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紹


約瑟夫出身猶太祭司家族,在少年時候已潛心研習摩西律法。他16歲開始學習了當時最主要的猶太教派——法利賽派、 撒都該派和艾賽尼派。
一開始約瑟夫最喜歡艾賽尼派(大名鼎鼎的《死海古卷》就是他們留下來的),就在曠野中生活了三年,給一個名叫班努的隱修士做門徒。他在19歲回到耶路撒冷,放棄了苦修生活,加入法利賽派。
在猶太戰爭中,約瑟夫任猶太人的軍事指揮官,後來被俘虜後入羅馬軍隊服役,歸附羅馬,成為羅馬公民。晚年的約瑟夫在羅馬潛心研究,專注寫作。
約瑟夫的主要著作有《猶太古史》《猶太戰記》《約瑟夫自傳》和《駁阿皮安》,他被譽為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波里比阿齊名的希臘-羅馬世界的五大歷史學家之一。
《猶太古史》是約瑟夫的一部鉅著,全書共二十卷,用希臘文寫成。該書前半部分講述並解說了舊約中的歷史事件,從創世直至波斯統治;後半部分延續了舊經之外的猶太曆史,從亞歷山大時代一直寫到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公元66-73年)。
現在,我要為這本古史做個總結……這部古史涵蓋了人類受造以來一直到尼祿執政的第十二年間所流傳下來發生在猶太人身上的事,不論他們是在埃及、敘利亞,還是巴勒斯坦。此書也記載了我們從亞述人和巴比倫人那裡所受的苦,還有波斯人、馬其頓人以及後來的羅馬人所帶給我們的苦難。
我認為我相當準確地描述了這段歷史裡的每一件事。我也嘗試著細數我們歷時兩千年來的大祭司們,並記載了王位的傳承以及諸王的事蹟,還有他們採用的政治體系,這一切的記錄應該都沒有[太大的]錯誤。另外還提到了我們君主的權力。
書中所有的內容都是根據我們聖經裡面的記錄,我從本書的開始就應允要這樣做。我很大膽地說,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國人,就算他們有這樣的願望,也無人能像我一樣,為希臘人寫出這樣準確的作品。
約瑟夫仔細跟從舊約的敘事次序,並附上傳統的解釋和客觀的評論,這使得本書成為研究舊約非常重要的背景註釋。有時候他所補充的一些細節能夠帶給我們更豐富的視角來觀察經文的記述。
比如,在《約書亞記》第二章中,耶利哥王為什麼會派人到喇閤家捉拿探子們呢?約瑟夫在《猶太古史》第5卷第6至8節中補充了一段相關的背景:
探子們在城中好奇地觀察每一件事物,那些遇到他們的人並沒有特別注意他們,只當他們是外鄉人,並沒有把他們當作敵人,直到他們落腳在城牆附近的一家客店吃晚餐。他們吃完飯後,正思索如何離城時,就有人報告正用晚餐的耶利哥王,說從希伯來軍營來了探子窺探全城,如今正在喇合的客店藏身,以圖不被人發現。耶利哥王立刻下令派人捉拿探子們並將他們帶回,這樣他就可以用刑拷問他們,得知敵情。
除了聖經本身以外,到目前為止,約瑟夫的著作是闡明整個聖經時代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對於新約中的某些人物,他甚至提供了更詳盡的資料。比如,單就資料的數量而言,約瑟夫對於大希律的描述是馬太福音的三百倍,對於本丟·彼拉多的描述是新約的十倍。他還提供了對於其他一些聖經人物,如亞基老、希律·安提帕、兩個亞基帕、百妮基、腓力斯以及非斯都的令人注目的觀點,還有關於施洗約翰、耶穌的同母異父兄弟雅各和耶穌本人的趣聞。(保羅·梅爾)
比如《猶太古史》中有兩段關於耶穌的著名記錄,它們出現在第18卷第63節和第20卷第200節,這是新約之外有關耶穌的重要歷史證據。“約瑟夫於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僅僅四年之後出生在耶路撒冷,並且他寫作的時間與四福音書形成的時間相差無幾,因為這一事實,作為新約後期許多事件的歷史見證人,他的價值大大增加。”
希律殺了約翰,而約翰是個正直的人,他吩咐猶太人要有高尚的節操,不僅彼此以公義相待,也要對神敬虔,然後再接受浸禮,這樣[用水的]浸禮才能被神接受,因為不只是除去[或赦免]一些罪愆而已,也是潔淨身體;人的靈魂要被公義全然潔淨。當許多人聽了他的教訓而深受感動[或深感喜悅]並聚集在他身邊時,希律就害怕約翰對民眾的影響力會讓他有謀反的力量和野心[因為群眾似乎已經預備好要遵行約翰的一切吩咐]。於是希律就想最好還是將約翰除去,藉此避免他引起動亂的可能性,也免除了自己的麻煩;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再為了當初留存這人的性命而讓自己後悔莫及。於是猜忌多疑的希律將約翰以罪犯的身份送往我們曾提過的馬蓋耳斯碉堡,在那裡將他處死。
安提阿古軍隊的眾將領一再敗於猶大手下,猶大就集合了群眾,告訴他們是神賜給他們這麼多次的勝利,所以他們應該上耶路撒冷潔淨聖殿,並向神獻上當奉的祭物。當他和所有的民眾到了耶路撒冷,發現由於被棄置多時,整個聖殿荒蕪、殿門被焚、雜草叢生。他和同行的人就開始哀哭,為眼前的景象傷痛……在基斯流月(馬其頓人稱為亞皮流斯月)的第二十五日,他們點燃了燭臺上的燈,在香壇上獻香,在陳設桌上放置陳設餅,又在祭壇上獻燔祭……這殿又重新奉獻給神……
猶大為了聖殿得以恢復獻祭而歡慶了八天,在那期間盡情歡樂,又給所有人吃最上等的祭品。他以詩歌和詩篇將榮耀歸給神,他們盡都喜樂。他們都十分歡喜能復興他們的律例,意外地重獲敬拜的自由,特別是在長期中止敬拜與習俗之後。因此,他們因重新恢復聖殿敬拜而為後世子孫立定一條歡慶八天節期的律法。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們都慶祝這節期,稱為“光明節”。我想定這節慶是因為這自由遠超乎我們的所想所求,因此就如此命名這節期。
這時有三派的猶太人,他們對人的行為有不同的見解。一派叫作法利賽人,一派叫作撒都該人,還有一派叫作艾賽尼派。法利賽人認為部分事情的發生是出於命運,另一部分則是在人的掌握中,雖然易受命運的影響,卻不是命運造成的。艾賽尼派則認為萬事皆受命運的支配,除了命定的事以外,沒有任何事會降臨到人身上。撒都該人認為沒有所謂的命運,不能說命運主宰了所有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我們的行為都是靠著自己的力量完成的,所以我們因自己的好行為獲益,也因自己的愚昧得禍。
“雖然許多人對約瑟夫的評價是愛、恨兩極,但他確實是一位歷史的見證人。他的作品都被公認具有權威性,一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是瞭解世界歷史關鍵點的一把鑰匙。”

//點選閱讀原文,購買《猶太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