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路世明
編輯|大 風
完成三年整改之後,阿里的變革浪潮仍在翻湧。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了一項重大人事變動:成立阿里巴巴電商事業群,全面整合淘天集團、阿里巴巴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閒魚等電商業務,形成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叢集。令人矚目的是,蔣凡被任命為電商事業群執行長(CEO),重新回到了阿里的權力中心。

來源:阿里巴巴公告
蔣凡的迴歸不僅是他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也反映了阿里在戰略調整上的深層意義。
能夠深切感受到,這幾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阿里電商業務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無不在逐漸蠶食阿里的電商市場份額。
為保持領先並實現持續發展,阿里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和創新變革。透過整合國內外電商業務、深化電商業務、拓展新業務領域等舉措,阿里旨在打造更加協同高效的業務叢集和更加靈活創新的組織機制。而蔣凡的迴歸,正是這一戰略調整的關鍵一環。
問題在於,身負“阿里最年輕的合夥人”、“阿里接班人”等標籤的蔣凡,是否已做好準備?又是否有這樣的個人能力,帶領阿里止跌回穩呢?

重回核心層
蔣凡的迴歸,似乎早有預兆。
去年3月,蔣凡在阿里啟動的史上最大變革中出任國際數字商業集團CEO,並在5月又開始現身業績電話會,解答國際業務相關情況。
到了7月,阿里巴巴集團釋出2023財年年報,其中關於合夥人的變動引發關注,除菜鳥集團CEO萬霖為新增合夥人外,蔣凡也在合夥人之列,這意味著蔣凡回到阿里核心層。
在蔣凡逐步重返核心層的同時,阿里巴巴的高層也經歷了顯著的變動。
2023年6月,時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的張勇宣佈將於9月辭去CEO一職,由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接任董事會主席,而吳泳銘則被任命為新的集團CEO。
這一系列的高層更迭,實質上是阿里對“大公司病”進行的一次次深刻反思與整治。擁有近20萬名員工的阿里,因規模龐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組織架構冗餘和決策遲緩的問題,急需恢復其專注力和市場適應性。
與此同時,阿里正面臨激烈的競爭。尤其是拼多多這個對手,去年市值一度超越阿里。這件事不僅在阿里內部引發了輿論,甚至吸引了馬雲的關注。
隨後,阿里的調整步伐並未停止。去年9月,吳泳銘明確了“使用者為先、AI驅動”的戰略重心,做出戰略取捨,聚焦核心業務,併兼任淘天集團和雲智慧集團CEO,推進管理團隊年輕化,對組織陣型、業務策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到去年12月,戴珊卸任相關職務,吳泳銘則同時肩負起阿里巴巴、淘天集團和阿里雲智慧三大集團的CEO重任。緊接著,吳泳銘宣佈了淘天集團的新一輪組織調整,由一支年輕化的管理團隊全面接手,包括吳嘉等6位年輕領導者被分別任命為各關鍵業務的負責人。
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為淘天集團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蔣凡的重新啟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85後的蔣凡曾是阿里巴巴高層中最年輕的管理者之一,也是阿里年輕一代中唯一掌管過國內電商和海外電商兩大業務的高管,這些優勢幾乎使他成為領導阿里電商事業群最合適的人選了。
當然,相比“年輕”,蔣凡的個人能力無疑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阿里接班人
相較其他網際網路巨頭高管,蔣凡的早期背景資訊,網路上少有流出。
最早的一條是在2002及2003年間,蔣凡作為烏魯木齊一中的傑出代表,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資訊學競賽中榮獲省級一等獎和二等獎,並被保送進入復旦大學計算機系。
四年後,大學畢業的蔣凡踏入職場,加入了谷歌中國,和黃崢成為同事。2010年,隨著谷歌中國業務的關閉,蔣凡也離開了谷歌,隨後加入了李開復創立的創新工場。
在李開復的支援下,蔣凡創辦了友盟,一家專注於為APP提供埋點資料分析服務的公司。彼時正值移動網際網路蓬勃興起的時期,移動開發者和APP數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於是,友盟僅用三年時間便迅速覆蓋了近6億臺活躍裝置,服務了18萬個App和6萬個開發者,積累了海量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資料。
2013年,阿里巴巴斥資8000萬美元收購友盟,28歲的蔣凡也因此加入到阿里,同時大筆套現實現了財務自由。
原本打算在阿里短暫停留的蔣凡,卻被張勇的一番肺腑之言所打動。至於張勇具體說了什麼,大抵如同喬布斯對斯卡利所言:“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和我一起改變世界?”
夢想的力量總是無窮的,二十多歲的蔣凡自此開始為阿里“拋頭顱、灑熱血”。
蔣凡初入阿里時,阿里的戰略是All in無線,從電腦pc端向手機App端轉型,而蔣凡擁有豐富App端經驗,於是年僅29歲的蔣凡被任命為手機淘寶的負責人,扛起了改革淘寶的大旗。
蔣凡確實沒有辜負張勇的期待,張勇也沒有看走眼。在蔣凡和團隊的努力下,僅一年時間手淘的日活便從3000萬飆升到了1.1億。
經此一役,蔣凡在阿里一戰成名。不過,這也只是個開始。
2016年,蔣凡又提出了“消費型媒體”理念,也就是將手機淘寶轉型為內容豐富、社群氛圍濃厚的平臺。這一轉型一旦實現,手機淘寶將不再僅僅是滿足購物需求的低頻工具APP,而是轉變為使用者樂於在閒暇時瀏覽、探索的高頻媒體型APP。
隨後,在淘寶造物節上,蔣凡又嘗試了“網紅+電商+直播”的新模式,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了內容化,事實上包括淘寶的個性化推薦演算法“猜你喜歡”,以及諸如家居會場3D化、分享購物車等細緻入微的創新功能,要麼出自蔣凡之手,要麼就是蔣凡力推的結果。
強大的產品能力、喜人資料結果,伴隨一系列成績,蔣凡也開啟了他的上位之路。2017年,蔣凡出任淘寶總裁,完成淘寶網與手機淘寶的整合。2019年,蔣凡又迅速晉升為阿里最年輕的合夥人,兼任淘天總裁……

征戰東南亞
加入阿里六年,僅僅34歲便成功掌舵淘寶、天貓及阿里媽媽。這一成就不僅讓蔣凡在阿里內部聲名大噪,也贏得了外界競爭對手的尊重。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表示,未來幾年的行業看點在於拼多多黃崢與淘寶天貓蔣凡之間的碰撞,並暗示若蔣凡能在競爭中勝出,他將是不折不扣的“阿里接班人”,這無疑是對蔣凡未來領導地位的間接肯定。

然而,意外發生了。
2020年,蔣凡因個人原因陷入輿論風暴,被取消了阿里合夥人身份,職級從M7降到M6,取消上一財年所有獎勵。雖然保留了淘寶天貓總裁的職務,但自此幾乎消失在了公共視野中。
僅有的一次公開訊息是,2020年12月23日,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釋出了《關於蔣凡被認定為高層次人才的公示》,因網友投訴,他在月底被中止認定杭州高層次人才。
當然,阿里不可能忘記這個對自家電商業務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在沉寂一年左右之後,蔣凡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擔起了阿里海外電商業務的重擔。
2021年12月底,阿里成立“海外數字商業”板塊,蔣凡作為集團總裁分管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同時卸任淘寶天貓相關職務。
彼時,阿里巴巴海外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數量已達到2.85億,但與10億海外使用者的宏偉目標相比,仍有顯著差距。
同時,一方面海外市場是一塊充滿挑戰的“硬骨頭”,缺乏統一的流量渠道、商品需求標準、語言版本,以及統一的支付系統和物流環境,面臨著參差不齊的基礎設施狀況。另一方面競爭對手抖音和騰訊也正積極佈局跨境電商及海外業務,加劇了市場競爭。
但即便如此,蔣凡還是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突出的個人能力。
據“晚點LatePost”此前報道,蔣凡接管阿里海外電商業務後迅速對業務進行了重新梳理,確立了2個國內跨境業務(速賣通、國際站)和4個海外本土業務(Lazada、Miravia、Trendyol、Daraz)的架構,並創新性地推出了全託管、半托管及自營等多種運營模式。
在蔣凡接手的近三年裡,海外業務已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內部增長最為迅猛的業務板塊。
阿里巴巴集團釋出的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涵蓋2024年7月1日至9月30日)顯示,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29%的收入增速持續領跑,當季營收達到316.72億元。這一強勁表現主要由跨境業務的增長所驅動,特別是速賣通的Choice業務表現尤為突出。

來源:阿里巴巴中期業績公告
該季度,阿里國際業務的營收規模僅次於淘天集團的990億元,略高於雲智慧集團的296億元和菜鳥集團的246億元,成功躋身集團第二大營收支柱。
雖然海外業務增速飛快,但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國內電商平臺的表現卻略顯黯淡,亟需找到突破困境的新路徑。
面對相比前多年環境更復雜、競爭更激烈的國內電商市場,蔣凡重返舞臺後,能否引領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打贏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在外界的紛紛議論中實現自我“突破”與“重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