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復活節:信仰與歷史的深處

● ● 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復活節不是節日的到來,而是記憶的歸來。這個節日穿過城牆石巷,滲入冰冷的石縫,掠過橄欖枝的葉尖,藏在朝聖者的掌心。
在橄欖山上,空氣帶著一種隱約的緊張感——彷彿它也在為即將發生的事屏息以待。週末的清晨,一切開始得悄無聲息,幾乎無法察覺。突然,對面傳來的教堂鐘聲打破沉寂,這個城市開始進入忙碌狀態。外來訪客和當地人交匯成一股信仰的洪流,湧向古城。耶穌曾騎驢而入的那扇城門,如今迎來了數以千計的人——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期盼與重負。
苦路如血管般通向老城的心臟,沿著它的路徑,人群緩緩前行,低頭沉思,有人肩扛十字架,有人駐足吟唱聖歌。這一幕在耶路撒冷已經重複持續了上千年,彷彿每一塊石頭都記錄了一個人或一段故事。
作為三大宗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是無數世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它矗立在錫安山已經超過三千年,它歷經了數十次的劫難,它也見證了許多的喜樂安詳,它的故事還將延續,但請不要忘記,耶路撒冷這個名字的本意:和平之城。
在基督教區,聖墓教堂如一座由信仰鑄成的夢境般聳立。空氣中混合著乳香與蠟燭的氣息,四處是手——觸碰的、畫十字的、合十祈禱的。拉丁、希臘、亞美尼亞的教士各自以自己的語言與節奏敬拜。在穹頂之下,一束潔白的光線從天上傾瀉而下。在那裡,時間停頓為一息,永恆與人世輕輕擦肩。
然而,復活節並不僅限於教堂之內。信仰從聖所中溢位,散佈於城市角落。它藏在清晨打掃臺階的科普特老婦人眼中,也流淌在聖墓教堂屋頂上,午夜吟唱的衣索比亞修士的歌聲裡;在石拱後隱秘的俄羅斯東正教小教堂內,信仰在柔和的燈光下悄然棲息。
耶路撒冷不只屬於某一個宗教群體。這座城市承載著多重信仰,如同地層疊加一般,禱告之上覆著禱告,歷史之上覆著歷史。上週的逾越節,猶太人和基督徒都會一起慶祝。猶太人耶穌當年也是每年來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最後在逾越節期間被抓後遇難,第三天覆活,因此逾越節與復活節經常重合或相鄰。
在客西馬尼園,那些比古羅馬帝國還古老的橄欖樹下,沉靜如低語般迴響。這裡是耶穌流淚禱告之處,在他低聲祈禱的時候,世上只有橄欖樹能理解體貼他的博愛與悲憫。
耶路撒冷的復活節不是故事的結尾,而是故事的輪迴。代代相傳,年年重現。哪怕沒有信仰的人,也會被這裡那種深邃的信仰與精神觸動。耶路撒冷不強求信仰——它喚起信仰。復活節不只是紀念,而是一種真正的復活,如同這座城市和這個國家。
當最後一聲鐘響落下,當“哈利路亞“的吟唱聲音歸於微弱,當訪客開始慢慢踏上歸途——他們沒有真正告別。他們在這座城市留下了某些東西:腳印、嘆息、淚水、期盼、塞進石縫的禱詞,將永遠被記錄下來。
因為耶路撒冷,是永恆之城。
Jerusalem, the eternal city!
所有內容可免費轉載:開白請文尾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