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腦處於大學生鄙視鏈的底端

"
“你懶得去思考,所以選擇當戀愛腦,這樣起碼看起來還有個腦。”網際網路上,一則對當代戀愛腦的譴責,獲得了數萬點贊贊同。
當下,年輕人對愛情的態度陷入割裂。
朋友談戀愛之後完全變了一個人,把戀愛和物件放在生活的最優先順序,失去自我,友情關係也被降級。很多人認為,對此最好最好斷交或者遠離,以避免給帶來更多困擾和麻煩。
在人人鄙視“戀愛腦”的氛圍下,人群中還相信愛情的年輕人,陷入了被動之中。

作為大學生裡的“戀愛腦”

肖蕭推開大學宿舍門進去,三名室友女孩齊刷刷轉頭看了看她,打過招呼,又轉過頭去繼續她們的談話。
2024年10月初,宿舍的三個女孩都已經保研,此刻聚在一起討論怎麼選擇研究生導師。
從外面回宿舍之前,肖蕭和男朋友吵了一架,不歡而散,有一肚子苦水想倒。她猜,室友們急於繼續她們的話題,一部分是因為話題正酣,但更可能是因為看到自己悶悶不樂的緣故。
自己愁緒加身,跟室友們歡快的討論氛圍格格不入,她掏出手機,想給最好的朋友打電話傾訴。
想了想,肖蕭還是決定作罷。暑假回河北老家,肖蕭和兩位好友徹夜長談,好友們幫她分析了一系列困擾她的情感問題,肖蕭感覺自己在那之後,能更清醒地看待如今置身的這段戀情的利與弊。然而第二天,好友明確地提出:“我們希望只幫你這一次。(在一段感情中)甜蜜和快樂是你們的,不能把痛苦留給我們。”
朋友的話,代表了這代大學生旁觀他人愛情的觀點——尊重、祝福,但不願過多介入解決他人的情感糾紛,即使是親密好友,大家也傾向於保持距離,必要時明哲保身。
肖蕭理解朋友們的立場,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情感上的問題牽扯朋友,給對方帶來壓力。但另一方面,她也覺得鬱悶,因為在人群之中,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分享在戀愛中的苦樂。
“你懶得去思考怎麼愛自己,所以把對愛的幻想投射到對他人無底線的包容忍讓上。”“你懶得去思考如何應對空虛寂寞,於是將解決辦法淺薄地歸於另一個人身上。可這本應是你自己去面對的,本應用新的憧憬與挑戰去填滿生活,而不是選擇一條看似速通幸福的路徑。這樣的終點往往不是光明燦爛,只有懊悔不甘。”這是一篇來自知名生活社群的熱門貼,作者“酒菜合子”講述了自己對“戀愛腦”現象的觀察。
在她的觀點中,部分“戀愛腦”群體,是因為既對現實生活有美好渴望,又逃避解決遇到的具體困難,所以期待靠親密關係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捷徑,但這種努力是徒勞的。
帖子的最後,作者說了重話:“你懶得去思考,所以選擇當戀愛腦,這樣起碼看起來還有個腦。”這條帖子,得到了5.6萬個贊,評論區也展現了年輕人們對於“戀愛腦”的審視,以及“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戀愛腦”的存在,也給旁人帶來煩惱:他們情感受挫時可能需要朋友分析個安慰,一旦“戀愛腦”和戀人和好,可能會對戀人和盤托出朋友安慰自己時討伐對方的話,讓安慰自己的朋友裡外不是人。從禍害自己到牽連他人,導致“戀愛腦”群體的風評日漸變差。
然而隨著對“戀愛腦”群體的討伐愈演愈烈,也出現了一些置身戀愛中的年輕人,被誤打為“戀愛腦”的情況,為她們平添煩惱。在對戀愛腦人人喊打的時代,一些年輕人一邊品嚐親密關係的甜蜜,一邊小心翼翼地害怕被打為“戀愛腦”。
肖蕭意識到自己可能會被當做“戀愛腦”看待,是在2024年6月中旬。吃過午飯後,肖蕭發現手機裡多了十來條未讀訊息。是小組作業的隊友吳麗。此前,肖蕭提交了小組作業的粗剪版,吳麗對這份遠超作業要求時長的粗剪版很不滿意,作為承接肖蕭的一棒,她認為肖蕭沒有完成好自己的任務,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
逐條翻閱資訊,肖蕭發現,吳麗從指責她在小組作業中的不負責任,逐漸說到了她的戀愛:“你每天就知道談戀愛!”“小心別懷孕了!”
肖蕭覺得委屈,按照以往的經驗,這門課的老師不會對時長有嚴格要求,主要根據內容本身進行評分。而且,自己提交粗剪版時,準備了幾種精剪的思路,她認為接棒的同學可以根據她提供的思路建議進行作業,降低作業難度。
肖蕭不解的是,吳麗將原因歸結到她談戀愛這件事上。吳麗除了是同小組成員,也是她的室友。平時,肖蕭偶爾會和吳麗分享戀愛中發生的事情,吳麗也和她一起討論、分析。
回想起來,肖蕭意識到,有好幾次,自己和男友出門約會拿著花回宿舍時,吳麗的反應都不太好,有時會譏諷地開幾句玩笑。回想來,自談戀愛後,她在宿舍時間越來越少,和吳麗等室友的溝通也比以前少了許多。肖蕭猜,吳麗可能對她的戀愛早有不滿,這時爆發了。
在別人眼中,自己早已是“戀愛腦”嗎?一想到自己可能會被誤打為“戀愛腦”,肖蕭不寒而慄。
年輕人群體中,還相信戀愛的重要性和價值的大學生們,是現在的異類。在大學生的評價體系裡,實習、科研、學生會、課程成績,都是衡量維度。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是那些每一項都有所成就的人。戀愛是錦上添花,但並不是必須,如果除了戀愛之外一無所有,那就會被貼上“戀愛腦”的標籤。
大學生們努力維持戀愛和學業平衡,保持清醒,警惕沉淪。同時隱藏自己的身份,仔細甄別傾訴戀愛的物件。
鄭墨墨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讀大二時,居家上網課有了很多閒暇時間,於是決定自學塔羅。她在實踐中學習,給身邊人算牌,很多大學生找到作為陌生人的她傾訴情感,答疑解惑。
在為大學生們算塔羅的時候,很多人會來問曖昧物件對自己的看法,鄭墨墨會根據結果如實回答。但對話的最終指向總是:我已經這麼優秀了,對方為什麼還是不喜歡我?是不是我不夠好?
一個臺灣女大學生S,因為自己湖南男友隻身一人來北京的一所大學交換學習,和在北京實習的男友相逢。實習期結束之後,她跟著男友回到湖南見家長。在飯桌上,男生的媽媽明顯表示出對S的不滿,他很快對S提出分手。
S問鄭墨墨,她不想離開男友,現在該怎麼辦?鄭墨墨沒有算牌,而是幫她分析了整個過程,清楚地告訴她:“現在你沒有任何可以做的了,因為你們是否能繼續,完全取決於他。”結果,S得出的結論是:她要好好學習,幹出一番工作,配得上男朋友。
至今,鄭墨墨已經給三十多個大學生算過塔羅。“但是大家只把塔羅當作一個宣洩口,很少有人真正聽牌的意見。”她說。
圖 | 鄭墨墨幫大學生算塔羅

大學生群體的“愛無能”?

2024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大四的學生王惠影發現,很久不見的室友陳語晞突然拿著行李回了宿舍。王惠影記憶中,原本宿舍六個室友的關係很緊密。平常,女孩們總是一起上課,熄燈之後常常聊到深夜,定期聚餐,即使不見面的時候,也會在微信群裡聊天。
大一下學期,陳語晞談了戀愛,很快搬出宿舍,跟戀人同住,逐漸離開了室友們的生活。群裡的訊息回得越來越慢,漸漸地也很少再參與群裡的討論。後來,其他室友在學校裡碰見陳語晞,她和物件一起,女孩們也說不了幾句話就告別了。王惠影還邀請過她帶著物件一起來宿舍聚餐,介紹大家認識,但是被陳語晞拒絕了。
在王惠影看來,陳語晞的世界裡只有物件一個人,她不再需要其他的人際關係了。幾年來,王惠影逐漸習慣了沒有這位室友的生活。
大學生們對戀愛不感興趣了。
2024年,一所重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負責人張麗(化名)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的採訪時提到,自己一直給學生上心理健康的選修課,會提前調研學生們對什麼話題感興趣。她發現,大約是三年前開始,她的學生對戀愛話題不感興趣了。他們甚至會問:“我能不談戀愛嗎?”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釋出的《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27.61%的大學生處於戀愛狀態,有41.93%的大學生處於單身不想脫單的狀態。
九月底,保研“上岸”國內新聞學科排名第一的院校後,吳瑜非發現,身邊可以交心的朋友還是中學同學。過去三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是一個人吃飯,他滿意於獨身一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但偶爾,他也發現這樣的生活很無助,比如有幾次,去上個廁所的功夫,還沒吃完的飯就被食堂的保潔阿姨收走了。
吳瑜非說,戀愛或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但精神上的孤獨,短時間內是無解的。
他能感覺到身邊很多同學渴望戀愛,但更希望它順其自然地發生,並不會為此主動擴大社交範圍去認識更多人
吳瑜非反思,這背後,是不是自己和同齡人對戀愛的想象過於理想化,自己處於被動的一方,而不會像對待學業一樣主動出擊,甚至使盡渾身解數。
想從愛情上獲得的東西太多,一些大學生反思自己,在偶像劇的引導下,自己和同齡人對戀愛確實存在過度理想化的想象。
2020年,武漢科技大學副教授張勇在《愛情心理學》的一節課上,提到了斯騰伯格愛情三角形理論:完美的愛情是由親密、激情和承諾構成的。如果沒有承諾,只有激情之愛,不過是一時迷戀。張勇認為,當下很多學生知道喜歡別人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但並不太會維繫愛情。
“墜入愛河不是一些虛構的童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是相互接受,關乎彼此的忠誠。”張勇在課件中寫道。
現實中,浪漫愛情很難自然發生。一段好的親密關係,需要經歷磨合。
肖蕭迷戀過被稱為“愛情聖經”的話劇作品《戀愛的犀牛》,對其中許多臺詞念念不忘。可是真正進入戀愛關係之後,她認為這部作品的設定過於極端,許多表述只停留在概念上。真正的關係,是由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堆砌起來的,大多數時候都不像作品裡那樣驚心動魄。需要透過一點點磨合,逐漸達到理想的樣子。
兩性性別認知差距的增大,是大學生戀愛意願下降的另一重原因。
10月19日,脫口秀節目《喜劇之王單口季》迎來收官,脫口秀演員付航榮獲年度總冠軍。在總決賽表演的最後,付航提到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物件:“十多年了,所有人都說我是廢物,但只有你說我是天才。你教會我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學歷,家庭背景,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有人為這樣的講述潸然淚下,但在校大學生群體中,也有許多人對此有了一番嚴肅思考。
24歲的“沙拉妹妹”在短影片裡表示,“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這種話只有從男性口中說出才有效,因為當女性勇敢地做自己,將會面對巨大阻力。
今年九月,《十三邀》的一期內容引起熱議,這一期的主要人物是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節目的最後,曾孝濂的妻子張贊英袒露內心,和丈夫在一起的日子並不好過,曾孝濂沉浸在自己的工作裡,生活裡所有大事小事都落在張贊英身上,自己的生活和丈夫繫結,哪裡都去不了。
她說:“如果有來生的話,我絕對走我自己的路,我只要一個工作就完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的茅倬彥教授等人,在2023年進行了一項大學生戀愛婚育觀念的分析。結果表明,男生認為“自己事業穩定”是結婚前提的比例超過了七成(72.04%),而半數以上女生(53.09%)也做出同樣的選擇。
不依附於男性成為當代女性的標誌,“先立業後成家”成為男女共同的追求。然而,對於家庭分工,男性和女性的認知差異在不斷增大。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錢玥和上海醫學與健康科學大學的李佳星分析了3.5萬名中國人的調查資料。他們分別考察了50後、60後、70後、80後和90後對工作和家庭兩個領域的性別意識。
結果顯示,在兩個維度中,男女的性別意識得分都在年輕的同期群中得分更高,意味著年輕人的性別意識更為平等。在家庭和私人領域,兩性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年輕男性更傾向於認同“在經濟不景氣時,應該先解僱女性員工”,以及“男人以事業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而且,這種分歧有逐步增大的趨勢。

愛的未來

從生物學上看,所有人都會“戀愛腦”。
2021年,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為“戀愛失智”的現象提供了一種解釋:神經生物學機制會引起正在戀愛中人的短暫遺忘。
根據他們的研究,大腦中存在一個由多巴胺神經元介導的短暫遺忘的記憶抑制。戀愛中分泌的多巴胺,啟用神經元之後,一些記憶被短暫抑制,一些原本的常識判斷也變得模糊,理智出走。
在社交圈中,相信愛情的大學生感受到孤立,還苦悶於更多有關戀愛關係進一步的疑問,不能得到嚴肅的探討。
“戀愛和其它事情一樣,都是生活裡的一部分,為什麼不能分享?”肖蕭感覺困惑,無論是分享戀愛裡的快樂亦或者痛苦,好像都成了一件冒犯同齡人的事。她越是要求自己注意邊界感,困惑就越濃。
在這段戀愛中,她萌發了很多思考和疑惑,有的關乎性教育,有的關乎這個時代的性別差異,因為闡述相關問題的時候,肯定會不可避免地拿自己的戀愛經歷和體驗舉例,所以也無法和同齡人探討。

這其中,確實有很多困擾當事人卻得不到嚴肅討論的議題。

當代大學生經歷著快速城市化帶來的經濟社會急速轉型,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擺脫“戀愛就要結婚,成婚就要生育,成家就要終生”的傳統社會規範。
但婚育觀念的變化也在影響大學生的戀愛。決定進入愛情的年輕人,往往靠著自身摸索前進。
因為對未來的規劃不同,鄭墨墨和男友分手了。男友比她大四歲,早已確定要在醫學院畢業之後進醫院工作,家裡為他準備好了車和房。
他不止一次對鄭墨墨建議,留在區裡當英語老師,這樣他們就可以生活在一起。整個大三上半學期,鄭墨墨都在思考未來的規劃,她在出國讀研和直接考教師編之間徘徊。
鄭墨墨瞭解到,由於自己是雙培生,即使考上教師編,職稱也升不上去,她不想要這樣固定的未來,於是,她開始學雅思。男友的不滿逐漸累加。
今年四月的某一天,他們一起去吃火鍋,上錯菜之後,鄭墨墨對於服務員的態度感到不滿,想要討個說法。
男友不斷勸阻,說“人家工作也不容易,就理解一下吧”,鄭墨墨不理解,別人的本職工作出現問題,為什麼由自己要承擔後果?她不由得想到很多自己在大廠實習時很多委屈的瞬間,自己的失誤沒有人包容,還要做更多事情來彌補。他們爭吵起來,男友爆發了,指責她:“你自己‘卷’也就算了,為什麼要讓身邊的人也‘卷’?”鄭墨墨知道,他們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平靜一天之後,他們分手了,在她參加雅思考試的前一天。
現在,她很明確地拒絕長期戀愛關係,也決心不會因為任何人改變自己的人生規劃。如果再進入任何關係,她說,一定會想清楚“到底圖對方什麼”,是情緒價值,外貌,或是其他。
肖蕭的男朋友是比她小一級的師弟,剛剛結束一段實習的她有些迷茫,自己還沒有找到感興趣的方向,她向家人提出想要先gap一年,進行更多探索的想法時,母親大怒,指責她談戀愛耽誤了前程,和同齡人脫軌了。
她向家人解釋,談戀愛也是大學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戀愛是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是一件“耽誤時間的事情”,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體驗。
如今,男友是她在北京最好的朋友,唯一的“家人”,她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和對方磨合,才建立起這樣深入的聯結,學會承擔責任。
圖 | 肖蕭和男朋友揹著新買的登山包
上大學之前,家庭是她主要的社交環境,是她對親密關係的主要想象,而戀愛拓寬了她關於親密關係的許多認知。處理問題的時候,以前她總是用情緒來解決問題,強調自己的感受。但是在戀愛中,她在處理和男友爭執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可以先接納對方和自己的情緒,安撫對方,冷靜下來,再進行溝通。
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個人都會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大學生活對應的20歲到39歲,人要面臨的就是“親密對孤獨”的挑戰。北京一所“985”大學心理中心的專職教師在採訪中說,大學是一個要去建立親密感,克服孤獨感,要跟另外一個人建立聯結的階段,也是人作為社會動物,發展到這個時候很正常也很必要的一個本能。
肖蕭現在明白,戀愛其實也是一種管理,管理自己的時間安排,管理兩人的關係,並非只是計較得失。在大廠的實習結束之後,她把從工作中習得的管理流程運用在戀愛中,對於每一項具體的安排,她都會有更多“預演”,提前想到儘可能多的結果,不至於讓自己情緒波動太大,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執。每週五天的實習,佔用了她的大部分精力,感情中的許多摩擦,她得過且過。
隨著人的成長,戀愛也會越來越成熟。
王惠影寒假參加了學校的遊學活動,與一個同級法學專業的男生熟悉起來,共同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後,她們彼此之間加深瞭解,萌生好感,表達過心意。不過後來男生保研失敗,轉戰考研,這決定了對方是否會留在北京,所以她決定考研結束之後再考慮戀愛的事。
保研“上岸”的日子也並不安生,最近,她從學長處得知,有一個外校的同學也保研到她的同專業,並且開始和她的心儀導師聯絡,感受到競爭壓力的她,又開始每天去圖書館學習,和男生的聊天停留在日常分享。
人們在網路和現實中對“戀愛腦”進行討伐的同時,這兩年戀愛課的火爆,又反映了年輕人孤獨,渴望戀愛關係的事實。大學生們對於戀愛,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可以觀看文藝作品來欣賞,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視角進行分析和探討,但是不想投入其中,這樣“擰巴”的心態,背後和當下的社會現狀,價值觀都有關。
戀愛可以學習,但是如何規劃生活和人生,進行取捨,卻是在任何課上都學不到的。在探索人生這條路上,沒有真正的贏家。理想和幻想的破滅,或許是通往真實世界的必經之路。
*應講述者要求,文中人物有化名
– END-

撰文|王沐青

編輯

溫麗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