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壓博主:我們打掃了中國最髒的200個房子

▲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塵灰瀰漫,蟲鼠橫行,
物品堆滿空間,進去都沒地落腳,
3年來,在大美經手的清潔案例中,
這樣極端複雜、骯髒的房子,
她已經接觸不下200個。
90年出生的四川人楊春美,
成立了家政團隊“馬俐管家”,
她拍下打掃房子的過程,發在網上,
收穫了百萬粉絲和超2億的播放量。
網友將他們比喻作“房屋醫生”,
稱讚他們“妙手回春”,
能讓“彷彿置身於生化危機場景中,
比垃圾場還像垃圾場的空間”,
恢復秩序與潔淨。
90後大美和一群90後、00後成立了“馬俐管家”
收拾前後對比圖
人心裡想活成什麼樣子,
房子就會折射成什麼樣子。
開啟客戶家門的動作,
成了大美見識人生百態的起點:
青年野蠻生長的懶惰,
獨居老人無人問津的孤獨,
親屬與鄰居的抱怨,心疼……
當“囤積症”作為一種精神疾病,
被明確記錄在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中,
更需要被打掃的其實是人們心靈的住所。
大美說,“整理房子的過程,
就像用鑷子把煩惱一點一點拔走,
給人們重新生活的希望。”
編輯:丁欣雨
責編:魯雨涵‍‍‍
馬俐管家帶著裝備來到一個小區
三年多來,大美已經不是第一次到成都的這個小區“做房子”了。
上一次是2023年5月,她和同事在一個獨居大叔的家裡“挖寶藏”:大叔愛好豐富,收藏了不少陳年瓶罐、瓷器。茶具三兩套,也有雕刻成各路神仙和妖怪形狀的古董,不同年代發行的紙鈔和硬幣散落其間,每一件寶貝他都叫得出名。
由於驚人的古玩存量,大美把這套房子代號作“潘家園”。只是真實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坐擁北京4萬多平米的空地,大叔的“潘家園”,隱蔽在高樓某戶家門後的有限空間。
大叔身體不好,多年未有打掃,物品就這樣層層堆疊在房間,平地隆起一座古玩“山坡”,高度直抵天花板。其中落滿塵灰和蟲子屍體,地板汙垢也“包了漿”。而大美的工作——就是她口中的“做房子”,具體點來說,是透過收納和清理,幫助混沌的住屋空間重新恢復秩序和潔淨。
馬俐管家的社交賬號,播放量驚人
2021年底,大美第一次接到這種“複雜”房子
由業主奶奶遠在國外的孫子下單,影片播放量破1500萬
大美是一名90後創業者,她的家政團隊“馬俐管家”成立於2021年10月,以清理極度複雜、骯髒的房屋聞名。
光是在b站,“馬俐管家”的粉絲就達到155萬,總播放量超2億,他們的影片也經常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衝上熱搜。
像是“潘家園”這期,就吸引來近4萬點贊和4000多條彈幕。影片尾聲,瓷磚白了、不鏽鋼能反光,大美替大叔開闢出一塊能隨時欣賞和把玩古董“寶貝”的區域,又在陽臺擺了張茶桌,網友紛紛留言:“‘馬大夫’果然妙手回春啊”。
團隊合照
套裝是揹帶褲,這樣俯身或蹲下不會露出後背
也有各種奇葩工具:肩負式噴壺、長柄火鉗、北方雪鏟…..
當房屋衛生情況尤其糟糕時
團隊會穿戴防護服和防毒面具
這些被記錄下的委託,有的來自線上接單平臺,有的是大美與成都當地社群進行的公益合作,目的是改善住戶居家環境。一條前來拜訪的當天,他們一大早就拖著工具和物資,驅車來到這個熟悉的小區集合。
除了大美,此次團隊還有三個小夥,最小的00後,去年剛從部隊退役。區別於傳統業態中的“保潔阿姨”群體,退役軍人曾有嚴格的內務標準,體能沒得講,耐力也沒得說,更符合大美“年輕人不吝惜自己,一起拼事業”的創業想法。
大叔每天都會喝一瓶60度的白酒
與社群工作人員交談間,稍後將要清潔的房屋現出雛形:屋主是一位酷愛菸酒的大叔,53歲,10年前由附近村落搬遷至這裡的安置房,與他同住的父親去世多年,現在是獨居。
馬俐管家一行人利索地套上防護服,戴上防毒面具,走進家中。房子依舊是未裝修的毛坯模樣,堆滿衣服、空酒瓶和腐爛後的食品,空間氣味糟糕,醞釀著數種病菌。
看完房子的具體情況後,大美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空氣清淨機和百納箱是屬於這個房子的必備用品。而大叔吸菸的習慣會使牆面染黃,需要拿出祛除油性物質的強效洗劑;腳底踩在地上有粘性,也是重點處理的方面,得用上刀刃鋒利的鏟子反覆好幾個來回才行。
嗜酒的習慣損傷神經,大叔只能靠不間斷地飲酒才能止住手抖。在馬俐管家工作期間,他又找大美借18塊錢買了瓶白酒和一包煙,就著面目難辨的臘肉和一股腦丟進電飯煲的米、青菜,完成了午飯。
馬俐管家的善意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到了下午,大叔也加入隊伍中,幫著一起收拾打掃。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到夜幕低垂的19點,隨著貨車運走20多個鼓鼓囊囊的大號垃圾袋,他們才算終於“做”完這套房子。

工作太累,隨地躺下休息的同事
大美說,這並不算她遇到的最難收拾的房子。
最“炸裂”的時候,七八個小夥要與房間裡的老鼠與小強久久周旋,物品量和垃圾量大到裝了幾百上千個麻袋,還要扛著走下樓梯,做了8小時才不過完成10平米,只能靠晚上吃頓好的,來支撐他們度過力竭的4天。
那段時間,她晚上睡覺,手中都不自覺重複收揀的動作,腦袋裡則顯影著密密麻麻的小蟲在爬行。
回想一開始接觸這樣複雜的房子,大美笑稱自己“不夠專業”。
有次是個年輕人下的單,大美和同事被領到房子門口,門外在飛的蒼蠅就已經讓他們的內心開始翻騰。進去後,地上無從下腳,全是吃過的東西和外賣盒子。最令她不可思議的是廁所,用過的紙巾被整齊地折起來,堆在馬桶周圍。
大美無法想象人坐在其中吃飯和生活的畫面。和同事回工作室的路上,車開出很遠後,他們把窗戶搖上去,放聲尖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大美感覺自己的常識在被顛覆。
同事們有次從一間屋子裡清理出的垃圾
但在目睹了幾次類似的場景後,她漸漸平復下來。年輕客戶其實自己也很難啟齒,沒有誰笑嘻嘻地接待她做衛生,甚至不會親自出面與她對接。
“他們也向我承認就是懶,所以挺羞於見人的。懶是很正常的,一個人性的通病。我都會這麼評判自己,能躺著,我絕對不坐著。只是有的人覺得有一個度在,有的人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畢竟大門關上,懶的結果只須自己見證和承擔。”
更何況打掃衛生並非天賦,而是需要在積年累月中培養起來的技術活。大美曾接過一個5平米不到的房子訂單,小姐姐住在偏遠的鎮上,很明確地求助大美,想被教會如何收拾房間。
獨生子女受寵愛,以前生活自理的經驗就太少,家人又不曾提供好的範本,自己依葫蘆畫瓢時也很難摸清具體的步驟,判斷怎樣是好的、科學的。當一個人生活,意識到打掃衛生是一件躲不開的事情時,年輕人才發現這個必備技能,在以往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必修課”。
2022年9月接到的案例
一間二次元濃度超標的房子
情感創傷後遺症也是一個原因。大美常在年輕人的家中看到囤積過量的娃娃、盲盒、衣服和盤碟。她猜想他們以前在物慾上沒有得到滿足,一旦經濟獨立,就會無限制地行使權利,購買任何想要和喜歡的物品,即使是重複的。
當然也有像口罩期,有人面臨失業,一直宅在家裡。心情差,房間也是亂糟糟的,沒有力氣收拾。大美意識到,房子的模樣,折射出人的心境和狀況。而她的工作,就是隔著物品與一個個具體的人交流,把偏離的生活拽回來一點,給他們重新開始的希望。
有一次,大美在一個年輕客戶的家裡發現了許多未曾拆封的快遞盒,裡面有收納工具、漂亮的杯子和蠟燭,還有露營裝備。屋主依然嚮往清爽、美好的生活,然而清潔難度愈演愈烈,終於到了無從下手的地步。
大美開啟快遞盒,把不同物品拿出來,擺放在了該在的位置,也是讓躲起來的願望重見光明。後來,那個客戶寫了段長長的好評:我能感覺到你想帶給我一個怎樣的生活,很感謝你。
大美從客戶家中回收的木箱
裡面都是年代已久的書籍
然而複雜房子屬於年輕屋主的佔少數,大美經手的案例有80%來自老年人,都是子女下的單。
在他們住了大半輩子的老房子裡,生活物品就像沉積岩,最表面一層是保健品和醫藥品,透露出網路購物時代他們應對身體衰老的方法。
慢慢往裡走,年代的電器顯現,大美看到他們正值壯年期的愛好與日常:漁具、縫紉機和繡工活、喜歡的金飾,還有子女小時候的衣服。
年輕時簽訂的工作檔案、糧票,被壓在底下,也是他們最開始在這裡生活的憑證。
業主曾經收集的郵票
丟棄後被大美做成裝飾掛在家中
大美藉著物品想象眼前老人以前的樣子,也在打掃過程中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她發現這樣的囤積屋不能簡單歸結於老人腿腳不便、疏於打掃,小小的家其實承載的重量有很多。
2024年底接到的案例,曾上過微博熱搜
天津姥姥囤了滿屋的米麵油
比如大美做過一個天津姥姥的房子,裡面堆滿米麵油,多數已經過期或蛀蟲。她後續與姥姥的孫女聊天才知道,姥姥的爸爸是在鬧饑荒的年代餓死的,所以她特別無法接受家裡沒有基礎的生活物資,幾年前的疫情喚醒了這種危機感。
而徹底失去節制,和家庭變故不無關係。孫女告訴大美,姥爺幾十年前去世後,姥姥突然養了幾百盆花,儘管她以前就很愛養花,但上百盆的確有點離譜。
從相互陪伴到一人獨居,姥姥的生活也面臨巨大的轉折點。
“如果是同居,彼此會達成一個不成文的準則,維護共同的生活環境,不允許其往失控的方向發展。”大美曾經一個人住過一段時間,她想到自己也會忘記電飯煲裡還有米飯,也會覺得反正沒人來家裡,就往沙發隨手丟上幾件衣服。老年人也是同樣,失去約束,衛生邊界會越破越快,越拓越寬廣。
婆婆的臥室
大美曾在一個精神狀態不太好的婆婆家裡,體會到了老人潛意識裡的渴求:衛生間被琳琅滿目的物品包圍,一上廁所感覺很擁擠,彷彿窩在蛋殼裡;床則被蚊帳籠罩著,床罩的每個面都堆著東西,坐在其中包裹感很強。
“我們還是胚胎的時候,在媽媽肚子裡就是蜷縮的狀態,老人像小娃娃一樣,這樣才能安全和放鬆。”
2023年10月接到的案例
“瓦力爺爺”家中有很多都是他撿回的物品、垃圾
拾荒是另一種典型。大美接過一個案子,戶主是90多歲的爺爺,他的家裡收集了許多分類打包的垃圾,還像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的角色瓦力一樣,一袋袋都壓縮好。這些是爺爺的“資產”,變廢為錢,年老後的自我價值也能得到體現。
但“資產”也侵佔了爺爺該有的起居空間,他晚上鋪兩個蛇皮袋,就睡在門口的地上,生活質量都受影響,更不用說一屋子的紙殼有多大的火災風險。
就在前幾天,大美遇到了更誇張的例子。她去打掃一個80多歲獨居老人的房屋,聽女兒說起老人正躺在醫院,是由於家裡物品堆積成山,他爬上去找東西時,摔斷了肋骨。躺著不能動彈,他就用手敲地板,直到第5天,求救聲才被聽到。
老人把房子和自己“霍霍得不成樣子”,讓不在身邊生活的子女苦不堪言。他們無法理解,也很想去幹涉,但老人會非常抗拒。摔斷肋骨的爺爺就是在家裡人勸說他時,把他們全體拉黑了。
大美感到有的囤積並不是一兩年就能形成的。變化就悄悄發生在親人距離拉開,聯絡沒那麼頻繁的歲月裡,物品能替代伴侶、子女,變相讓老人感受到關照和陪伴。
“瓦力爺爺”看到物品被丟進垃圾車後的反應
大美做這種房子最難受,因為她的任務就是要讓老人與他們的意義感來源做割捨。老人聽從建議斷舍離,很多時候不是想通了道理,而是一種退讓,選擇把自己的問題及時解決掉,不在身故後給後代留下負擔。

有次打掃另一個爺爺的房子,兒子打算為他買新床,大美就陪著一起去。結果在小區門口,爺爺拉開車門不讓他們走,直言自己都是一個快要走的人了,睡哪裡不是睡,不如給買兩包煙抽抽。大美無意中觸碰到了老人最脆弱的一面,是等待死亡來臨的無所適從。

大美和同事在開會
房子坐落在社群裡,大美也在工作的間隙,瞥見鄰里往來的“眾生相”。
打掃衛生時,敞開的大門往往引來鄰居圍觀,有人被氣味燻得流眼淚也要張望,有人困擾已久,痛罵屋主是“毒瘤”,還有人專盯著垃圾袋,想從中收穫點什麼。
但人性的層次遠比這些要更豐富。前一天還在責怪屋主,互相吵得不可開交的老人,第二天也加入到收拾的行列中,笑說“都是玩笑話,再怎麼樣也是幾十年的老鄰居。”
大美去年在廣西給一個住在二樓的婆婆做清潔,蟑螂四散到其他人的家中,鄰居照理來講應該會很生氣,但她晚上煮了一大鍋粥來感謝馬俐管家的幫忙,也很心疼他們的工作量。
“我們相識或者交往一場,時間還是會沉澱感情的。雖然你的居住方式對我們來說不友好,但並非我不喜歡就一定討厭你到極點。”如果沒有從事這份工作,大美也無法快速領會這種複雜性。
在親自搬物資、俯身刷馬桶之前,大美是一個白領,在5A級的寫字樓裡帶團隊。她以前做品牌營銷偏多,厭煩了天天“挖掘人性痛點”的話術,反而是現在的工作讓她能更踏實地接觸、接納真實人生。
大美和兒子
創業想法是在大美生育期間萌生出來的。第一次當母親,她完全不想跟孩子分開,自我掌控時間的願望很強烈。正好爸媽做裝飾裝修板塊30多年,靠這個職業把她養大,也推薦她去探索與之相關的創業空間。
大美本來對於“乾淨”的認知不算清晰,但當孩子到了到處爬、什麼都往嘴裡塞的階段,曾經被她無視的家中角落突然一下子全蹦到了她眼前:她感覺床底和踢腳線上有灰,粉塵和死皮在床上和沙發縫隙堆積,如果不去打掃,孩子健康也會受影響。
清潔需求發生了質的變化,但當時的市場情況是,找到固定且靠譜的個體實在比較難,清潔質量尚且無法保證,還會面臨收費不透明,靠套近乎給好評等麻煩的情形。大美愈發感覺到優質家政體系的重要性。
於是,在孩子半歲,自己還是胖胖的時候,她開始了馬俐管家的創業,帶著團隊和孩子去客戶家裡“做房子”。她打掃三個小時回到車裡,喂完孩子又上去工作,就這樣一步一步做到現在。
大美和同事
也是在辛苦的體力活中,大美才理解了父母經常的感慨:家務看起來只是一點小事,但做起來一點不輕鬆。“我們一套房子就算四個軍人去做,都可能要工作8-9個小時。按這樣推算,一個家庭主婦就需要花32個小時的時間勞動,才能讓房間達到很潔淨的情況。”
做了許許多多的房子,見了各式各樣的人生,大美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是在與家人的關係上。
大美的爸爸也有輕微的囤積傾向,以前大美只懂一味批評他,說他要再這樣,以後跟影片裡的老頭子一樣,過兩年她就要來做他的房子了。但她現在不會多說,而是嘗試更多代入長輩觀點,身體力行協助他們解開頑固的“結”。
兒子的玩具車
大美的兒子特別愛買汽車玩具,有的時候收納起來也很令她痛苦。她就把小車放一排,教起孩子做抉擇:“車位就這麼多,再給你買車的話,你的停車場就沒有地方停了,而且會影響我們走路,也會讓你摔跟斗。”
以前掙錢的時候,大美也會無止境地追求消費符號、奢侈品,以為這就是更好的生活。但在現在的她看來,物品的貴重程度來自與她磨合的時間和互動發生的故事。好好地打理和保養物品,時間長了也是溫馨而閃閃發光的。
正視物品的意義,是一種需要鍛鍊的品質。
網友評論
“做房子”不僅讓大美受益頗豐,也實實在在地影響著看見和經歷這件事的每個人。
大美曾經接收過一個年輕小夥,看了馬俐管家的影片後也想來工作。他看起來經濟條件不錯,但工作起來賣勁,也很喜歡做這種複雜型別的房子。
大美一度很納悶,直到他離職,告訴她自己其實有嚴重的抑鬱症,但工作半年來,他不再失眠,每天睡得特別香,也沒有覺得有負面情緒圍繞著他,大美才明白這份工作打開了他解壓的閥門。
小夥子是眾多粉絲中的一個代表。有更多天南海北的網友聚集在馬俐管家影片下的評論區,除了獵奇、玩梗的,也有人找到了情緒釋放的出口。
“人都希望看到有些衝突和改變。比如說看採耳、洗地毯、修驢蹄,其實道理是一樣的。第一是解壓,第二也是特別想知道一個從凌亂到乾淨的過程,就像你心裡很煩惱,被我們用鑷子一點點把橫出來的小刺給摘掉,人會舒服很多。”
隨著私密的家庭環境曝露在公眾視野,更多有關心理健康和病症的討論也被帶出。無法抑制囤積慾望、很難丟棄物品,是典型的“囤積症”,一種需要認真看待的精神疾病。
現實生活中的鄰里情在網際網路上延續著,聯結起更多人,力量也更大。
在天津姥姥的影片釋出出來,衝上微博熱搜後,更多網友私信找上門來,分析姥姥的情況很可能是第歐根尼綜合症,有時伴隨阿爾茲海默症,提醒大美一定要聯絡姥姥的家人帶她去看醫生,重視起來。
一間房子打掃完後
但質疑聲也是有的:“身”的住所被打掃乾淨了,那麼“心”的住所呢?如果解決得不夠徹底,打掃一次,不出三個月又會打回原形。
大美懂得這種絕望,有個房子案例她取名“一萬件”,收拾整整5天,還挑戰失敗了。阿姨的衣服量大到驚人,風格也多樣,但很多都被貓貓的排洩物和蟑螂弄髒了。大美想幫她扔掉,但前腳剛丟走,又被阿姨撿了回來,來來回回,衣服一整天就沒有出過屋。
阿姨拿起每件衣服,大美能感覺到她的眼睛在放光,她會講起衣服風格是OL風或是復古,告訴大美是哪個藝術大家給她設計的,最後大美拗不過她,只好尊重阿姨的意願。
雖然那幾天工作得像“坐牢”,但大美不允許自己沉浸在垂頭喪氣的情緒裡。只要是找上門來的房子,不管有多難,她都盡力秉持“看見一次解決一次”的準則,不讓事態往後發展,演化出更糟糕的後果。
“其實屋主也已經很久沒見過房子原來乾淨的樣子了,做一次清潔,不求徹底改變你,但至少讓你知道生活是有得選的。我們把高度給拔出來,你先嚐試著去生活一段時間,評估會不會更舒服。追求美好生活,永遠都不晚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