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耶路撒冷街頭的一次遇見——耶路撒冷盲校的誕生

● 猶太教育 | Jewish Education

120年前,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有一位商人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一個小孩差點被一隻駱駝踩到。商人趕緊跑過去把小孩救了下來。後來他發現,這個小孩其實是個盲人,看不見東西,也不認識字,連生活中最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商人還了解到,耶路撒冷有很多像這個孩子一樣的盲人,他們每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商人怎麼也忘不了這個差點發生的悲劇。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於是聯絡了他認識的名人。不久後,他開始建造一所學校,專門幫助盲人學習生活技能,這就是今天的以色列耶路撒冷盲校(Jerusalem Institute for the Blind)的開始。
耶路撒冷盲校成立於 1902 年,如今,已發展成為位於 Kiryat Moshe 的耶路撒冷備受尊敬的地標性建築,專門招收 6 到 21 歲的盲人孩子和青少年。
《亞伯拉罕協議》(參考閱讀:創造中東和平歷史時刻的《亞伯拉罕協議》,裡面寫了些什麼?)簽署以來,耶路撒冷盲校已多次受到阿拉伯當地國家的邀請,分享其在教育和賦能盲童和青少年方面的理念與實踐。
除了正常課業能學到很多新技能,還有很多有趣的課外活動和幫助計劃,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學會如何獨立生活。鼓勵每一位兒童和青少年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成為各自社群和整個社會的貢獻者。
盲人門球是視力障礙運動員的一項團隊運動,運動員將一個裝有鈴鐺的球扔進對方的球門。2016 年四名代表以色列參加里約殘奧會的運動員:阿爾哈姆·馬哈米德 (Elham Mahmid) 、萊希·本·大衛 (Lehi Ben David)、加爾·赫爾馬尼 (Gal Hermani) 和羅尼·奧哈永 (Roni Ohayon) 參加了 耶路撒冷盲校的一個名為 Noar Yachad 的課外活動,該活動旨在“將初中和高中學生聚集在一個平等的群體中——每個人都是盲人或視障人士——讓志同道合的同齡人建立聯絡,共同努力提高技能”。
以色列裔阿拉伯人阿爾哈姆·馬哈米德(上排左)擔任了以色列第一支女子門球隊的隊長。馬哈米德患有全色盲,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其特徵是視力下降、對光敏感,完全看不到顏色。作為隊長馬哈米德對自己的責任非常重視,她也從不將自己的殘疾看得太重,“對我來說,擔任隊長既是一種自豪,也是一種責任,我認為我配得上這份責任,”馬哈米德當年參加比賽前接受採訪告訴《耶路撒冷郵報》, “我將竭盡全力讓我的國家、我的親人和阿拉伯人感到驕傲,向大家表明我們之間沒有差異,我們可以和睦相處”。
馬哈米德曾在特拉維夫基布茲教育學院 (Oranim) 攻讀戲劇治療碩士學位,她說,她和猶太隊員之間最開始相處時有些緊張,但很快就消失了。“一開始很困難,” 她承認。“我 18 歲才開始學習希伯來語,當時我並不瞭解那裡的文化。我甚至害怕士兵。他們也不瞭解我的文化。我們慢慢開始互相瞭解,一切都很順利。現在我覺得自己真的融入了這裡。每個人,他們也愛我”。
耶路撒冷盲校,老師們鼓勵孩子們把失明當作一種需要克服的挑戰,而不是一種限制他們潛力的障礙為創造一個大家都能平等參與的世界,不管有沒有視力問題。
אנחנו לא מפחדים 《我們不害怕》
עם ישראל חי 以色列民活著:表達了以色列猶太名族堅韌不屈的精神。以色列民並沒有被仇敵滅絕,以色列民活著!

▷ 破碎卻堅韌:以色列應對持續的創傷以色列盲校樂隊閃現耶路撒冷火車站,為匆匆趕路的人們帶來充滿盼望的音樂《我有希望》戰爭期間,在傷痛中我們的學生樂隊走出來了為給予希望。對生命的希望、對信仰的希望、對所有以色列人民美好和平的日子的希望。我們帶著愛將它從耶路撒冷盲人教育機構獻給所有以色列人民。”  

10月7日大屠殺到底發生了什麼?

仍有 104 名人質,至今下落不明

編譯:Haleli
素材來源網路
為能讓本公眾號運營得更好,請多轉發和讚賞我們

關注以色列計劃,接觸更多精彩

所有內容可免費轉載:開白請文尾留言。投稿及聯絡請加微信:Israel577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