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高分臺劇迴歸,第二季還有那麼“神”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肖渾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2019年,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因為對無差別殺人案、死刑存廢、媒體倫理、網路暴力等多個社會問題的犀利展現和深入探討,成了現象級的爆款神劇,豆瓣評分高達9.4分,至今都是臺劇史上的第一名。這部劇也成為臺劇行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經過漫長低谷期後,又開始頻出優質作品,創作方向也從我們印象中的青春偶像劇,轉向嚴肅社會議題和多元價值倡導,從浪漫主義轉向了現實主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1》劇照
因為作品大獲成功,《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幕後編導很快就決定籌拍第二季,在主題上延續前作的現實關懷,但整個故事會另起爐灶,演員也要全部換掉。這個專案自然引發了第一季觀眾的翹首期待,為了不讓觀眾失望,包括導演林君陽、編劇呂蒔媛在內的主創人員,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光是劇本就寫了四年,然後請來周渝民、楊貴媚、薛仕凌領銜的強大演員陣容,拍攝了將近四個月。
最近,第二季終於播出了,我作為老粉當然要第一時間驗收。這一季在製作規模和故事體量上都作了升級,首先體現在劇情線索的龐大和錯綜複雜。光是先後出場的重要角色,就有二十多個,涉及到六個家庭,時間線又長達二十年,而且敘述順序還被刻意打亂,在二十年裡隨時切換。所以看這部劇比較需要耐心,我是直到將近一半的篇幅,也就是大概第四集的時候,才終於理順了人物關係,搞清楚了誰是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照
人物雖然眾多,但這部劇要探討的議題,相對於第一季,其實是要更集中更鮮明的,就是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關注,尤其是當精神病人有危害社會的傾向時,我們作為正常人要如何對待他們。這個問題在第一季就已經有所展現,但只是諸多議題之一,到第二季,這個問題被著重強調了。
我算了一下,本季的二十多個主要角色中,就至少有五個角色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包括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長期失眠、酗酒、焦慮症、恐慌症、抑鬱症。印象中遍地小清新歲月靜好的臺灣地區,彷彿忽然之間心理疾病橫行。當然這只是一種將問題凝練集中的戲劇手法,但在這個加速運轉的時代,精神和心理疾病越來越常見也是實情。
在那五個病人角色中,又有三個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後果:
許幸國,因為事業陷入失敗危機,長期失眠和酗酒,情緒經常失控,對妻子家暴,家庭氣氛緊張。為了挽回出走的妻兒,在車上拿刀威脅妻子,導致發生車禍,妻子、兒子和他自己當場喪生。
羅自強,患有思覺失調,經常出現妄想和幻覺。疫情期間,因為社會秩序的變化導致病情加重,認為外面那些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都是克隆人,病毒就是克隆人帶給他們的,阻止妻子帶感染的兒女就醫,拒絕吃藥,最後拿刀捅死了一名想要幫助他的警察。
胡冠駿,從小患有ADH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多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存在學習障礙和情緒障礙。長大後,因為和家人關係緊張,他的病情加重,產生反社會人格和自毀傾向。後來因為丟了超市的工作,又交不起房租,他為洩憤,放火燒了超市主管的電動車,火勢蔓延到超市裡面,釀成5死12傷的慘劇。
胡冠駿的案子,在劇中是最重要的一條線,也是最值得反思的一個案例。他處在一個典型的精英家庭,父母對孩子要求甚高,哥哥又是那種優秀模範學生,而他卻成績糟糕,還常常在學校闖禍。久而久之,父母就對兩個孩子區別對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哥哥的培養上。母親曾提出要重視他的ADHD病情,但奶奶反倒指責說是兒媳婦不會教育,父親也對這個病不以為然,認為是孩子不夠努力。因為疏於治療,加上得不到家人的關愛,讓胡冠駿的情緒問題越來越嚴重,惹的禍越來越多,反過來又讓家人對他的厭惡和絕望加深,形成惡性迴圈。成年後,父親乾脆和他斷絕關係,對他的困境不聞不問,最終讓他走到絕境。
但胡冠駿的父母也並非那種完全不愛孩子的失職父母,劇中也有一些情節表現了他們的無力和無奈,比如他們將胡冠駿送到美國,希望換個環境能改善問題,結果他在國外照樣打架鬥毆,母親恨恨地說他是“混世魔王”;胡父聽從醫生規勸親自督促兒子改掉惡習,又因為急於求成,對兒子的態度從放任自流180度大轉彎到嚴密監控,結果欲速則不達,還起了反作用。
劇中胡父胡母的所作所為,或許已經達到了為人父母的平均線,但看了劇的觀眾,恐怕依然難以認同他們是合格的父母。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呢?劇中有一段對話可能就是答案——
周渝民飾演的精神科醫生馬亦森告訴胡爸爸,他小兒子的學習能力有限,讓他不要對其抱有過高期待,還對他說:“社會也在變,你所謂的學業進步,可能現在不是唯一的選項。”
胡爸爸聽到這話,立刻板起臉反駁:“一個醫生,跟我講學業不重要?外面社會多麼現實,難道你不知道嗎?學業進步不了,學什麼都一樣,走到哪都低人一等。”
這種完全功利化的教育觀,就是癥結所在。因為對一個孩子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於是一開始就分出了三六九等,成績好的孩子更值得愛,成績差的孩子就低人一等,在外人看輕他之前,父母就已經先看輕了他。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大人的態度在他們心裡會形成放大效果,再加上本來就有病,對抗情緒就會更激烈,病情當然會變嚴重。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在近兩年的影視作品中也是熱門題材。香港電影《年少日記》,講的也是一個二孩家庭,其中學習成績比較差的那個,因為壓力太大,釀成抑鬱症,跳樓自殺。前不久的英劇《混沌少年時》,講的則是網路亞文化對兒童心理的隱秘侵蝕,造成少年殺人事件。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呈現了當代兒童所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是對最新社會狀況的及時反映,而且拍得非常有力量。
《混沌少年時》劇照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與其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專注地對某一個案例進行深挖,而是碎片式地展現出一組群像,胡冠駿的案子只是劇中諸多線索中的其中一條。人物多、線索雜,還是亂序播放,加上國語和閩南語在劇中隨時切換,而且還花了大量篇幅表現中國臺灣地區基層政治運作的亂象,臺詞裡有很多政壇黑話,不瞭解的外地觀眾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這些都推高了本季的觀賞門檻。結果就是,直到大結局播完,本季的熱度還是遠遠不如第一季。
但我大概也能理解主創為什麼要這麼拍。第一季已經在力度和深度上做到了極致,可以說不輸全世界範圍內的任何同題材作品。那第二季還能怎麼翻上去呢?於是他們想到了,可以從廣度上去下功夫,要做一個大群像作品,以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為核心發散出去,形成一幅當代浮世繪,讓大家感受一下,瘋癲狂躁的因子在這個社會已經瀰漫到什麼程度。劇中展現基層政客互相攻擊雞飛狗跳的亂象,我看的時候還有些不解,覺得和主線沒有太大關係,有些分裂,後來看網友評論才恍然大悟,那些政客其實是另一個層面的發癲,也是一種病態啊。
從某種意義上說,編導的這番努力也算成功了。雖然熱度不如前作,但目前評分還行,有8.4分,不算神劇,但也沒有砸了招牌。我看評論區不少觀眾表示,相比之下更喜歡這一部,這個就是見仁見智了。
我還注意到,本季在每集的開頭,都會出現一行字:“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實際上就已經點明瞭主創的表達重點。當生存問題在這個社會中已經基本被解決,人際關係和心理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這個社會看似變得原子化了,人與人看似疏遠了,但我們卻又無法真正脫離別人而存在,城市人口依然是那麼密集。這個時候,如果人際關係不夠協調,如果人與人之間充斥著的是冷漠、誤解、競爭、攀比、對立、仇視、擠壓、踩踏……結果就是,在這張巨大的關係網中,越來越多的人會被擠壓得變形。這個時候,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你要麼會生病,要麼在生病的路上,要麼被已經生了病的人影響,甚至被傷害。你不知道人群中潛藏的危險會何時爆發,那些惡意會向哪裡釋放。
這兩年,我在新聞裡看到越來越多的惡性暴力事件,其中相當一部分肇事者就是精神病人。但我對這些一直只是泛泛的印象,缺乏實感,直到一個多月以前,發生了一件事,給了我猛烈一擊。
那是一個陽光暴烈的下午,我乘坐一輛公交車出行,見車上一個彪形大漢正在抽菸。那是輛密閉的空調車,我本能地就過去阻止勸說,但那人根本不為所動,還出言不遜,同時舉著菸頭在我眼前晃來晃去,我覺得被挑釁了,沒見過這麼無賴的人,於是憤而出手將菸頭拍到地上,沒想到,緊接著到來的是對方的一頓拳打腳踢,把我給打懵了。公交司機很快停車報警,這時,那個大漢的表現再次超出我的預料,他在車裡不停大聲囔囔,說是我打了他,他要報警抓我。我才終於感覺到,這個人不太正常。事後經過警察調查得知,原來這人有精神分裂症,已經好多年了,病情時好時壞,當時正巧發病了,還給我看了他的就診記錄。這種情況無法拘留,又沒達到送精神病院的標準,只能賠點錢了事。當時我的情緒就很複雜,既覺得委屈,想懲罰他,又有點心軟。聽說他一直沒有穩定工作,還要靠老父老母養著,我也不好意思要太多賠償。好在我被打得不太嚴重,用冰塊敷了一下頭就消腫了。
這還是我頭一次遭遇精神病人的暴力攻擊,也切身感受到了精神病人對這個社會是多麼巨大的隱患,又是多麼難解決的問題。劇裡給出的藥方,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既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家註定會被這張大網綁在一起,那就只能儘量溫柔地承接住每一個生病的人,不要放棄。劇中為我們展現了臺灣地區整個精神衛生系統的運轉情況,包括精神科醫生、社群衛生所的工作人員、少年調保官,都在試圖接住生病的人,彌合這張大網。可即便是這樣,依然發生了那麼多起惡性事件,甚至其中有個一直努力幫助胡冠駿進行行為矯正的工作人員,最後卻被胡冠駿害死了。單純的理想主義在殘酷現實面前一敗塗地,可理想主義難道就錯了嗎?
劇中最後一場戲,是法庭審理胡冠駿案,對於要不要對其判處死刑,雙方律師展開激辯。其中為胡冠駿辯護的律師,由吳慷仁飾演,而且演的就是第一季出現過的王赦律師。看到這裡,我心中也展開了天人交戰。一個多月前困擾過我的那個問題,在螢幕上被放大了:他作了惡,他害死了那麼多人,他還不知悔改,他應該償命;可是他有病,他無法自控,他也是這個畸形社會的受害者,死刑對他太殘忍了。我們究竟該怎麼對待他?
劇中是開放式的結局,相當於是讓觀眾自己作出判決。對於我來說,這個題目太難了,現在依然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我能確定的是,以後在外面會盡量警惕,會假定身邊正潛藏著精神病人,不要再跟人硬碰硬起正面衝突,實在要表達反對也可以換個委婉的方式。還有,如果改變不了外界,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讓這個世界不要再多一個病人。總之就是,既要放過別人,更要放過自己。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稽核:小風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