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報人劉亞東
作者:劉亞東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4月26日參加教皇方濟各葬禮之前,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會面。這場15分鐘的外交晤談,折射了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最深刻的變革。當特朗普在澤連斯基登場前的靜默中走向人群,這個充滿象徵意味的場景揭示了一個根本性轉折——全球權力體系正經歷著從硬實力霸權向道德話語權的正規化轉移。這場被8K超清鏡頭全程記錄的"掌聲政治學",不僅打破了傳統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尊崇",更昭示著21世紀全球治理的邏輯嬗變。
弱者桂冠:
數字時代的道德威權主義
澤連斯基收穫的57秒持續掌聲,標誌著國際社會對"非對稱抵抗"敘事的集體賦權。這位烏克蘭總統的深色便裝已演變為數字時代的"賽博盔甲",其褶皺中凝結著布查街道的血跡與馬裡烏波爾地下室的塵灰。從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1936年在國聯的控訴無人問津,到澤連斯基2023年透過元宇宙議會獲得多國即時軍援,道德資本在國際政治中的權重已發生指數級躍升。大西洋理事會《數字戰爭2.0》報告揭示:TikTok上哈爾科夫產科醫院被襲的18秒影片,其政治動員效能相當於30個機械化旅的常規威懾。

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 (Volodymr Zelensky) 抵達參加葬禮時受到掌聲
圖源:Gregorio Borgia(美聯社)
這種權力形態的劇變,本質上是全球公民社會對"直播戰爭"的應激反應。當俄軍T-90坦克的鋼鐵洪流遭遇烏克蘭士兵的GoPro鏡頭,傳統軍事優勢在資訊繭房中即刻化為數字塵埃。澤連斯基在梵蒂岡收穫的每分貝掌聲,都在消解著"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的狂言。根據MIT媒體實驗室的測算,烏克蘭危機期間全球社交媒體生成的正義聲量,已超過二戰期間所有盟軍宣傳機構的總產出。
個人主義外交迷途:
特朗普式交易的黃昏
特朗普在掌聲落差中的戰略性失語,暴露了其交易藝術在國際危機管理中的結構性缺陷。這位美國總統標誌性的"極限施壓"策略,在烏克蘭棋盤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當他試圖復刻"金特會"式的戲劇性突破時,卻發現澤連斯基拒絕扮演"地緣棋手"角色,而是選擇成為"原則錨點"。其團隊從"以援逼和"到"戰略棄權"的180度轉向,本質上是商業談判思維在主權博弈中的致命誤判:五角大樓內部備忘錄顯示,特朗普要求"用海馬斯火箭炮庫存換取穀物出口協議"的提議,曾引發北約軍事協調委員會長達37小時的信任危機。
這種困境源自特朗普外交正規化的雙重脫節:既疏離於美國建制派強調的"規則護持",又悖離於歐洲盟友主張的"價值同盟"。他在戴維營試圖用"房地產式對價"(以承認克里米亞現狀換取黑海航運安全)打破僵局時,其引以為傲的"交易嗅覺"竟然失靈了。特朗普團隊從"強制妥協"到"戰略棄權"的轉變,恰似賭徒發現籌碼通脹後的恐慌性離場,標誌著特朗普外交決策正規化的功能性紊亂。
新主權正規化:
不可交易的文明公約
聯合國大會第十一屆緊急特別會議於 2022 年 10 月 12 日透過第ES-11/4 號決議,主要涉及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性,旨在捍衛《聯合國憲章》的原則。ES-11/4號決議的透過,宣告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迎來“升級版”。當"領土完整不可交易"原則從政治正確升格為文明底線,國際社會正經歷著從"叢林法則"到"文明公約"的正規化革命。的確,烏軍收復每一寸土地都要付出巨大代價,但這種"非理性堅持"正在重構全球衝突的倫理規範——正如紐倫堡審判將"服從命令"踢出免責清單,哈爾科夫審判或將確立"侵略認知罪"的新國際法理。


左滑檢視ES-11/4. 決議全文
《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捍衛<聯合國憲章>原則》
來源:聯合國官網
據統計,全球各地的政府和組織對俄羅斯實體實施的基於名單的制裁措施已經超過一萬項。倫敦政經學院戰爭研究所指出,國際社會正在形成"合法性防火牆"——任何領土吞併行為都將觸發"全球合規性熔斷",其威懾效能或將超越傳統軍事聯盟機制。
這場發生在聖彼得大教堂的掌聲政治劇,實質上是新舊國際秩序交接的儀式性場景。當道德威權主義、霸權黃昏效應與新主權正規化形成戰略共振,全球治理體系正經歷著自1648年以來最劇烈的重構。在這個真理與強權深度糾纏的時代,國際社會的每一次掌聲與沉默,都是新文明契約的歷史性票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