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是一個非常喜歡計劃和注重細節的人。沒辦法,ENTJ 的人格就是這樣。
但在旅行中,也許是人生經歷多了,也許是自己更瞭解自己的旅行風格,我倒反而慢慢地減少提前計劃的準備了。
一般我先想想去哪裡,什麼時候方便。然後我先預定酒店,可以免費修改和取消的那種。臨出發前一個月左右,我才開始訂機票,也都是可以免費取消的。這樣訂,價格未必便宜,也未必貴。但我要的,就是可以取消。
我很少在網上看所謂攻略,因為我的風格和絕大多數遊客不一樣。他們在乎的是咔咔咔打卡當地景點拍照修圖發朋友圈,
攻略這玩意兒,對我來說,可有可無。
我在乎的是出發前先看好幾年關於當地的歷史書籍、都有點爛熟於心了,才出發。到了當地,我就走走停停,睜大眼睛張開耳朵,去當地人最多的公眾場所喝喝茶、吸吸水煙、菜場轉轉、地鐵裡上上下下,再去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自己感受。然後咔咔咔地在旅行間隔中,狂寫文章,發公眾號。
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2015 年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之後的 2017 年,我去巴黎旅行。不是第一次去巴黎,所以我基本沒去什麼景點。但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從查理週刊的地點走到恐怖襲擊的大劇院和另一個地方,還碰巧遇到一個在那個街區開了幾十年雜貨店的華人店主,和他聊了半天。這些感受,沒法用文字精確描述,也拍不成什麼內涵流量密碼的小紅書影片,只能自己品味。
還有一年,我去土耳其伊斯坦布林旅行。 絕大部分人去藍色清真寺,都是在清真寺開門之後,我不是。我是在大約當地時間凌晨四點多的時候,脫了鞋進入清真寺和其他穆斯林肩並肩站在一起,做早課。我並不是穆斯林,但有一些穆斯林朋友,大致規矩和風俗都有了解。
還是那一次的旅行,有一天我跳上伊斯坦堡向北開的環城公交大巴,目的地:北郊的三個不同民族的墓地園。一個是上個世紀初駭人聽聞的土耳其對信奉東正教的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之後的一個墓地。一個是在土耳其為數不多但很有歷史的猶太人墓地。最後一個,當然就是土耳其人的穆斯林墓地。
一般人去墓地,要麼弔唁自己親友,要麼瞻仰名人。我那天花了這些時間,並沒有什麼私人原因,也不是為了任何名人,我就不是亞美尼亞人,也不是猶太人,更不是穆斯林,就是作為一個還活著的地球人,祭奠一下那些已經離去的地球人,感受裡面的那些人間滄桑、悲歡離合和人性的複雜黑暗。
攻略就像是一本寫手撰寫的人間生活指南,翻一翻沒毛病。但要是準備按照別人寫的人間生活指南過日子,那就沒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