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 A,不想回家過年。
她有個難以對外人道的慢性壓力源:老人太愛囤東西了。
每次回家,都要面對他們沿著牆體摞起來的包裝盒、紙箱、米油糧面。它們散發一股暗暗發誓把所有房子住成老破小的自毀心態。只能趁不注意,跟在後面偷偷扔。十幾年了,她都無法理解,現在的心態是不想理解。
老人的囤積癖最近似乎越來越嚴重。所有抽屜,拉開都是實心爆漿的;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到的」塑膠袋,團在一起髒兮兮,數量之巨大,讓本就為數不多的收納空間雪上加霜。
更令 A 震驚的是,有一回過年,她發現頭頂上拉了條橫穿客廳的彈力繩。繩上掛有若干張前一晚洗過的塑膠保鮮膜。
貧窮,就是反覆利用的保鮮膜嗎?我家窮到這個地步了?
不至於。要不然,那些滿滿當當的儲物櫃、零食罐,十幾年了吊牌還在、根本穿不完的衣服和鞋要如何解釋?
更年輕時,長輩們似乎不是這樣。他們麻利、乾淨,就算偶爾雜亂,也不對物品有過分的執念,更不會有隻進不出的倉庫。
在 A 的印象裡,不愛扔東西常被說成一種無傷大雅的愛好,甚至是積極的節儉行為。但有時囤積者也會上社會新聞。比如十幾年前,67 歲美國「囤積王」在家中被自己的囤積物活埋。救援人員只好撬開屋頂,花費 2 天才抵達屍體位置。這一事實仍讓她心有餘悸。
A 很困惑。囤積,真的是一種「正常的老年問題」嗎?當它發展到哪種程度時,會進入 DSM-5 所定義的「強迫性囤積障礙」?
今天,我們用一篇文章回應 A 的擔心。
這是簡單心理「老年人精神健康」系列第②篇:為什麼我們就是無法說服老人扔東西
01
悲傷囤積:作為一種創傷或重大壓力事件的應對方式
囤積症走入公眾視野,總是從極端案例開始。前段時間,《人物》雜誌曾報道了一個獨居老人和她成千上百萬只蟑螂、老鼠和活蛆的家。
這名家住天津的姥姥什麼都囤(與其說囤,不如說什麼都不扔)。剩飯菜、塑膠袋、撿垃圾,還囤了十幾只貓狗。家裡的地表有厚厚的腐殖層,無法辨明原本的材質或顏色。睡覺時,蟑螂會鑽進老人的耳朵。
子女們向專業清潔隊求助。在家政團隊拍攝的影片裡,氣味可以穿透防毒面具。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也忍不住脫下面具乾嘔。

▷普通人家的壁虎(上)和姥姥家的壁虎身型對比(下)(PS:壁虎吃蟑螂)
一個典型的囤積症患者會面臨基本的生活困難。
比如:人不能睡在床上,廚房不能做飯,浴缸不能洗澡。在家中的移動路線堵塞。一部描繪囤積症的小說《紙崩》寫道:我朋友從客廳走到廁所只要 10 秒鐘,而在我家需要 1 分鐘。
關於囤積的誤解很多。比如,有人覺得囤積是一種「自我照顧」。
與之相反,病理性的囤積障礙患者,常常是「自我忽視」的。一項樣本是老年人群的研究發現,囤積、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和自我忽視之間存在顯著關係(Dong 等,2012)。
還有人說:囤積是因為「太窮了」。
雖然有些「愛囤東西」的行為,的確與過去的匱乏經歷有關。但研究發現,涉及到囤積的病理行為(也就是:強迫性囤積障礙),相關性最大的因素並不是窮困,而是創傷或重大壓力事件(比如親人過世後的喪痛)。雖然對某些人來說,對財產的依戀可能會隨著變老而增加,但這種傾向尤其會在晚年更頻繁發生壓力事件之後加劇。
一名清潔工作者說,我見過親人去世後不同程度的囤積行為,其中包括動物囤積(養了太多寵物,但無法給它們提供最低限度的照顧)。
這種現象被稱為「悲傷囤積」。
《人物》的報道也提及:「這個家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姥爺過世」。姥姥年輕時並不是這樣,一切是從丈夫去世後開始失控。她突然養了幾百盆花。

▷《雖然不是英雄》
當我們討論病態意義的「囤積」時,要與「主動的、有目的收集」區分開來。
作為「心理障礙」的囤積症有 2 個基本特徵:
▨ 持續難以丟棄個人物品,無論這些物品是否有實用價值。患者有積攢物品的需要,丟棄物品會讓他感到極度痛苦。
▨ 囤積引起了臨床意義的痛苦。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空間(如果影響不大,只是因為存在第三方介入,比如家人、清潔公司),還可能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受損(比如房屋安全性、火災隱患)。
02
老人更容易囤積嗎?
1. 囤積不是一個老年問題,而是一個有囤積傾向的人「每 10 年都可能加劇」的問題
據推測,囤積症的患病率是 2%-6%。男性患病率更高,但臨床樣本中女性更多。大約 80%-90% 的囤積障礙者有過度收集行為,最常見的是過度購物,其次是收集免費物品(比如宣傳廣告紙、別人丟掉的物品)。
老年人的囤積症狀幾乎是年輕人的 3 倍(年輕人指 34-44 歲,老年人指 55-94 歲)。一項研究發現,囤積行為在老年精神科病房中佔比 23%。
但是,囤積症狀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出現了(11-15 歲)。只是囤積的嚴重程度,會隨著每 10 年的生命程序而加劇。比如:20 多歲時只是生活不便,不能在家招待朋友;30 多歲時出現臨床損害的跡象;到了 50 多歲作為樣本進入臨床研究時,已經很嚴重了。
除了上文我們提到的壓力和創傷性生活事件,囤積症的另一大風險因素是遺傳。約有一半的囤積症患者,報告有親屬存在囤積行為。
2. 一種腦損傷/認知下降的表現
囤積行為可能是腦損傷誘導的(Anderson 等,2005)。有些老人出現的囤積行為,是一種輕度中風或未發現的腦血管疾病的提示。在輕度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中,囤積也很常見。
所以,「囤積障礙」的確診必須排除這些腦損傷/認知障礙的可能,也需要與其他精神障礙有所區分,比如強迫症中的強迫思維,抑鬱症患者發作時能量減少而導致的無力丟棄。
3. 老年人被忽視的情緒障礙
到了老年,人們通常會經歷重大的社會變化,導致社會孤立(家庭成員或朋友的死亡);或者無法適應社會角色的變化(退休)。
對於囤積症群體的研究發現,「情緒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共病,其次是焦慮症。
人人都會發展自己的防禦來應對情緒痛苦。有人喝酒、有人濫交,有人去找心理諮詢師。而囤積症患者更傾向於將財產視為自己的延伸。作為情感上令人痛苦的安慰來源,他們可能會「高度依戀」物品作為自我認同的來源,並依賴物品來體現和回憶過去。
囤積症患者幾乎不會主動求助,因為囤積行為本身可以帶來愉悅。但是它會破壞家庭和人際關係,並將自己從身體和心理上困在自我澆築的「牢籠」中。

▷ 紀錄片《囤積:活埋》
4. 家中沒有進行「適老化」改造
人們在衰老的過程中,會經歷記憶、體力和行動能力下降。這可能會讓丟東西變得困難。比如:
▨ 太高的櫃子無法使用,物品只能堆在地上或較低的檯面上,導致家裡越來越亂;
▨ 身體變得虛弱,無法進行大型清掃;
▨ 忘了東西放在哪,只能新買。
一名 91 歲的喪偶老人說:你知道,我老了,朋友基本上都去世了,我處在社會孤立狀態。家裡很亂,而且我也不喜歡別人看到我的公寓是這樣的。我必須坐下或躺下,因為我背疼。
03
催促他們進行清理的努力,大多都不會成功
囤積是很大的火災隱患,可能導致食物汙染、營養不良,灰塵或昆蟲/齧齒動物感染可能會加劇呼吸道問題。在一個沒有正常生活空間的家中,囤積給老年人帶來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是「致命跌倒」。
而跌倒,本就是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要原因。
但是,催促他們扔東西的努力,大多都不會成功。
在臨床中,囤積者對心理治療的反應率也很低。因為囤積物品的過程實際上使他們感到愉悅。造成困擾的常常不是囤積物品本身,而是雜亂或與家人的緊張關係。
如果你和 A 一樣,家中有無法停止囤積的老人,可以參考我們整理的一些可能有用的 tips(基於文獻和各類經驗性證據)。
1. 傾聽 ta,將注意力集中在 ta 真正在意的事上
在多種意義上,物品只是一種象徵。
在紀錄片《囤積:活埋》裡,Kerry 雖然在整個屋子裡囤積了關於「貓王」的一切。但心理治療師發現「臥室」才是情感難關。一說到要清理臥室,Kerry 就有情緒失控的傾向。
治療師:Kerry,告訴我這堆物品下面是什麼?
Kerry:是母親的床。她去世前睡在這裡。
治療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資訊:你媽媽不在了,她會希望你過上好日子。
Kerry 沒有回答,但 ta 的清理意願已經得到鬆動。有時候轉變看起來很難,有時又是那麼「輕易」地發生。

2.避免爭吵,在物品去留問題上務必尊重當事人意見
「ta 就是因為不願丟棄才變成這樣。讓 ta 決定,那我們還丟不丟了?」
「當事人賦權」十分必要。在物品的清理中,當事人往往最擔心的就是,我的東西,我能否說了算。
尋求允許,避免爭吵,也不要威脅對方,或者在沒有對方同意的情況下扔掉東西。大規模的清理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如果所有東西都被強行拿走,他們通常會重新開始囤積。
這可能很困難,也很反直覺。但請把這些阻力想象成《哈利波特》中的「魔鬼網」——魔鬼網是一種束縛人的藤蔓植物,越是掙扎束縛得越緊。反而當你全身放鬆時,魔鬼網才會鬆開。


▷ 心理諮詢師在所有人面前強調:「請大家注意,這是 Kerry 的家。他是物品去留問題的負責人」。
3. 理解「家」作為一個實體空間,對於 ta 的心理意義
有研究發現,對於有囤積行為的老年人來說,「能夠留在現有的居住地」很關鍵。
囤積行為嚴重的人,通常會遭遇社群的孤立、指責和驅逐。對 5 名有囤積行為個體的半結構訪談發現,有支援作用的舉動是:允許他們留在自己的家中、幫助他們減少受到傷害的可能。

▷ 心理諮詢師認為強行扔東西會給 Kerry 造成更大創傷。於是與 Kerry 商議慢慢來:今天的任務是在客廳和餐桌之間,清理出一條通道,好嗎?她會在整個清理過程中,定期提供支援。
4.有時使 ta 們「發現」物品的糟糕狀態是有用的
這一條來自經驗性個例。
許多囤積症患者都無比珍視「囤積物」,而拒絕承認這些物品被儲存地多麼糟糕。比如:壓箱底的衣服被蟲蛀、發黴了;囤積的食品過了保質期;未拆封的物品還沒用,就因為時間太久或被壓、損壞。
親眼看見自己珍惜的物品報廢、寵物死亡,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改變。
在《人物》的報道中,工作人員能說服姥姥接受他們的清掃,一個關鍵原因是:他們在清理沙發角落的時候,發現了一隻小貓的屍體。
5. 深入理解 ta 們的囤積行為,而不要傳遞出評判性
囤積行為是多因素的,它涉及社會、環境、家庭和個人問題。即使是專業組織中的清潔人員,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解決(客戶)的情感問題。
你需要注意從語言開始不要傳遞出評判性。比如:你這多髒啊,真寒酸,是有多窮。而是使用中立的語言,向對方傳遞一些關於囤積症知識的科普。
其次是,好奇地接近和詢問。比如:姥姥,你覺得如果用物品來代表姥爺的一生,你印象最深刻的 3 件物品是什麼?我們就「留下」這 3 件來紀念他吧(強調留下而不是丟棄)。

▷ 《我的完美秘書》
6. 目前的文獻證據顯示,多模式干預法相對有效
在臨床和心理諮詢中,「多模式干預法」可能是最有希望的。包括聯合使用動機式訪談(處理矛盾情緒和自知力差的問題)、CBT(用來減少雜亂並抵制收集的衝動)和認知重建(用來緩解丟棄恐懼)。缺點是時間漫長,成功與否取決於當事人意願。
研究囤積症十幾年的學者 Grisham 呼籲,在公眾語境中消除對囤積症的成見和刻板印象。
囤積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心理健康狀況,它會影響任何人(無論年齡、性別或財務狀況)。並非所有囤積症患者都意識不到自己在幹什麼。但是,哪怕是一些自知力良好的囤積患者,一旦他們感到羞恥,就不太可能去尋求治療。
關於如何才能讓一個人改變,心理學家黃維仁是這樣說的:
第一,ta 可以感覺到愛。
第二,ta 有不改變的自由。
「老年人精神健康」系列第 ① 篇
參考文獻
————————
Ayers CR, Najmi S, Mayes TL, Dozier ME. Hoarding disorder in older adulthood.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5 Apr;23(4):416-422. doi: 10.1016/j.jagp.2014.05.009.
Whitfield KY, Daniels JS, Flesaker K, Simmons D. Older adults with hoarding behaviour aging in place: looking to a collaborative community-based planning approach for solutions. J Aging Res. 2012;2012:205425. doi: 10.1155/2012/205425. Epub 2011 Oct 12. PMID: 22013529; PMCID: PMC3195538.
Hoarding in the elderl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06 February 2017. DOI: https://doi.org/10.1017/S1041610216002465
Hoarding behaviors among nonclinical elderly adults: Correlations with hoarding cognitions,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d measures of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1.08.00
Eckfield, M. B.; Wallhagen, M. I. . (2013).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Growing Older With Hoarding Behaviors.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22(4), 475–491. doi:10.1177/1054773813496422
Fontenelle LF, Muhlbauer JE, Albertella L, Eppingstall J. Traumatic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hoarding: the role of loss and deprivation. Eur J Psychotraumatol. 2021 Jul 22;12(1):1947002. doi: 10.1080/20008198.2021.1947002. PMID: 34367527; PMCID: PMC8312593.
作者:江湖邊
責編:羅文
封面:《大都市的愛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