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點獨家丨阿里電商事業群燃起第一把火:2025年開局要打三場增長戰役

淘天 2025 年第一件大事是透過扶持優質品牌和商家來做增長。
文丨邱豪 管藝雯
編輯丨管藝雯
我們瞭解到,2 月 2 日(大年初五),還在春節期間,阿里電商事業群 CEO 蔣凡召開小範圍高管會。會上蔣凡明確了 2025 年淘寶天貓的第一件大事是透過扶持優質品牌和商家來做增長,天貓事業部總裁劉博(花名:家洛)是第一負責人。
2025 年,阿里電商事業群優先順序最高的戰略是 “增長”,後續的組織、策略調整都會圍繞其展開。而這次增長戰略最大的不同是,內部認為阿里應該更開放,具備全域意識,協助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商家在全網做大,阿里的收入自然也會提升。
春節結束,阿里已經在服飾、美妝、運動戶外三大核心行業率先發起增長戰役,面向品牌商家推出包括給新品提供免費流量激勵、補貼商家在站外的流量投放、佣金現金激勵等舉措,試圖解決商家如今缺復購、缺流量、缺利潤的難題。據我們瞭解,淘天一共要投入多少預算並沒有定死,一些員工認為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投入 “不設上限”。
蔣凡 2024 年 11 月出任阿里新組建的電商事業群 CEO,很多淘天員工對他滿是期待。三個月來,他的很多事蹟在員工中流傳,比如 “鐵腕、強勢”“高效”“喜歡腦子好的人”“開會如果不滿意就立刻不聽了離席”。
不少阿里員工開始忙得不可開交,有的因為 “老闆看得更細”“看重商家的感受和反饋”,有的因為各細分業務被要求獨立結算,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有的則收到了更多的 “高層需求”。一位老員工再次感嘆蔣凡是一位 “產品經理 CEO”,評價其最大的成長是知道生意的閉環。
這可能是新的電商事業群成立、蔣凡出任 CEO 之後燃起的第一把火。一年前低價大戰席捲電商行業,阿里、京東、抖音都陸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定位,阿里變得更加開放,先後與微信支付、京東物流互聯互通。在新的領導班子帶領下,阿里電商開始學會抓住主要矛盾 —— 自身的優勢是品牌商家,阿里要增長,扶持商家是第一優先順序。
淘天想清楚了:要增長,先幫助品牌做大
據我們瞭解,春節期間這場圍繞電商的高管會,僅十餘人參加,它更像一場頭腦風暴,大家討論阿里電商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蔣凡認為,核心要做增長,應該扶持有一定資金和團隊的優質品牌和商家,尤其是中小品牌,不要防止人家走,而是更深入得參與和幫助他們在全網進行商業決策,幫助做大蛋糕。
一位阿里員工分享了他的理解,比如淘天以前追求的是在品牌預算裡的佔比從 30% 提升到 40%;現在的想法是協助品牌先在全網做大,阿里可以接受佔比還是 30%,但品牌大了阿里的收入還是提升了。
一家服飾品牌電商負責人對我們說,去年淘天平臺增加了很多促銷活動的頻次,以實現銷售額的快速增長。今年明顯感覺淘天策略調整,不僅關注 GMV 增長,也開始關注品牌現階段的問題、聲量的打造和營銷策略。因為只要品牌聲量做大,所有渠道使用者對品牌有認知,到天貓品牌旗艦店的使用者也會增加。
DeepSeek 評價這樣的轉變標誌著淘天的經營思想從 “平臺主權” 轉向了 “生態主權”。
過去阿里缺流量,想盡一切辦法獲取流量,執著於掌控流量分配權,因為阿里體系內可分配的流量越多就意味著收入越高。這樣簡單粗暴的賺錢方式,在面對把天平極致偏向消費者和低價的拼多多、在面對掌握最多使用者使用時長的抖音時,變得不合時宜。
現在,阿里希望介入商家的經營毛細血管,把自己變成品牌成長過程中的 “必選項”。一些商家也會有所擔心,隨著阿里對品牌經營權的介入,它會如何平衡 “既當裁判又當教練” 的邊界。
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去年 4 月曾說,公司審視反思後,意識到真正的客戶是購物的使用者,而過去沒有給他們最好的體驗。
誰才是第一客戶?這是電商平臺的經典辯題。
商家是平臺收入的直接來源,它們為購買流量支出廣告費、為每一筆銷售訂單支付佣金和服務費。消費者雖然不直接付錢給平臺,但是一旦購物體驗不佳、商品價格更高,會把使用者趕向競爭對手,間接影響自身的 GMV 和收入。
2024 年的 618 大促,是整個電商行業天平失衡最嚴重的節點。淘寶、京東、抖音、拼多多等主流電商幾乎一邊倒地迎合消費者:全網最低價、自動運費險、無理由秒退款。看上去欣欣向榮,但消費者絲滑體驗、平臺做大 GMV 的背後,是商家利潤加速失血的哀嚎 —— 運費險本身侵蝕毛利,退貨率畸高則增加了包裝、人工和物流成本。
一個客單價較低的男鞋商家告訴我們,去年平臺強推的運費險,幾乎吃掉了他應有的大部分利潤,再加上推廣成本增加,導致其全年淨虧損 100 多萬元,而同樣的銷售額放在往年,應該是盈利百萬元的水平。
淘天是最早、也是最明顯從極致低價策略中轉向的平臺之一。去年初,淘天開始放棄純粹追求低價帶來的高訂單量,轉而將銷售額、客單價定為更重要的目標。618 過後,淘天又大幅調整了店鋪流量規則,明確以體驗分為流量分配的核心依據,同時率先鬆綁 “僅退款”,讓過往經營口碑較好的商家可以跟消費者協商退款。
蔣凡上任後,商家的經營利潤和權益保障被更多關注,相關解決方案也開始制定。一位阿里員工稱,蔣凡的關注點很細,連商家在後臺需要填寫的欄位,都會被拿來跟競爭對手比較。
淘天的行事作風也有了變化,多個品牌商家告訴我們,自去年底以來,來自淘天平臺方的溝通頻次增加,溝通的業務部門更多元、更積極,也更關注商家的痛點。
一位戶外品牌電商負責人稱,淘天是今年所有渠道中第一個來談激勵扶持的平臺,春節假期就有溝通,復工後立馬確定深入合作。一家頭部化妝品牌自今年 1 月起已經密集和淘天溝通了三輪,收集建議和反饋的效率都提高了,“以前沒有過的”。
阿里之前會強調 “消費分層”,因為它哪一塊蛋糕都不捨得放棄,我們瞭解到,如今阿里電商高層的態度是 “既要又要,這事沒法做”。阿里電商放棄了全部做好的執念,轉而抓主要矛盾 —— 把精力和資金都集中押注在 “能繼續長大” 的優質品牌和商家上。
仍然有一些受關注的議題未解。前述高管會上,有人問今年的 618、雙 11 具體怎麼打,得到的回答是 “先調理自身體質,邊打邊練”,相比具體促銷活動,蔣凡更看重平臺的生態質量,還有人問阿里的電商 AI 具體要怎麼做,蔣凡的回覆是 “AI 現階段的目標是幫助商家確定性降本”。
服飾、美妝和運動戶外三大行業率先打仗
據我們瞭解,此次淘天圍繞商家推出的政策首先集中在服飾、美妝和運動戶外三個行業 —— 這也是阿里電商最優勢的核心類目,包括六個大方向:新品激勵、站外流量擴充、會員私域、佣金激勵、新商家扶持和營商環境最佳化。
多位商家和電商代運營人士對我們說,淘天每年都會推出各類商家政策,大方向不外乎這些,但今年淘天的投入和激勵力度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淘天強調平臺要和商家一起投入,而非過去單方面希望商家投入。基於此,一些商家正在考慮加大在淘天上的投放預算。
多數商家提到了此次佣金激勵方式的改變,商家完成雙方協定的銷售額增長目標後,淘天返還的不是需要二次消費且有使用期限的平臺流量券,而是直接打款到賬戶的現金。
這筆錢,商家可以自由支配,可以繼續在淘天平臺上投入,也可以拿到其他平臺投廣告,一位商家說,“如果我不花掉,它還可以變成我的財務利潤。”
一位商家告訴我們,以前淘天也會有佣金現金激勵,但通常以年為單位返還,現在每個季度就會返還。一位頭部服飾品牌商家對我們說,這一波現金激勵集中在服飾一季度的春季產品上新,讓他們對新品的打款有更大信心,對於後續 38 活動的投入和生意爆發也更加堅定。
但佣金的現金激勵並非輕易得到,淘天設計了 “低保底、高衝刺” 的銷售額雙重增長目標,給商家的保底目標比過去更低,但返佣比例和以往水平持平,而今年新設立的衝刺目標則較高,商家只有實現了衝刺目標,才能拿到這筆現金激勵,返點比例是保底目標的數倍。
一位美妝品牌商家和淘天協商的保底目標和衝刺目標差了 10 個點,舉個例子,過去淘天要求其實現增長的保底目標假設是 15%,今年保底目標就下降到了 10%,而衝刺目標則是 20%。
這位商家覺得這樣的設定,既增加了自己的安全感,同時又能刺激商家 “跳起來摘果子”。她說,如果超預期完成保底目標,而距離衝刺目標完成了一半,“我會把淘天反哺的錢加進來算賬” —— 相當於品牌提前增加投入,以此完成衝刺目標拿到現金激勵。
而她敢提前增加投入的原因是,在淘天平臺上的投入產出比的確定性較高,直接可以使用商家工具計算出,商家在內部向財務申請預算時也比較容易溝通。
抖音和淘天過去一年在服飾品類爭得最兇的就是 “上新心智”,服飾新品是讓消費者花最多時間逛平臺的原因,也是必須守住的陣地。一位服飾行業人士評論稱兩家在激烈比拼 “誰是首發上新的渠道,誰是銷庫存的渠道”。
我們瞭解到,2 月初,淘天針對部分服飾商家上線了新品激勵活動,只要發新品就能拿到免費流量,對成交額、推廣成本不設門檻。
當商家在抖音、小紅書砸錢投流時,淘天也會跟進商家一起追投站外流量,幫品牌在其他平臺做大聲量。美妝商家為淘天帶來更多站外的獨立訪客,平臺會出資補貼;服飾商家若把站外種草的流量引回淘天成交,平臺最高按 1:1 的比例對投廣告費。
淘天的使用者增長部門也在跟各個品類合作,增加站外資源採買的規模。我們瞭解到,蔣凡上任後,淘寶使用者增長部門的核心目標,再次從活躍使用者數回到了購買使用者數
阿里和商家一起在站外平臺投入流量,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阿里在花自己的錢,為競爭對手貢獻廣告收入。好處則是讓商家透過淘天的渠道購買站外流量,即使種草和推廣發生在其他平臺,購買行為最終仍會導向淘天。
阿里似乎想通了:與其嚴防死守,不如用利益捆綁換生態繁榮。但商業世界沒有純粹的利他行為,背後都貼著精密計算過的價格標籤。
我們瞭解到,阿里這麼做是因為調研後發現淘天的復購資料比一些平臺更好。淘天在賭一種可能性—— 品牌無論在哪裡增長壯大,他們的消費者中的大多數,最終會回到淘天下單。
阿里看上去變得更開放了,以往建自己的物流網路、支付工具,儘可能在自己的地盤上完成商業閉環、擠壓對手,到如今允許商家和使用者使用對手的物流支付基礎設施,陪商家一起去曾經的競爭對手平臺打廣告。 “拆牆” 的本質是追求更高效率。
阿里是一家需要對股東和投資者負責的上市公司,自掏腰包增加對商家的激勵和返佣,勢必會影響其短期經營利潤,而生態的繁榮可能不會在一朝一夕實現。去年雙 11,淘天拿出號稱 “史無前例” 的力度補貼使用者、發券,資本市場就對其四季度利潤有過擔憂。淘天大力扶持商家,給了品牌更多信心的同時,也在考驗市場的耐心。
題圖來源:《聚焦》
·  FIN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