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季財報顯示, AI 將阿里巴巴重新拉上了雲端。
阿里自身 AI 業務的增長與進步,投資DeepSeek的傳聞,加上與蘋果AI達成合作的訊息,種種市場情緒疊加未來預期,阿里股價趁著AI東風,在財報釋出後起飛,當天收盤大漲8%,較三個月前的財報日股價,上漲超50%。
整場財報電話會,分析師們的問題也都繞著雲和AI打轉:AI將如何促進公司雲業務的收入增長?未來三年的資本支出情況如何?雲利潤率的長期展望是怎樣的?
阿里管理層給出的回答是極其樂觀的。
未來三年,阿里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AGI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如果能實現AGI,那麼人工智慧相關的產業有可能影響或者替代現在50%左右的GDP構成;未來90%的輸出token將在雲端生成並透過雲端分發,只有雲計算網路才能以最高的效率生成和分發這些token。
吳泳銘將雲計算網路比作“電網”,為AI提供算力支援。眼下,因DeepSeek爆火帶來的一系列服務繁忙現狀,無疑成了AI算力需求迎來大爆發的前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藉助股價上漲得到市場重估,但阿里並非特例。近三個月,騰訊股價也上漲了20%。2月以來,中概股多次普漲。年初至今,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累計上漲超16%。一眾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正紛紛迎來價值重估的新契機。
與其說是在重估阿里,更準確地講,這其實是整個市場在重估中國網際網路。春節期間爆火出圈的DeepSeek,則為這場重估又加了加速。
藉由低成本高效能特點出圈的DeepSeek,讓華爾街重新將目光轉向中國,重新正視起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AI實力和佈局。
DeepSeek爆火之前,押注AI不僅是矽谷科技大廠的共識,同樣也是中國科技大廠的共識。過去兩年間,在馬雲為數不多的發聲中,高頻出現的一個詞彙便是AI,其認為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
為了在AI時代搶下一席之地,DeepSeek之前,阿里一度是僅次於Meta的全球第二大大模型開源玩家。財報釋出前夕,藉助蘋果選擇阿里作為在中國落地蘋果AI合作方的訊息,阿里股價已經由此上漲過一波。
對阿里AI業務的預期,是阿里這輪股價上漲的原動力,一些提振信心的訊息,則產生了雙擊效應。
上週,近年很少公開露面的馬雲,出現在了一場重要的座談會上,“時代的馬雲”也回來了。

這季財報,儼然成了阿里雲和AI戰略的揚聲器。管理層反覆強調了AI時代的商業價值以及雲計算網路之於AI的重要性。
不過由於這次財報範圍,是DeepSeek尚未爆火的去年四季度,AI商業價值對阿里財報的貢獻尚未完全體現。
去年四季度,阿里雲智慧集團收入317.42億,同比增長13%,主要受到包括AI相關產品在內的公共雲產品收入雙位數增長驅動。另外,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6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
13%的增速乍看並不十分亮眼,但如果回溯此前幾個季度阿里雲的增長情況,便可看出其意義:2023年一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雲智慧集團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4%、2%、3%、3%、6%和7%。阿里雲收入重回雙位數增長時代。
阿里雲增長的動力自然是AI算力需求增加。
阿里的通義大模型選擇了開源策略,儘管它可以透過接入API獲得收益,但目前靠大模型產生的直接收益較低。吳泳銘對未來大模型的直接收益較為樂觀。“當然,隨著模型的改進、變得更強大、功能更復雜,我們有可能提高模型使用費用。”
綜合看,阿里能從AI時代獲取的更直接的商業收益,依舊是雲服務。
由於通義是開源模型,很多開發者會將其作為基礎模型開發自己的垂直模型和應用,因此一些開發者會將模型和應用部署在阿里雲上。另外,當客戶透過API訪問通義模型時,阿里雲也有更多機會交叉銷售其他雲服務,“通義本身可能不會帶來巨大的收入,但它是我們整體雲服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市場更看重的,是阿里給出的未來業績指引。
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上提及,春節以來,他們看到了推理需求的爆炸性增長,“我們現在看到的新需求中約60%-70%是用於推理的”,隨著需求的快速增長,AI將有望幫助阿里雲擴大客戶群體並拓展行業覆蓋範圍,從而提高AI服務的利潤率。
事實上,這部分利好已經在春節期間開始釋放。
1月24日以來,阿里股價經歷了一輪上漲。股價從當日開盤價86.71美元,上漲至1月30日的103美元,漲幅約16%。
2月7日,市場有傳聞稱阿里計劃投資DeepSeek,雙方團隊正在溝通具體細節,阿里雲將作為第一推理算力選擇,此訊息後被雙方否認,阿里股價再次上揚。
如果說對DeepSeek的投資尚懸在半空中,那麼和蘋果達成合作,則算阿里AI戰略有了實質性的結果。
2月11日晚間,據外媒The Information,蘋果即將與阿里達成合作,共同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AI功能。相關人士稱,兩家公司聯合開發的AI功能已經提交稽核,取得重大進展。兩日後,蔡崇信回應了阿里與蘋果合作傳聞,“我們非常幸運,也非常榮幸能夠與蘋果這樣的偉大公司做生意。”
外界對阿里信心迴歸的另一重因素是馬雲的高調亮相。
2月11日,馬雲現身阿里園區。上週,馬雲參加了一場頗為重要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此前,馬雲已多年未在公開場合露面。

“我的問題也與AI和雲有關”,財報電話會上,AI和雲無疑是最受分析師們關注的業務。阿里正處在一個離開舊時代、進入新時代的過渡期,很長一段時間內,核心電商依舊是支撐阿里收入和投入的現金流業務。
去年四季度,阿里營收為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淨利潤為510.66億元,同比增長6%。
去年三季度,阿里收入同比增長5%,淨利潤同比下降9%;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4%,淨利潤同比下降9%。對比此前兩個季度,阿里整體營收、利潤情況已有所好轉。
在阿里營收中佔大頭的淘天業務,同樣相對前兩個季度有所好轉。
淘天的收入來源分為零售和批發,零售的收入結構又包括客戶管理收入及直營業務。本季度,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
去年9月1日,淘寶開始向賣家收取基礎軟體服務費,面向已經交易成功的訂單,費率為0.6%,這項動作提升了淘天take rate的比重,也帶來了淘天收入的增加。
對比來看,去年前三個季度,淘天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5%、1%和2%。
當然,本季度淘天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也與GMV增長有關。財報提及,該資料增長主要由GMV增長和take rate同比提升帶動。
但淘天面臨的競爭壓力依舊很大。
據36kr報道,2024年,抖音電商的GMV約3.5萬億元,同比增幅30%,其2025年目標為4.2萬億元。這意味著抖音電商今年需實現20%的同比增長。
然而,2024 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 48.8 萬億元,僅比上年增長 3.5%,顯然 2025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難以達到 20%。這意味著抖音想要達成目標,會繼續從原有市場玩家的手中搶奪市場份額,過去幾年,它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另外,緊隨其後的拼多多對淘天的追趕也依舊兇猛。
至於國際業務,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2%,高於上季度29%的增速,不過該增速主要是批發業務貢獻,零售業務並無增速變動。
與Temu、TikTok Shop、Shein等公司的競爭,也使得阿里國際電商業務還處在一輪投入期中,虧損同比增加了57%。
整體來看,阿里核心電商業務較前兩個季度表現稍好,尚未到改變基本面、業務能被重估的時刻。在這輪股價上漲浪潮中,核心電商起到更多的支撐作用,即核心業務地盤相對穩定。
“國內電商方面我們中長期的目標還是先穩定住市場份額,同時持續最佳化使用者體驗、提高營商效率”,蔣凡在財報電話會上提及。
市場對淘系電商的期待,還包括蔣凡的迴歸能帶動業務繼續前進。下一季財報,就是蔣凡迴歸後的首份完整財報了。
阿里財報上漲的另一個底部支撐,則是剝離非核心資產,甩掉了幾個無太多發展前景的包袱。
“我們還是很嚴格執行聚焦核心業務、退出非核心業務的戰略,比如高鑫零售和銀泰,預計交易將在3月或6月季度完成;未來,我們將繼續尋找機會退出非戰略性、非控股資產。”吳泳銘還提到,目前沒有出售盒馬的計劃。

剝離非核心資產聚焦主業,淘天核心電商業務企穩,是阿里這輪股價增長的支撐,市場重估阿里雲的價值是增長的核心動力。
當然,增長還有兩重非業務本身的因素。一是阿里估值的修復。
過去一段時間,出於核心電商業務無起色,集團業務也無新的增長引擎,市場給出了阿里較低的未來預期,股價最低時PE達到了個位數。市場有利好訊息刺激時,估值也被快速修復了。
另一重原因則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估值修復。同樣因缺少增長預期,市場上除了少數如拼多多一樣業績強勁、找到海外第二條增長曲線的公司的股價未掉至谷底外,其他公司都難以被給予較高的估值。
AI成了讓外界重估中國網際網路價值的新機遇,DeepSeek則加速了這場新機遇的到來。
財報釋出當日,阿里股價報收於135.98美元,想要重回2020年巔峰期的300美元,阿里依舊要看它在AI時代的站位。
各家已紛紛開啟了AI軍備競賽。
騰訊為了應對AI之戰,剛剛調整了組織架構。據介面報道,繼騰訊元寶從TEG(技術工程事業群)轉入CSIG(騰訊雲與產業事業群)之後,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更多產品和應用也將匯入CSIG,此外,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產品所在的團隊和組織將從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調整至CSIG。
阿里明確了投入規模。本季度,阿里自由現金流從上季度的565.4億元下降31%,至390.2億元,阿里提及,減少主要就是由於對雲基礎設施投入相關的支出增加。吳泳銘表示,AI時代對於基礎設施有明確而巨大的需求,未來三年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可以想見,未來各家在AI基礎設施的投入之巨。
對於未來AI能給阿里帶來的收益,吳泳銘頗為樂觀。他認為,各家公司之間大模型的差異化其實是在逐漸縮窄的,開源模型和閉源模型之間的差異化也越來越不明顯,“這樣的現狀反而非常利好於雲計算公司,無論是開源模型還是閉源模型,最終大部分的模型都要託管在雲計算網路上。”
吳泳銘打了個比方,如果人工智慧是未來最大的商品,“那麼雲計算網路就相當於現在的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