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父親留下的磚,為母親造了一棟500㎡養老房

▲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2010年,建築師王灝回到故鄉
寧波春曉的海口村,
用父親留下的幾萬塊紅磚,
蓋起一座給母親的住宅,
遠遠望去,
還像一座紅色的美術館。
王灝,海口村的家
2015年,一條曾經到訪海口村的家,
當時,以硬朗的紅磚、逼近毛坯的室內,
服務老人生活的理念,引起熱議。
如果這個房子是高階度假酒店,
它是不合格的王灝回應。
如果這是給我媽這樣50年代的人,
他們是經歷過非常苛刻的物質條件的,
空間使用很方便,又能放工具的地方,
這是一個9級舒適度。”
磚宅內部,別有洞天
十年過去,這棟房子最大的變化,
是已經分不清內與外——
屋子從不鎖門,
村民可穿過長坡道直接走上房頂聚集、活動,
它是熟人社會里的一個公共空間。
灝同濟建築系畢業,在德國斯圖加特留學多年,2006年回國以後,投身鄉建
客廳竹編座椅、水泥桌臺,
如同在村口的大樹下,對坐喝茶,
一牆之外是母親自己的田地,
柿子樹、枇杷樹、綠萼梅……
引來鳥兒頻頻造訪。
4月,一條拜訪了東海之濱的海口村。
自述:王   灝
編輯:夏   爾
責編:陳子文
上次一條來拜訪是在10年前,2015年。
那時的房子,模樣和現在還是不太一樣的,只能算是個半成品——沒有那麼多木頭,傢俱裝修和空間流線都只做了一半,面積也沒有現在這麼大。滿打滿算,只有一個四五十平的兩開間房屋,外加一個200多平的院子,僅此而已。
但它更多地反映了我作為一個年輕建築師的狀態:希望做出一個可以不停被改變的東西。其實到2025年的今天,都還在做著一些改變,它隨著村落的生長而生長。
一層客廳空間
一層茶室空間
房子的西邊基本上沒有開窗,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座堡壘一樣。但一進來,首先就是一個紫藤覆蓋的門洞,穿過弄堂就能到達客廳。中間有一個壁爐,一些樑柱圍繞著它穿梭,也是借鑑了明代抬梁式建築。
這個茶室兩層通高,一箇中國傳統的中堂空間。這裡本來應該是放八仙桌的位置,我們做了一些改良:一個水泥臺,邊上放了幾張竹椅子,對映的是我們小時候在戶外吃飯時的小桌,現在你還能在鄉下看到這樣的生活方式。
一層書房,與王灝的藏書
書架這邊,有一些我大學時候的書,當初樓上沒有建好的時候,我寫作、畫畫都在這裡。
從二層俯瞰,通透感十足
媽媽腿腳不便,她的臥室在一樓。我的臥室在二樓。
沿樓梯走上二樓,是一個小書房、一個主臥室再加上一個衛浴空間的三件套,也是整個房子最向陽的空間。
屋頂露臺,可以眺望山村
而三樓屋頂,則是一個開放空間,這裡視線最好,能看到整個村的結構——朝東,是鱗次櫛比的村落瓦頂;朝西,是一個浙東鄉村的山水田園。
到這裡,整個房子的結構也基本到了高潮。
紅磚,是這裡最大的特色之一
整個房子都是用紅磚打造,這些磚塊,對我來講是有深刻記憶的。
在我小的時候,我爸媽是在磚窯廠上班,每次下班都會拉一點磚回家,他們買過來比較便宜。今天100塊、明天100塊,日積月累,攢了好幾萬塊磚。
玄關入口,由磚與石砌成
當初決定要造這個房子,我馬上就確定:用紅磚。雖然我那個時候自己也從來沒做過紅磚房,而且在寧波鄉下,很多人會覺得用磚頭造房,就好像毛坯一樣。
但我覺得,它是爸媽給我準備的,我一定要把它們用好。
蓋起房子的,是三批不同的磚。一層小一點的磚,基本上都是我爸爸積累的,大一點磚是我第二批買的,到三樓的磚,都是第三批在南京買的,因為家裡這邊的磚窯廠早就被關掉了。
傢俱,與浙東鄉村的氣質相映成趣
包括房子裡的傢俱,我也調過很多遍。因為我媽媽平時就住在這裡,有時候還會有村民、客人來拜訪,這些傢俱,既要能滿足她們這些老百姓的使用,最好又能因地取材
這些竹椅子,各種各樣的很簡單的沙發、茶桌臺,臥室裡面還有寧波傳統的老式衣櫃……讓人很放鬆。
我覺得中國有一套非常好的實用主義哲學,形成了一種美美與共的包容,這些東西在一起,才能讓你覺得更美。
如果人群對居住空間的舒適度可以分級別的話,我覺得至少可以分成9級,從最簡陋、最不舒適的房子,到最高階的設計酒店臥室。
而海口村的家,從客觀的標準來看,可能只在3級,連45級都不一定到。所以說我經常叫它半宅半廟
在王灝眼裡,這並不是一座世俗意義上“最舒適的家”
但對我媽媽而言,故事又不一樣。
她們那代人,是經歷過非常苛刻的物質條件的,這幢房子空間使用很方便,還能在各種地方放工具、堆植物、堆蔬菜,她就已經非常滿足了,這是一個9級的舒適度。
母親忙碌的一天
平時她自己在家,基本上是6點左右起床了,先洗衣服,然後去田頭幹活,中午回來燒飯。吃完飯,下午再去忙一忙,到四五點回家。這就是她的一天。
蓋這座房子,我媽媽出了主力的:工地組織、記工、找人接材料、收付錢……都是她乾的活。所以她對宅子是有感情的,這10年來每次有點小變動,一定是她最積極。
海口村
我是70後,小的時候農村是非常美好的,山好、水好、天好,夏天隨處能看到螢火蟲。那個時候也沒有餓肚子的記憶,雖然沒什麼特別好的東西,但吃飽穿暖還是沒問題的。
上中學的時候,我特別喜歡住在外婆家,都不願意回自己的房子。因為我外公是個非常好的小木匠,做涼床做得特別好,我就覺得我外婆家的氣質比較文雅,那房子是有靈氣的。
木質裝飾,在磚宅中隨處可見
所以回過頭做這幢房子,我新加了很多木頭,都是不打磨的,摸一下這扇門,都能感受到上面的燥感。
我覺得只有在鄉村住宅,才能有這樣難能可貴的機會,去做這些膠捲感很強的東西。
客廳壁爐,牆上壁畫出自畫家潘小榮
包括整幢房子,都是沒有空調的,我只在客廳中間放了一座壁爐。按建築師森佩爾的說法,它是建築四要素(壁爐、屋頂、牆體、高臺)中重要的一員。一個家裡面什麼都可以沒有,連傢俱都可以沒有,但壁爐要有。
因為我小的時候,冬天一家人就是圍在柴火灶邊上,等柴火滅了,就把灰悶起來拿到床櫃下面,然後大家繼續聊天。大概3平方的一個火櫃,坐著十幾個人,一直聊到睡覺。
所以我說,我這個人沒有任何孤獨感,因為我體驗過了人世間最美好的交流場景。這就是我對於火、對於家的記憶。

透過長長的坡道,人們能直接走上屋頂
這幢房子現在,外人可以隨時進來。
從大門進來直接右轉,是一條長長的坡道,不用進客廳,直接連到樓上。這條上坡路用的是鵝卵石為底,和屋外村路的材料是完全一樣的。
沿坡道而上,能直接路過“屋內展廳”
到了二樓,會經過一段通廊,在這裡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展廳,掛了一些攝影作品,中間還有建築的模型。然後轉過去,就到了臥室的窗外。
半開放的二層臥室
我的窗簾都是半透明的,不進入也可以窺探到一些主人的空間,就是想讓這座房子變得更加開放。
再轉到樓頂,現在這裡又是一個新的茶室,村民可以在這自己交流,我們都基本不管。房子造好之後,就已經有很多小朋友會跑上來,尤其是暑假的時候。
我還想說,未來可能在門口放個牌子:早上8點到晚上6點開放。你可以隨時推開大門走上去。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座熟人社會里的開放式建築,就像村裡的生產隊廠房一樣,隨時可進。
外人在王灝的家,穿行、拜訪
這樣一個靈感,其實受到了德國斯圖加特美術館的啟發。它是一座城市的美術館,但卻設計了一條非常開放的步道經過核心中庭,把中堂也貢獻給了半戶外的空間。
當年我在那裡學習、生活了4年左右,它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一個建築,比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還多很多。

因為私宅,在大部分老百姓眼裡是大門緊閉的,尤其是到了現代社會,甚至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居所。但我覺得海口村的家不太一樣。
海口村的村民日常
我媽媽是50後,今年也七十二三了,像她這個年紀在村裡面生活的人,至少還有百八十。其實大家都很熟,一到夏天,河道邊上是坐滿了人的,有些在跳迪斯科,有些在水邊散步
我希望大家都來看看,有可能很多人不見得喜歡(宅子的設計),甚至有些人會批判,但我覺得挺好,因為只有一個對大家而言新鮮的、有陌生感的東西,大家才會有探索的慾望。
被紫藤覆蓋的家
海口村的這座宅子蓋了15年,有思維的變化、有材料的變化,也有空間的變化,就好像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所謂考古學家的東西
可能再過10年過來,你會發現,這個房子又變樣了,那個時候我就已經快60了。
這房子伴隨我、伴隨母親,走過了兩個30年的長度。
部分圖片來源:周揚、趙賽、Wend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