機”,還提到有人與無人協同組合、人工智慧的使用,以及改進的隱身和全向感測器等元素。
在六代機首飛後,有位博主這樣寫道:
“恍惚中我彷彿看到了二十六年前在殲教-5陪伴下首飛的殲-10,彷彿看到了十三年前在殲-10陪伴下首飛的殲-20。
而今天,終於輪到殲-20陪伴我們的下一代全向隱身戰鬥機首飛,這就是傳承!”
殲-5伴飛殲-10。
猶記得1998年3月23日,第三代戰鬥機殲-10飛機首飛成功,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研製能力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歷史性跨越。
但平心而論,殲-10更像是一款追趕過程中的戰機,因為就在半年多以前,美軍F-22首飛,成為遙遙領先的全球首架四代機(依據現在的劃分標準為五代機)。
彼時彼刻,人們在沉浸於殲-10首飛的喜悅之際,內心深處也不得不感慨中美航空工業差距之大。
殲-10伴飛殲-20。伴飛飛機一般為雙座,負責攝像並提供技術支援——後座通常乘坐著專業工程師。
時間來到2011年1月11日。
這一天,編號“2001”的首架殲-20順利升空,飛行18分鐘後成功著陸,伴飛的雙座殲-10拍攝了試飛全過程。
殲-20首飛給國人帶來的震撼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六代機,只不過當時國外同行的話顯得酸溜溜。
比如:有俄羅斯專家稱“殲-20列裝還需要十年”(實際為2016年量產),一些西方專家則表示“機載裝置還沒有達到五代機標準”云云。
誰又能想到,當2024年殲-20已經服役超過300架時,比它首飛早一年的蘇-57只列裝了22架量產型外加10架原型機。
原型機試驗性質比較強,量產型殲-20相對於上圖中的原型機做了大量升級改進。
12月26日伴飛六代機的雙座版殲-20是首次以真機狀態亮相。
與殲-10首飛時國際輿論的波瀾不驚以及殲-20首飛時國外同行酸溜溜的話語不同,本次六代機首飛後,海外輿論幾乎清一色的“震驚體”。
比如:
(是的,中國剛剛又試飛了另一架無尾下一代隱形戰鬥機)

(中國重型隱形戰機突然出現,持續更新)

(專家:中國以“世界級”第六代隱形戰鬥機超越對手)
……
長江後浪推前浪。
經歷過幾代人的追趕,中國空軍終於走到了時代的最前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