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剛剛公佈了2024年第三季度(第二財季)業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符合一致預期;淨利潤同比增長63%、Non-GAAP淨利潤下降9%,略高於一致預期。單純從數字看,這似乎是一份中規中矩的財報,但資本市場的表現要積極得多——在本文撰寫之時,阿里的美股盤前股價上漲了2%,並且曾一度上漲5%。在我的投資人朋友當中,對這份財報持樂觀情緒的遠多於持悲觀情緒的。我覺得這份財報最大的亮點是證明阿里已經重返“高質量增長”軌道,其核心業務的結構性調整已經取得了成效。下面展開分析一下。
首先看淘天,這是大家最關心的業務,也是整個阿里體系的現金牛和壓艙石。本季度淘天收入同比只增長了1%,似乎不算強勁;但是電商訂單數量同比增長達到了兩位數,而且過去兩個季度都是如此。訂單增速快於GMV增速,GMV增速又快於平臺收入增速,這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淘天在有意識地控制貨幣化率,讓利於商家;第二,消費者對淘寶天貓的熱情有增無減,尤其是在購買相對低價的商品方面。此外,阿里在財報中還提到,今年雙11期間,在淘天下單的使用者總數重新整理了歷史紀錄。如果之前有人還擔心淘天的使用者基本盤能否穩住,那麼現在應該可以放心了。
一直以來,阿里核心電商業務的發展重點就是“價值競爭”。過去幾年行業開始低質低價內卷,淘系電商也因此承受了不小壓力。如果說前幾年行業在路徑選擇上還有猶豫,那麼今年以來,淘系率先引領行業,拒絕低質無效內卷,也得到了商家和消費者的歡迎,今年雙11 GMV和買家數量雙雙創新高,就是行業開始迴歸“價值競爭”的最好例證。
在此之前,阿里核心電商一方面提升消費者體驗,貫穿了商品和服務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提升商家生態,讓商家在淘天實現有利潤、可持續的增長。例如,今年7月底,淘天上線“店鋪體驗分”體系,根據”寶貝質量“”物流速度“”服務保障“三大板塊的一系列客觀指標得出綜合性評價,改變了過去店鋪評價體系完全基於使用者主觀評價、而且僅有一個維度的缺憾,這是重視使用者體驗的舉措。又例如,從今年8月開始,淘天對店鋪體驗分較高的商家鬆綁“僅退款”,從9月開始升級運費險、免收淘寶直播技術服務費(為期一年),這是降低商家負擔的舉措。可想而知,這兩方面的舉措都需要平臺付出真金白銀的成本,所以阿里在財報中承認,本季度淘天還在加大投入。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實現收入增長實屬不易。
我認為對於淘天集團來說,最好的訊息是88VIP會員持續高速增長,本季度又同比增長了兩位數,達到4600萬人(其中就包括我本人)——如果我沒算錯的話,就是接近淘天年度活躍買家總數的6%。這說明,消費水平較高、網上購物活動較頻繁的那些消費者,不但仍然是淘天的忠實使用者,而且活躍度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作為一個日常對各大電商平臺使用頻率均很高的使用者,對我來說,淘天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商品的豐富性、88VIP以及店鋪會員體系;後兩者恰恰也是最近幾年,淘天投入最多的領域。當然,在商品的豐富性(無論大牌還是白牌)方面,淘天也做的非常好,國內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記得大約兩年前,投資圈的一些朋友憂心忡忡地對我說,他們擔心淘天會變成“沒有特點的電商平臺”,主流消費者第一時間不會想到它,只會拿它當個備胎。此時此刻,我覺得這個風險可以解除了。只要淘天繼續貫徹其“價值競爭”路線,以消費者的綜合體驗(而不僅是價格一個維度)為核心、建設良好的平臺商家生態,它的特點就很鮮明,而且是主流消費者最認可的特點。在長期,AI技術的應用可能是淘天的下一張好牌,這一點在美國的亞馬遜、Shopify等平臺已經得到了驗證。這就是我想討論的第二個問題:AI驅動下的阿里雲增長。

過去幾個季度,阿里雲的增速逐漸恢復,本季度收入增長了7%,其中公有云業務收入增長了兩位數;調整後的EBITA利潤率已經達到9%。這大概是股東很喜歡的那種增長:由高質量的公有云業務驅動,利潤率不斷攀升,利潤增速遠遠快於收入增速。上面提到過,我很期待AI技術對阿里的核心業務產生顯著貢獻,其貢獻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透過提高流量分發效率和商家營銷效率,提升電商平臺的業績;第二是透過滿足使用者的生成式AI應用需求,為雲計算業務開啟長期空間。要知道,過去一年多,微軟Azure雲業務平均每個季度有大約十個百分點的收入增長是AI貢獻的!
通義千問是國內最先進的基座大模型之一,相信很少有人質疑這一點。它同時具備強大的閉源和開源版本,從而建立起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開源生態,這在國內十分難得(很多競爭對手至今還不相信開源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阿里雲透過與通義千問生態的深度融合,向客戶提供了包羅永珍的AI綜合解決方案,就像微軟與GPT深度融合、以及亞馬遜與Claude等多種模型深度融合一樣。現階段,國內AI應用與美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產生商業價值的應用成果不多,所以阿里雲的戰略優勢尚未充分體現出來。只要國內AI應用生態成熟了,結果會自然而然地體現在阿里雲的業績當中。
附帶說一句,阿里在國內AI賽道的投資範圍也是最廣泛的,遠遠超過了其他網際網路大廠。阿里能夠集齊“大模型五虎”,並投資一系列的AI應用公司(包括境內和出海應用),離不開來自業務層面的兩個“助攻”:阿里雲多年積累的AI算力資源,能夠為大模型創業公司提供寶貴的訓練算力;阿里雲的基礎設施和開發環境則為大模型的應用轉化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作為一個長期的GPT付費使用者,我完全相信生成式AI代表著人類科技的未來方向,唯一的問題是未來將以什麼速度、什麼節奏到來。我也相信阿里在生成式AI方面的佈局很可能是國內最領先的。
除了上述兩個戰略意義最重要、我最關注(相信資本市場也最關注)的業務之外,讓我最意外的是阿里國際電商(AIDC)業務的持續良好表現,本季度收入增長了29%。國際電商佔阿里總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3%,從而成為一項舉足輕重的業務!這幾年電商出海是網際網路行業的熱門話題,幾乎所有平臺都在講出海,而阿里在出海方面的戰績往往被外界低估了。這項業務強勁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菜鳥跨境物流體系的協同效應——過去多年,菜鳥一直在以“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不斷地、系統化地建設全球物流基礎設施,在一個又一個海外市場提供端到端物流能力。速賣通與菜鳥的配合,有力地縮短了前者的履約時間、提升了使用者體驗,並且使得速賣通能夠向商家提供更復雜、更多層次的物流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現在更能理解,為何今年早些時候,阿里要取消菜鳥的分拆上市計劃,並從第三方手中回購股份——對於國際電商業務而言,跨境物流的基礎設施意義過於重要,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當然,擁有強大的物流基建,對於國內的淘寶天貓使用者體驗的提升也具備深刻意義,相信在雙11這樣的熱門購物季買過東西的消費者對此深有體會,在此毋庸贅述。
綜上所述,阿里未來的“高質量增長”路徑其實很清晰:在國內電商業務上堅持“價值競爭”策略,在雲計算業務上堅持“公有云+AI”的策略,在國際電商業務上透過與菜鳥的協同效應實現持續增長。嚴格地說,本季度(以及過去兩三個季度)的財報讓我們看到了曙光,但新的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來。因為正確的戰略需要執行時間,也需要內外部各種因素的配合。我希望下個季度能看到更大的進展!不管怎麼說,資本市場總是歡迎高質量的增長,所以我認為它會歡迎這份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