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已經沒人再相信永恆的愛情了。想想1991年播出的日劇《東京愛情故事》,在東京追逐愛情的赤名莉香說:“所謂戀愛,只要參與了就有意義,即使沒有結局。”她的愛情觀是:喜歡就要說出來,奮不顧身地向前衝。她那種代表著時代精神的熱情和勇氣,早已成了過去。
在《孤獨社會》裡,三浦展分析了日本年輕人的愛與孤獨。他發現,現在的人找伴侶更像是在“搜尋”,追求的是完美契合的匹配度。但這樣的愛情實在太難實現了。於是,人們開始轉向奇蹟、宿命和命中註定,把希望寄託在這些神秘的東西上。也正因為如此,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和《玲芽之旅》才會如此受年輕人追捧。
有戀人也孤獨
過去的孤獨與現今的孤獨有何不同?
過去的孤獨與現今的孤獨有何不同?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話題。在過去大量人口考上大學、進入就業市場,大量年輕人來到東京打拼的時代,年輕人可以交到朋友、和戀人交往,這些都可以幫助他們排解孤獨感。而且在那個時代,已經不是由父母包辦婚姻,人們可以與自己喜歡的人戀愛、結婚,自主婚姻成為社會的主流。這同樣有助於排解孤獨。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有戀人也很難幫助人們減少孤獨的感覺。20 ~ 24 歲沒有戀人的男性中“感到非常孤獨”和“感到孤獨”的佔 26.4%,而有戀人的男性中該比例為 28.4%。沒有戀人的女性中“感到非常孤獨”和“感到孤獨”的佔 35.9%,而有戀人的女性中該比例為 31.3%。可以看出,無論男性、女性,無論是否有戀人,感到孤獨的人的比例幾乎都沒有什麼變化。
此外,20 ~ 24 歲的男性中,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戀人的人,孤獨感較低。朋友或曖昧的關係對他們來說正合適,一旦兩人確定了正式的戀愛關係,就會擔心對方有新歡、對自己不夠關心等,反而增加了兩人關係中的不穩定因素。
當然,因為擔心戀人被別人喜歡、被別人搶走而感到不安,這種事情以前就有。松田聖子的名曲《眼睛是鑽石》描繪的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我認為這不是現在的時代特有的現象。然而現在的社交媒體讓人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知道對方在什麼地方都做了什麼事,人們會很在意對方竟然沒有告訴自己去了這個地方,竟然沒有告訴自己和誰見了面。電視劇中會有女生偶遇男朋友與其他女生在一起的情境,當然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並不常見。現在人們可以透過社交媒體觀察對方的行動,不想被窺探隱私的人不發帖,但是不發帖似乎又顯得可疑。在過度連結的社交媒體社會中,這種過度的連結、過度的知悉助長了人們的不安感。所以人們才會產生“恐懼連結”的心理,產生“切斷連結”的想法。
搜尋性的人際關係
人生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嗎?
如果要思考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孤獨,日本流行樂隊“Offcial髭男dism(以下簡稱“髭男”)”的歌曲 Pretender 的歌詞就非常值得研究。
在 2021 年 3 月 3 日播放的“關 JAM 完全燃燒 SHOW 黃金 2 小時特別節目”中,“關 JAM 日本流行音樂 20 年曆史 2000 ~ 2020 年業內人士票選最強名曲 BEST 30”中,榮獲第一名的是這首 Pretender。
為什麼這首歌會如此受歡迎?我認為是因為這首歌讓人們看見了一個即便有戀人也會感到孤獨的時代。尤其是這句歌詞讓我感到非常奇怪並且引發了我的興趣 :“要是能以不同的身份,要是能以不同的關係,去選擇相遇的世界線,那該有多好 ;要是能用不同的性格,要是能用不同的價值觀,去傳達愛那該有多好。”
歌詞的意思是如果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不同的話,我就無法說出喜歡你。這首歌本身並沒有明確地說明主人公與戀愛物件是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四個維度都不相同,還是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維度不同,但是聽者只要在一個維度上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就很容易有共鳴。
不管怎麼說,只要上述的幾個條件不匹配,就不能說喜歡。就像人們在網站輸入各種篩選條件搜尋適合自己的房子,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搜尋最適合自己的女朋友。對於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用“選擇性”來描述已經過時了,現在可能更應該用“搜尋性”來描述。
我們常說的喜歡某個人,應該是沒有任何預兆,突然感到一陣心跳、對對方動心,這才是常見的喜歡。不僅對人,對衣服、對房子也是一樣,雖然不是每個條件都符合自己的要求,但整體上讓人一見鍾情。雖然價格有點高、款式有點舊、離地鐵有點遠……但就是讓人喜歡。
現代社會的消費是以搜尋為前提的,現在選擇男女朋友也是搜尋式的。人們可能認為是自己一時衝動,還有太多不確定性、 有太多風險,讓人無法相信這種感覺。
在昭和時代的大叔們看來,哪怕雙方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不同,只要覺得喜歡就要直言不諱,奮不顧身地一往無前。如果最後被拒絕,那也是因為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不同, 是沒辦法的事。當然,她也可能被他的熱情所感動,拋掉那些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而和他交往。這就是金八先生或是瘋癲寅所代表的昭和時代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不只人際關係是選擇性的,對於商品、旅遊的目的地、職業,現代人的行為始終都是選擇性的。如果對選擇的結果感到不滿,以前還可以直接向相關的公司或店鋪投訴,但如今企業為了規避風險提前讓消費者“同意”相關資訊。如果事後感到不滿,那也是消費者“自己的責任”。如果想解決不滿,消費者就不得不再做一次選擇。年輕人自從生下來就被給予了選擇的自由,人生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而結果也是自己要承擔的責任。
然而,“人生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這個觀點絕對是錯誤的。消費者不一定能在百分百理解商品的特點後再購買,並感到滿意 ;遊客到了自己期待中的旅遊目的地也往往會感到失望。同樣,百分之百理解對方然後再戀愛、結婚是非常困難的,戀愛和婚姻其實是“不能理解對方”這種體驗的持續。同時,戀愛和婚姻還需要對方也選擇自己,因此這之間常常伴隨著許多的陰差陽錯。其實人生絕對不是完全由自己的選擇決定的。就算有相當充分的選擇自由,選擇自由也並不等於生存自由。
現代年輕人的寬容
戀愛為什麼不順利?
現代的年輕人如果戀愛不順利,他們會認為是兩人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不合導致的,從而接受這個現實。例如,現代的年輕人會從“他好像是單親家庭”“他好像比較拮据”等原因,得出“各種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塑造了這個人”的推論,從而最終理解、寬容對方。這可能也是生活在當今複雜時代下的年輕人的一種寬容。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也許是因為他們成長於發展停滯、已經固化的日本社會,面對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的社會和制度,他們不會反抗,而是以“斷念”的心態逆來順受,此外,他們還偏向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非理性主義。這可能是因為近年參加考試學習的人增多,於是拜神的人增加,也可能是因為許多電視遊戲的故事主線都是神話型別帶來的影響。總而言之,戰後個人主義、民主主義、理性主義在日本社會快速發展,現在 60 多歲 “相信有夢想就是正確的”這代人與現在的年輕人相比,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傾向。
憑藉著數字技術等“魔法”,我們過上了 60 多年前完全無法想象的生活。但可能正是這樣一個技術不斷發展的“魔法的時代”,比起科學的理性主義,宗教性的非理性主義更容易讓日本年輕人感到親切。
命運、宿命與奇蹟,
存在命中註定的相逢嗎?
髭男可能不只是喜歡“命運”,還喜歡“宿命”與“奇蹟”這兩個詞,夏季甲子園的進行曲所使用的歌曲正是《宿命》。“不是夢想,是淚水的痕跡”“不是奇蹟也沒關係,不美麗也沒關係,生的意義正在閃耀光芒”“燃燒宿命,盡情綻放”,歌詞中反覆提到“夢想”“奇蹟”“宿命”。縱然不相信夢想、奇蹟或命運,但是要將宿命——也就是存在於生命中無法逃離的東西——燃燒起來,歌曲這麼唱道。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宿命是遺傳基因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說,宿命是成長的環境。這樣說來,宿命也是父母扭蛋機。從歌詞中我們也能讀出,“那些存在既然無法逃離,就讓它們盡情綻放”的含義。
如果戀愛雙方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都完全匹配,那完全可以說是個奇蹟。或者說在超越了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的限制之後,會發生奇蹟。《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都是這樣。電影中宿命般的相遇,並不是反覆搜尋的結果,而是完全無條件、完全偶發性、命運般的事件。而且,流星、天氣、神社的巫女這些超越人類智慧的自然現象抑或漫長的歷史給故事走向、主人公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這些事情還會給現代的年輕人帶來感動。我認為現實中不存在什麼命中註定的相逢,只是在不能選擇親生父母和出生環境的這件事上,人們才能多少感知到命運或宿命吧。
NHK 廣播文化研究所的“日本人的意識調查”顯示,有一個時期,“相信奇蹟”的日本年輕人增多了(與其說是“相信奇蹟”,不如說是“願意相信奇蹟”“有奇蹟的話更好”這樣的心理)。這項調查從 1993 年持續到 2008 年,每 5 年一次,這個時期髭男的主唱藤原聰從 2 歲成長到 17 歲。我無法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不過確實是頗有意思的對應關係。
從2018 年來看,“相信奇蹟”的年輕人(16 ~ 29 歲)有 29%,相比之下,老年人(60 歲以上)只有 6%。相信“彼岸世界”的年輕人佔 21%、老年人佔 6%。相信“護身符、符紙”的年輕人佔 22%、 老年人佔 11%。相信“易經、占卜”的年輕人佔 12%、老年人佔 3%。以前,都是老年人更加願意相信這些事情,但近年來反而是年輕人更加願意相信了。最近我不止一次聽到有出版社說以前出版的書多種多樣,但現在出版社只能靠占卜類的書活著。50 多年前許多人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所以人們認為應該多讀知識類的書籍。而在越來越強調反智主義、自我責任意識的今天,年輕人(可能不只是年輕人)不再思考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反而開始依賴占卜。我們不停地檢視手機,其實也是在期待著某個時刻會收到幸運的訊息,智慧手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 種護身符。
戀愛故事的設定
個性化、多元化、寬容
被視作理所應當
我們再回來聊聊 Pretender 這首歌。“世界線”“人生本質”,到底指的是什麼?我想是表達兩個人的世界和人生完全不同的意思。兩個人的世界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也不會交匯。不是人的品質而是人生本質不同。這個造詞我覺得很不錯。
作為這首歌常見的設定,如果僅僅是女孩子有了男朋友這樣的故事就太過於普通了。用昭和視角來解讀,則是男孩和女孩出生和成長於完全不同的階層。男孩出生於舊城區的勞動階層,而女孩則是住在東京山手線環線內有錢人家的千金。所以兩個人無法在一起。兩個人可能在兩個對立家庭關係下談了一場戀愛,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還有一種解讀則是男方要前往美國工作,所以臨走前向女方求婚 :“跟我結婚,與我一起去美國。”這是日本 20 世紀 80 年代求婚的必殺模式,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要去矽谷、迪拜、新加坡工作,男方向女方求婚並順利結婚。隨後女方跟著男方前往國外,住進豪宅,被用人恭敬地稱為夫人,每天坐著豪車出門購物……如果女孩同意的話,“pretender”就無法成立了。女孩必須要說 :“對不起,我在日本還有想做的事,你一個人去吧。”或者是反過來的,男孩期望女孩以家庭為中心,大學畢業後跟自己一起回到鄉下生活,但女孩卻說 :“對不起,我以後想從事國際性的工作。其實,我已經決定明年去美國留學了,抱歉。” (女方拒絕男方,獨自前往美國的第一個例子應該就是《東京愛情故事》中的赤名莉香。)這樣的故事,到現在應該也不少。
我非常想知道 Pretender 歌詞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所以問了很多人,從 20 多歲的女性到 50 多歲的男性。4 位 20 多歲的女性和 1 位 30 多歲的男性都表示很喜歡這首歌,這位男士還認為這會是一首“永遠傳唱下去的經典歌曲”。
“pretender”本來的含義是“假裝……的人”“詐騙犯”,或者說是“戴著面具的人”。“pretender”可能是男人,可能是女人 ;可能既是對未來滿懷期待的學生,同時又是夜生活豐富的人。“pretender”不斷地變換著面具。同時,Pretender 這首歌也告訴我,在現代社會中,人生中的任何設定都可能成立。更進一步說,你喜歡上的人也完全可能是動漫或遊戲裡的角色。
我終於開始理解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在他們的生活中,“個性化”“多元化”“寬容”被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
“低認可”的時代
是寬容,還是漠不關心?
每個人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都在向個性化發展,同時彼此又必須尊重對方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社會學家吉登斯所說的“純粹的關係”將最大程度地減少,而孤獨感將不斷增加。也可以說,這一代人從一開始就預見到了自己會在某個時刻變得孤獨。一方面,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在多元化發展 ;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又必須得到尊重。那麼反過來說,自己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將毫無疑問變成一種相對的存在。
現在不會有人告訴你,你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或你對它們的選擇是絕對正確的,所以人們對此也很難抱有自信。以前,人們會認可你有男人味或有女人味,但如今像女孩的男孩子或像男孩的女孩子同樣可以得到認可。如果他們可以得到同樣程度的認可,那也不錯,但事實上,現代社會中像女孩的男孩子和像男孩的女孩子,都只能得到“低認可”,這是一種廣泛而輕微的認可。
寬容(tolerance)一詞的詞源是忍耐(tolerate)。雖然我不想認可你,但我忍住了,這就是寬容。這其實是一種“低認可”。當然 “低認可”比“不認可”要好一些,但我總感到有一種違和感 :寬容主義者對“不寬容主義者”其實是不寬容的。儘管寬容主義者應該尊重“不寬容主義者”的意見,但事實上,寬容主義者基本上是完全不尊重“不寬容主義者”的。其實許多人談不上寬容還是不寬容,他們只是不自覺地隨了大流,因為害怕被批判而裝出寬容的樣子。所以說,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偽善的寬容社會,不斷助長人與人之間的漠不關心。人們無法進入彼此的內心世界, 而且這種漠不關心又進一步助推了個性化的發展。
話雖如此,但就像後文中會提到的那樣,擅長運動的男性更容易擄獲女性的芳心,所以也存在更容易獲得認可的可能。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認可都相對化了。而且,我發現最近“低認可”開始被包裝成了“寬容”。其實,本來就應該獲得高認可的東西根本不需要什麼寬容。
選擇困難
誰也不再相信永恆的愛情了
現代社會的個性化,並不完全意味著得到他人認可的個人增加了,也可能只是個人被相對化了。其實,每個人都沒有被深刻地認可,只是“沒事兒,你那樣挺好”程度的容許而已。
在年輕時,人們還沒有真正成熟。每個人都只是被社會資訊推動,架起天線接收資訊、選擇行動的弱小存在。尤其在現代社會,資訊過剩,每天僅接收資訊就讓人非常疲憊。人們還習慣於在社交媒體上相互監視。
人類學家上田紀行曾說 :“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聽他這麼一說,他的學生們都紛紛議論 :“還第一次聽到有人說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讀中學後有了手機,放學回家了同學之間都還能繼續閒聊。”“我覺得我一直就是一個時刻察言觀色的人。”(《日本經濟新聞》,2022 年 1 月 19 日)儘管如此,還是要尊重、承認自己的個性,這需要非常強大的意志。
如果我們認為價值感、生活方式的個性化是好事,那麼對於還未成熟的個人來說,他們的心理、時間都會被進一步分割成更加細微的結構。也就是說個人(individual,即不可再分割的東西) 將會被進一步分割(divide)。
以戀愛關係來看,人們會很快選擇一個物件並開始交往,當發現選擇是錯誤時,會立刻選擇分手。戀愛本身應該是打造雙方的一體感和共同性的行為,而現代社會的戀愛已經變成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短期性的、選擇性的接觸。所以 Pretender 中唱道,以更加不同的身份、關係、性格、價值觀,“希望能選擇相遇的世界線”。這是一首關於“選擇困難”的歌。
與此相似,約 100 年前勞倫斯就已經寫過《現代人還能相愛嗎》。要將一瞬間燃燒起來的愛情變成永續的愛情,需要雙方共同打造一體感和共同性,由此需要兩人一致的意志和行動。並且勞倫斯認為還需要兩人與自然的一體感,然而在逐漸遠離自然的個人主義不斷發展的當下,這樣的意志和行動變得越來越困難。
現在誰也不再相信永恆的愛情了——哪怕只是作為幻想的愛情,或者應該說正是因為愛情就是幻想,所以才不再相信。取而代之的,就像是對愛情缺失的彌補一般,重視“連結”和“緣分” 的年輕人將越來越多。

節選自《孤獨社會:即將到來的第五消費時代》
有刪節
【日】三浦展 著
謝文博 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年4月
圖片與文字已獲人民郵電出版社授權
責編 Willow
製圖 Willow
版式設計 新月
排版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