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藥企對潛在“全球藥王”的爭奪,正變成押注中國藥企的眼光之爭
文|《財經》記者 凌馨
編輯|王小
截至2025年5月21日收盤,三生國健已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三日漲幅72.78%;子公司三生製藥三天漲了63.66%。
一切都是因為,美國輝瑞製藥斥資近100億元首付款,買下三生製藥還未上市的一款抗腫瘤藥物。它的靶點,與康方生物的明星藥依沃西一樣,都是PD-1/VEGF。依沃西曾被高盛預測年銷售峰值可達530億美元,是2024年全球銷冠PD-1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的一倍。
三生與輝瑞這樁交易,創下中國藥物對外授權首付款最高紀錄,卻出現了一名意想不到的 “受害者”。
交易資訊公開當日,康方生物一度跌超5%。有投資者擔心,輝瑞此舉,意味著依沃西在海外少了一個潛在買家,卻多了一個強力競爭者。畢竟,依沃西在美國還沒獲批,而輝瑞是2024年全球銷售額排名第四的跨國藥企,商業化實力遠在康方生物合作方Summit Therapeutic之上。
PD-1/VEGF,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抗癌藥靶點之一,包括默沙東、BioNTech在內的一批跨國公司,都選擇與中國創新藥企合作開發,真金白銀拿出的首付款也越來越高。
那麼,康方生物和三生製藥,哪家研發的藥物安全性和療效更好,選擇的合作商哪個更具競爭力?中國創新藥企的研發實力和眼光,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全球藥王”的競爭格局?

拿K藥做靶子,走康方蹚過的路
輝瑞將向三生國健、三生製藥兩家支付總計12.5億美元首付款,並以1億美元對價購買三生製藥的股票,總計約合97.3億元人民幣;後續還有至高4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其中資產權屬,三生國健佔30%,三生製藥佔70%。
訊息公佈前後,三生國健連續三天漲約20%封死漲停板;三生製藥股價也在三天內,漲到2025年初的近四倍。
如同康方生物的故事重現。
2022年12月6日,康方生物宣佈以5億美元首付款、50億美元總價將依沃西海外權益授予Summit,股價一個月後漲到半年前的三倍多。
這一次,三生系的漲勢更猛。因為它的首付款更高、合作伙伴更有說服力,而PD-1/VEGF的可行性和潛在商業價值,則已由依沃西驗證。康方生物曾於2025年3月公開依沃西在對K藥的頭對頭試驗資料,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達11.1個月,意味著一半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或者存活的時間會超過這個時間;而K藥的資料,是5.82個月。
三生製藥也發起“K藥”頭對頭試驗。5月20日,三生製藥在臨床研究註冊網站ClinicalTrials.gov註冊了PD-1/VEGF雙抗SSGJ-707的一項III期臨床試驗,針對的還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這樣的大適應症。
此前,康方生物幾次重大的股價漲跌,都與依沃西針對K藥的頭對頭試驗直接掛鉤。
最近的一次就發生在幾周前。4月25日,依沃西治療NSCLC頭對頭試驗中期資料披露,對患者總生存期(OS)的改善未達統計學顯著差異。一天之內,Summit股價暴跌36%,康方生物盤中跌16.53%。
三生製藥的未來之路,可能比康方生物更平順些。至少,同靶點的依沃西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已證實它對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的改善,遠勝K藥。
並且,根據東吳證券研究所對SSGJ-707II期臨床與依沃西進行的各項關鍵指標對比,無論單藥還是化療,安全性、ORR表現,SSGJ-707均好些。而ORR,正是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決定是否批准抗腫瘤藥物上市的“金標準”。
不過,一位醫療投資研究人士告訴《財經》,現在還很難說三生製藥的PD-1/VEGF一定優於康方生物的,因為從II期到III期還有很大變數。
三生製藥公佈的兩項II期臨床入組病人數分別為24人、28人,此次啟動的III期臨床,計劃入組人數為420名。康方生物公佈的資料來源自入組398人的III臨床。
投資分析人士的普遍觀點是,康方生物股價會在短期內受到抑制,但長期來看,輝瑞願意支付高額首付款,亦是跨國藥企認可PD-1/VEGF商業價值、認可中國創新藥企的研發能力的再次證明,不但利好三生製藥,也利好康方生物及更多中國創新藥企。
“事實上,我們近期對中國市場加倉了。”一位國際醫藥投資人士向《財經》透露。

選誰合作?中國藥企的“賣方時刻”
哪家中國藥企更有可能打敗K藥,成就下一代抗腫瘤藥物的“全球藥王”?
2022年12月之前,甚至一年之前,很難想象它會成為一個需要認真討論的話題。但現在,這就是中國醫藥投資圈最火熱的議題。
已有至少四家跨國藥企,買下了中國研發的PD-1/VEGF雙抗的海外權益,另兩家分別是默沙東和BioNTech。
2023年11月,普米斯生物技術公司宣佈將其PD-1/VEGF雙抗海外權益授予BioNTech,獲得55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超10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級銷售提成。因為首付款不高,並未受到太大關注。
一年後,BioNTech決定,以8億美元預付款、最高9.5億美元總價直接收購普米斯100%股權。BioNTech曾與輝瑞合作開發新冠疫苗,並因此在2022年成為全球銷售額排名前20的藥企。
2024年,默沙東以5.88億美元的首付款、33億美元總金額,買下禮新醫藥在研PD-1/VEGF的海外權益。這是2024年營收排名全球第三的跨國藥企,比輝瑞還高一位。
從兩年前數千萬美元首付款就願授出藥物權益,到2024年下半年以來的交易首付款屢創新高,中國的創新藥企作為“賣方”,逐漸有了與國際巨頭“討價還價”的能力。創新藥的投資者們,也對它們選擇的合作方“挑剔”起來。
“我也聽到很多,大家說康方你怎麼跟相對而言是個小公司而不是個大公司合作?”在4月的電話會上,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夏瑜表示,“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關鍵是你能不能跟對方一起形成合力。”
小公司的好,在於Summit只有依沃西這一個“未來爆款”。Summit更像一箇中間商,它的商業邏輯就是買下一款全球最新(first-in-class)藥物,快速推進全球臨床特別是在美國上市,然後,以一個最好的價格賣給大藥企。
在一些醫藥投資者眼中,輝瑞未必是最好的買家,反而曾有不少巨資收購藥物卻最終研發失敗的案例。
2023年,輝瑞斥資430億元收購ADC研發企業Seagen,卻又在2024年宣佈停止建設其耗資數億美元的工廠。而輝瑞此前連續十年投入的基因療法,也在2025年基本終止,包括已研發失敗的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療法、鐮狀細胞貧血基因療法,在研的和已經上市的兩類血友病基因療法等,很多都是輝瑞收購而來。
“輝瑞的BD(藥物權益收購)更像‘遠洋捕撈’,只要押中一個,可能就會成為下一個爆款,相應地它的成功率可能就沒那麼高。”前述國際醫藥投資人士表示。
另一醫藥行業人士對《財經》分析,相對輝瑞曾為上述失敗付出的,以12.5億美元的首付款買下一款“潛在重磅”,對這樣年營收超600億美元的跨國藥企而言,不算什麼大事。“默沙東和禮新合作,輝瑞和三生合作,或者輝瑞默沙東以後和Summit合作,或者其他公司和Summit合作,都是一種對PD-1/VEGF的卡位”。
如果PD-1/VEGF雙抗真有可能成為下一代“抗腫瘤王者”,幾家海外合作方將各自切到多大的蛋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在美國的臨床進度,以及對適應症的選擇。
“目前看,康方和三生的產品,都在主推大適應證肺癌,這是K藥打敗O藥(全球上市最早的PD-1/PD-L1藥物)主要因素,所以它們留給後來者的機會不會太大。這兩家中,依沃西是已經獲批的,確定性更強,在美國的臨床進展也比三生快至少兩年。”前述國際醫藥投資人士分析。
三生製藥剛剛啟動的海外臨床,預計於2026年7月完成主要終點資料。而Summit此前宣佈,將在2025年年中完成主要研究目標。類似這樣的創新藥,通常都是“贏家通吃”,即最早上市的產品可能會佔據70%市場,所以依沃西還是擁有一個提前搶佔市場的視窗期。
依沃西需要在獲得美國FDA批准的視窗期之前,找到真正的全球商業化合作夥伴,因為Summit並不具備這個商業化能力。
如果PD-1/VEGF真像高盛預測的那樣能夠實現超500億美元的大市場,某種程度上,這場爭鬥正演變成對跨國藥企押注中國產品“眼光”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