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流感,一次永別。
這曾經是大S離世時給公眾最大的觸動。
然而,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悲劇再次上演。

我什麼時候能回家?
2025年情人節的第二天,
《新週刊》的一篇悼念文章讓無數人淚目——
41歲的審校室副主任吳玉燕因嚴重流感離世。
她不僅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雜誌社的“糾錯守護者”,
更是一位在崗位上堅守了16年的媒體人。

2009年吳玉燕正式加入《新週刊》,
從校對員到審校室副主任。
16年如一日把控每期雜誌的差錯率,
甚至因“追著編輯問細節”被同事稱為“細節狂魔”。
2024年剛生下二胎,8月返崗後兼顧工作與家庭,
卻在孩子最需要母親的年紀驟然離世。
2025年1月,她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流感高燒不退,
最初僅靠藥物緩解,但病情迅速惡化。
10天后,她被確診為甲流合併乙流,
轉入ICU僅3天便因多器官衰竭離世。

“我什麼時候能回家?”
這是吳玉燕在ICU病房裡每天醒來時重複的話。
令人悲痛的是,這個最簡單的想法至死未能實現。
在她住院期間,有太多好友要來探望,
但都被她一一拒絕。
翻看她最後的朋友圈,全是勸退的留言:
“剛確診了嚴重的甲流+乙流,千萬別來。”
“反覆發燒,還沒找到原因,新年快樂!勿回。”
她始終不願讓同事看到自己的脆弱。

流感之殤
吳玉燕的悲劇並非孤例。
2025年1月29日,農曆春節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
臺灣知名演員張立威因流感併發症不幸離世,年僅56歲。

他的離去,讓無數觀眾感到震驚與惋惜。
作為熒幕上的“黃金配角”,
張立威用他獨特的喜劇天賦和精湛的演技,為觀眾帶來了無數歡樂。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流感,卻讓他的生命戛然而止,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張立威的演藝生涯始於20世紀90年代,
他以配角身份出道,卻憑藉獨特的表演風格和喜劇天賦,逐漸在影視圈站穩腳跟。

他的代表作包括《刁蠻公主》《轉角遇到愛》《本地媳婦外地郎》等熱播劇集。
在《刁蠻公主》中,他飾演的“萬人敵”一角,
以其誇張的表情和幽默的臺詞成為劇中的亮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意思的是,他曾經與大S在《轉角遇到愛》中有過合作,
飾演一位搞笑的鄰居大叔。
他的表演自然生動,將角色的市井氣息和幽默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戲份不多,但他總能透過細膩的表演讓角色深入人心。
除了電視劇,張立威還參演了多部電影,
如《荒野旅社》《捉妖學院》《再戰江湖》等。
他在不同型別的作品中不斷挑戰自我,展現了多樣化的演技。
2024年5月,張立威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短影片。
影片中的他滿頭白髮,但精神狀態看起來不錯,
還在鏡頭前露出搞怪的表情。
然而,細心的網友發現,他的臉頰明顯消瘦,
與以往熒幕上圓潤的形象判若兩人。

當時,許多人以為他只是減肥成功,
殊不知這背後隱藏著疾病的折磨。
2024年1月,張立威還參與了電視劇《獅城山海》的拍攝。
這部劇成為了他的遺作,也讓觀眾更加惋惜他的離去。

據好友透露,張立威在離世前幾個月一直飽受疾病困擾,
但他始終沒有對外透露病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就在張立威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中國新年的大年初二,
27歲的演員梁祐誠在醫院裡和病魔奮戰,最終還是悄然離開了我們。
讓人痛心的是,他只有27歲,死於人生的黃金年齡。
誰能想到,奪命的導火索竟是一場感冒。

根據知情人士的說法,
起初他只是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還以為只是普通感冒而已。
梁祐誠萬萬沒想到,這看似普通的症狀,竟然是致命危機的開始。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病情迅速加重。
本以為經過救治,梁祐誠能夠恢復得和之前一樣。
可是命運對他並不厚待,
在農曆正月初二那天,他還是孤零零地走完了人生旅程,享年僅27歲。

根據梁祐誠朋友的對話分享,
梁祐誠去世的原因是“中樞神經感染”。
讓人心疼的是,梁祐誠去世前的一段時間,
都是一個人在醫院中度過的。

那時候,他獨自一人躺在病床上,
身邊沒有親人陪伴,也缺少朋友的安慰。
這份孤單和無奈,可能比起病痛本身,更讓人難以承受。
再看看梁祐誠的過去經歷,真是讓人感慨不已。

其實,他參與了不少影視劇的演出,
比如在《卿卿我心》裡演了張柏,在《幻樂森林》裡則是徐昊。
雖然梁祐誠在這些劇裡不太出名,但他始終堅持努力。
每當有機會出現時,他都會全力以赴地去演繹。
可能梁祐誠心裡一直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在影視圈裡大展宏圖。
遺憾的是,他的雄心壯志未能完全實現。

2月2日,農曆新年的正月初五,
知名女星大S同樣因流感併發症去世。
醫生透露,大S因工作連軸轉導致免疫力下降,
流感病毒迅速引起併發症敗血症,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流感是猛虎而非病貓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數位名人死於流感,
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流感的致命威脅。
為何高危人群更易中招?
醫學專家指出,流感對以下人群威脅極大:
– 孕婦、產後女性(如吳玉燕產後僅半年);
– 慢性病患者、肥胖人群(BMI>30);
– 免疫力低下者及老年人。
病毒在這些群體中可能觸發“炎症因子風暴”,導致器官功能衰竭。
所以,流感≠感冒:一字之差,卻是生死之別。
醫學專家緊急呼籲:防控流感牢記“四要點”
要點一:高危人群必須警惕
孕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在流感季(11月-次年3月)減少前往人群密集場所,外出佩戴口罩,家中定期消毒。
要點二:症狀分級,及時就醫
– 居家觀察:低熱、輕微咳嗽可多飲水、服用退燒藥;
– 立即送醫:持續高熱(39℃以上)、呼吸困難、意識模糊。
要點三:抗病毒藥黃金48小時
流感確診後,**48小時內服用奧司他韋等特效藥**可大幅降低重症風險。切勿濫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對病毒無效。
要點四:疫苗是最強防線
– 接種時間:每年9-10月(抗體需2-4周形成);
– 適用人群:6月齡以上無禁忌症者,孕婦亦可接種。
吳玉燕離世後,《新週刊》編輯部反思“過勞文化”。
專家建議,流感高發期企業應靈活安排工作,避免員工帶病上崗。
同時,家庭防護也必不可少。
每日通風在達到30分鐘,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門把手等高頻接觸區域;
如果家人感染,要實行分餐、房間隔離制。
多人因流感離世,撕開了流感“溫和麵具”下的猙獰面目。
他們用生命提醒我們:健康面前無小事。
無論是接種疫苗、及時就醫,還是拒絕“硬扛”,
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寫結局。
轉發此文,提醒身邊人:
流感不是感冒,防控不容僥倖!

▽
▼
|本文為北國小甜瓜吖(ID:guameixiaotian)原創|
”。


喜歡本文戳【在看】推薦,贊同的人都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