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黃仔
撰稿: 阿月
責編: 阿月
Hello大家早啊,我是阿月。
今天的科普開始之前,想問問大家:你喜歡拆快遞嗎?
年前大家都大包小包拆了不少吧?
每逢節假日,購物網站就會推出一些促銷活動,面對誘人的滿減和滿贈,哪怕暫時沒什麼需要也會有囤貨的衝動;不僅是因為促銷/優惠誘惑,還會面對一些種草誘惑忍不住激情下單……
而當這些寶貝終於送達手中的時候,有的可能一時半會都想不起來買的是啥,哪怕知道自己買了什麼,拆開的那一刻還是充滿了快樂與驚喜。對剁手黨來說,拆快遞一時爽,一直拆快遞就會一直爽~

圖片來源:soogif
這種爽感來自於哪裡呢?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看到新鮮的事物時,大腦中的“新奇中心”——黑質緻密部/中腦腹側被蓋區(SN/VTA)會被啟用,對新刺激做出反應。這些刺激也會促進多巴胺的產生,從而讓人感到開心與滿足。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這麼看,刷短影片博主們的“開箱”影片,似乎也有相同的作用🤔。
不過,拆快遞也可能是件危險事兒,最近我刷到一些新聞,有人竟然會因為拆快遞進了醫院,以至於年後我這準備下單的手僵住了……
一起來看看怎麼回事吧。
爽拆快遞後進了醫院
不得不說,網路的確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從不知網路購物為何物,到各大電商平臺、帶貨主播的崛起,快遞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到一針一線,大到家用電器,越來越多人選擇網上購物。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2024年6月28日釋出的《網際網路助力數字消費發展藍皮書》顯示,我國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已超過9億人。
根據國家郵政局快遞大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7日,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資料還顯示,2023年以來,我國年人均收快遞超100件,平均每秒產生5400多件快件,最高日業務量超7.29億件。

圖片來源:Google
可見網購、取快遞、拆快遞已經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可就是這件日常小事,卻讓“李女士”進了醫院。
起因是李女士網購了幾袋土豆片,一開啟快遞箱子就覺得顏色不對,懷疑可能變質了。想著趕快嘗一下,如果真的變質了也好及時跟商家調換,於是沒洗手就嚐了一片。後來才發現,土豆片沒有變質,就是這個顏色。
但是當天晚上,李女士竟然感覺到腹痛,隨後就腹瀉不止、脫水,之後被家人送往醫院。
醫生在李女士送檢的糞便樣本中,檢測出超標的大腸桿菌,但是土豆片樣本中大腸桿菌含量符合標準。因此,醫生懷疑是李女士拆完快遞後沒有洗手,就直接吃零食導致的。

無獨有偶,還有一位陳女士拆完快遞後,順手揉了揉眼睛,中午眼睛就開始發癢,午覺後,眼睛已經紅腫,並出現了疙瘩和凸起,疼痛難忍……後經醫生檢查,陳女士患上了眼部帶狀皰疹……

我們經常接觸的快遞包裹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髒……
快遞包裹比你想象的還要髒
快遞包裹從發貨到收貨,需要經過多個環節“跋山涉水”送到我們面前,包括分揀、運輸、派送等。它們透過許多人手、場所,在多個運輸工具、運輸帶上翻滾,而在這個過程中,包裹表面可能接觸到各種汙染物,包括灰塵、汙垢、細菌和病毒。它們甚至來自世界各地,而對於儲存場所和運輸工具的消毒情況我們很難知悉。

有研究表明,快遞包裹的衛生狀況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糟糕。
研究人員在不同的運輸商那裡取樣了一些快遞包裹,並擦拭了三種不同型別的包裝,將樣品送到實驗室,以便研究人員可以測量每個盒子上菌落形成單位(CFU)的數量。同時,擦拭了幾個家用物品,並將它們的CFU與快遞包裹樣品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即使是送到收件人家門口的一個小型包裹上的細菌數量,也可能比一般的馬桶座圈上的細菌數量多出6倍。另一方面,大盒子裡的細菌數量可能是你家廚房水槽裡潛伏的細菌數量的11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快遞包裹上的細菌和病毒,有可能來源於:
包裹材料
目前快遞公司採用的包裝材質通常是:外包裝使用瓦楞紙箱、木板箱、泡沫箱、編織袋等,內包裝使用珍珠棉、氣泡膜、空氣柱袋等。如果這些材料都符合國家標準,其實是安全的。
但現在很多快遞公司都是用的價格低廉的“回料”,回料原材料多是化工材料、生活垃圾等再加工而成的,內包裝中最主要原料是舊塑膠,雖然成本很低,但可能殘留大量塑化劑、阻燃劑等有害物質。
目前一些大型快遞公司已經對快遞包裝材料進行嚴格把控,對於可回收、可重複利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包裝原材料進行了嚴格分類,而所需材料也都經過了相關部門的檢驗。
運輸環境
快遞包裹在運輸過程中可能暴露在灰塵、雨水、甚至汙染嚴重的環境中。
人工接觸
快遞員、分揀員等工作人員的手部可能攜帶細菌和病毒,這些微生物會透過接觸傳播到包裹表面。
倉儲條件
一些倉庫可能存在衛生問題,例如潮溼、灰塵堆積等,這些都會增加包裹被汙染的風險。
而在這些操作之後,快遞包裹的表面細菌數量可能高達每平方釐米數千個,甚至更多。
其中一些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細菌和病毒及其可能引發的疾病:
細菌感染
大腸桿菌:常見於糞便汙染,可能導致腹瀉、尿路感染等;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導致皮膚感染(如膿皰瘡)、肺炎、敗血症等;鏈球菌:可能導致咽喉炎、猩紅熱等;沙門氏菌:可能導致食物中毒、腸胃炎等。
病毒感染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能導致帶狀皰疹,症狀包括皮膚水皰、疼痛等;流感病毒:可能導致流感,症狀包括髮熱、咳嗽、全身乏力等;諾如病毒:可能導致腸胃炎,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等。
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可能導致皮膚或黏膜感染,例如口腔念珠菌病;麴黴菌:可能引發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眼部感染
結膜炎: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症狀包括眼睛紅腫、分泌物增多等;角膜炎:嚴重時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圖片來源:soogif
如何預防?
雖然快遞包裹上會沾染一些致病菌,但大家也不要過度恐慌,免疫力正常的人在拆封快遞包裝時一般不會有感染風險,但對於體質弱的老人、小孩、產婦和易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還是要多多注意,做好日常的保護。
少接觸
快遞配送員每天接觸的人流量非常大,一旦在某個階段接觸到病原體,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收件人的感染風險。因此,在收快遞時,儘量選擇無接觸配送,讓快遞員將快遞放在家門口或快遞櫃。如果需要去快遞驛站取件,儘量避開取件高峰,比如下班時間,選擇人少的時間段取件。
拆包時可以戴上手套,之後使用剪刀或其他工具拆開快遞,千萬不要用嘴咬,避免病從口入……並且,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可能會對快遞袋上的膠布、塑膠或者某種化學品產生過敏。
不亂放
很多人拿到快遞後,喜歡抱在懷裡,回到家中可能會放在餐桌上、地毯上,甚至是床上……還是應該減少身體與快遞的接觸面積,另外建議大家儘量將快遞放在桌上或者地面上,因為相比床、地毯等位置更容易清理和消毒。
勤消毒
雖然理解大家著急拆快遞的心情,但到家還是要先消毒,可以用消毒劑或殺菌劑擦拭或噴灑快遞包裹。
早處理
取出商品後,也應及時、合理地將快遞箱清理到室外或者通風處,不要囤積在辦公桌周圍或家裡,因為紙箱材質的特殊,一些生物可以把紙箱當食物,膠水同樣會釋放出特殊味道引誘蟲子;並且硬紙板中間一般有較大縫隙,除了容易藏匿細菌,也可能為蟑螂提供宜居的環境……
勤洗手
最後,處理完快遞後,應及時在流動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淨雙手。這裡可以使用六步洗手法~

圖片來源:Google
如果不小心中招,一定要及時就醫,不要自己亂用藥。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先到這裡,如果覺得對你有用,就點點贊和在看吧!也別忘了轉發給需要的人哦!
你是怎麼處理快遞包裹的呢?收到會消毒嗎?歡迎留言區分享交流~
參考文獻
[1] Cell Press. Pure Novelty Spurs the Brain[J]. Science Daily, 2006.
[2] GENTCIRCUIT.Germ Swab Analysis of Packages[EB/OL].(2023-04-19)[2025-02-07].https://getcircuit.com/package-tracker/blog/germ-swabbing-packages
[3] NEWSWEEK.Woman's Life Escalates Into a 'Nightmare' After Opening Innocent Package[EB/OL].(2024-09-20)[2025-02-07].https://www.newsweek.com/womans-life-escalates-nightmare-opening-innocent-package-195571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第十一診室(ID:ConsultingRoom_11),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