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七八年的時間裡,攝影師阿炭時常騎著摩托車遊走在生活附近的鄉野,去了上百個村莊,看到很多老房子,拍下許多照片。
他說,自己在開始拍照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所謂的“遠方”似乎一直沒有什麼熱情,只是在住的地方附近走走,就能發現很多新的東西。
以下是阿炭的自述。


🍃
我住在杭州城市周邊的郊區,我的家鄉就在距離杭州主城區約三十公里的一個小山村裡。


後來,我開始帶上相機,騎著摩托車往村裡和山裡面跑。隨著走的村子越來越多,和這個地方相處得越來越久,我開始對這些鄉村有了新的認知,以及好奇。
我好奇村裡隨處生長的各種植物,它們的品種,生長的環境,在村莊裡的位置,以及它們和生活在這裡的人的關係。
我好奇村子裡的房子。他們的外觀總是形形色色,有許多整體或細節的差異。不同村子之間的房子也會有相似或不同的特徵。我好奇這些差異和相似性來自哪裡。
這些年,我從家去杭州,又從杭州回到鄉村。雖然不是回到自己的家鄉,不過這些騎著摩托車十幾分鍾就能抵達的一個又一個山野鄉村的地方,讓我有一種回到故鄉和童年的親切感。

從小生活的地方
這一片有我家菜地的田野畫像,就像一張專輯的封面,時常浮現在我關於童年的回憶裡面。
你總是可以在這裡找到我。
我有著夏天該有的膚色和眼睛,像一把掃帚一樣又高又瘦,穿一件胸口印有鯨魚圖案的藍色T恤,腳穿一雙半透明的棕色塑膠涼鞋。
也許你正好看到我慌忙地奔跑著,從我米店叔父家的稻田裡跑出來,在我的身後,跟著一條五步蛇。
我從小生活的地方,位於一條狹長的山坳深處,原來是一個由十幾個村子組成的山鄉,盛產毛竹和茶葉。


當我閉上眼睛回望童年,首先看到的畫面總是村口那一片高低錯落的田野,和穿插其間的村間小路。田間遍地的植物,和土路上一地的細沙碎石,閃爍著明晃晃的夏天。放眼周圍,田野外聚集著一戶戶人家;再遠處,就是滿是毛竹的山,圍著整個村落。
如今,我家附近的那幾十畝田野早已成為幾排樓房和一個公共汽車站。我家的一片菜地,過去就在如今車站西面的圍牆外邊。如今車站的位置,過去是一片平坦齊整的稻田,夏天的時候,就是一片整齊劃一的綠色。
外婆家
外婆家的村子有寬闊的稻田,有一條曾經船來船往的河流經過。
外婆家在紹興諸暨北面的一片平原上,離我家約30公里,是我小時候除了自己家以外最熟悉的地方。
從我記事起的整個童年,每年夏天,都會有一段時間在外婆家度過。小時候,從我家到外婆家,需要先坐10公里的麵包車,到隔壁的臨浦鎮,再坐船沿著浦陽江,往上游行駛大約20公里,抵達外婆家村口的碼頭。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坐船很快被坐車取代。也是從那以後不久,暑假去外婆家的慣例也逐漸成為過去。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裡,外婆家是一個很熱鬧的村子。
可能因為這裡有一條江。在水運發達的年代,江裡總是有很多來來往往的船隻,讓這裡和外面的世界有著熱絡的聯絡。
可能是因為這種開放性,讓這裡的人性格也更開朗奔放些。相比之下,我家的村子坐落在山裡,只有一條公路連通外界,人們感覺普遍更內斂一些。


近些年,每次春節再回到外婆家,已經是另一幅不復往昔的景象。
那條曾經繁忙的河流已經看不到一艘船,村裡的房子卻很多還停留在過去的樣子。
相對而言,我家那邊反倒看起來更有生機一些。這可能跟我家在區位上離杭州比較近有關,交通足夠方便。年輕人在城裡掙了錢,也願意回老家蓋一棟新房子。不過,總體而言,江浙這邊的農村也同樣都面臨著年輕人流失的困境。

過去外婆家河邊碼頭的位置,當時河兩邊停滿了船。
古村落
江南地區水源充沛,水系複雜。豐富的古橋數量和種類,彷彿能讓人隱約看到過去人們一路走來的痕跡。
在遊走鄉野的過程裡,很容易就能發現不同地域之間鄉村面貌的明顯差異。
比如離杭州主城區很近的茶村,到處是餐飲、民宿、各種工作坊、藝術空間等場所。這些村子表現出來的生態,已經基本就是一個現代城市文化的直接延伸。
而稍遠一些的村子,可能就是大家普遍印象裡的江浙農村形象:成片別墅風格的自建房,乾淨整潔的街道環境,一些比較完善的現代化配套設施等。
而只要走得再遠一些——實際上並不需要走多遠,就開始能夠很明顯的看到一些過去傳統鄉村文化留存的痕跡。而且,隨著和城市的距離越來越疏離,這種傳統村落文化的痕跡就會顯現得更為具體豐富。

金華蘭谿市諸葛八卦村
傳為諸葛亮後裔聚居地,全村以八卦陣佈局,地處三府交通咽喉,商貿繁盛,村民大多以中醫藥產業為致富之本,是一個相當具有開放性、商業、耕讀和風水文化的大村。

紹興嵊州市小昆村
藏匿於西白山南麓500米高處的階梯式山村,具有原始風貌的村落形態。

金華武義縣山下鮑村
位於武義南面深山中的偏遠大村,因上世紀30年代梁思誠先生走訪為人熟知,古村格局至今儲存完整。

紹興諸暨市溪北村
位於諸暨東南山間河谷地帶的一個古村,背靠青山,面朝田野,溪流環抱。

金華武義縣俞源村
俞源村是一個以風水治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村,這裡的俞氏宗祠號稱,“婺(金華)處(麗水)第一祠”。
我對江浙傳統村的印象是“豐富”。這種豐富體現在建築上:建築材料、工藝、格局和裝飾等。
過去,受到交通和生產力因素等侷限,人們建造房子通常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各地建造房子的工匠們也在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中,積累了一些各自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正規化,從而使每個地方的建築都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當地特色。
那些用不同材質做成的牆:

夯土牆
麗水松陽縣楊家堂村,有著典型山地夯土的民居建築。當地人利用地基取土夯實而成。松陽地區夯土建築土料內多摻雜碎石、碎陶瓷片等,用於增加穩固性。

石頭牆
麗水縉雲縣巖下石頭村。人們利用當地溪石和山石壘築成房子。石料體塊較大,壘築手法成熟,質感原始淳樸厚重,房屋內部結構使用木材擔當。

鵝卵石牆
杭州富春江沿線,富陽、桐廬地區常見的鵝卵石牆,石料體型較小,多用黃泥,石灰等填縫加固。

石灰石殘渣築牆
金華浦江嵩溪村,這裡從宋代以來就盛產石灰,當地人用煅燒後的石灰石殘渣築牆,石灰石經煅燒後表面呈琉璃光澤,色彩奇麗,質感獨特。

磚牆
麗水縉雲縣河陽古村的磚牆。磚起源於西周,由黏土燒製而成。民間廣泛用磚作為建築材料要到明代以後,以山村而言,需要一定財力才用得起燒製磚。

磚牆
在一個村裡遇到的一堵似乎剛修補過的空鬥磚砌牆。
還有一些各式各樣的門:

紹興諸暨市臧綠古村的門
一座在抗戰時期被日軍飛機炸燬一半的大屋的臺門斗,諸暨地區臺門門頭多有一根粗壯的石仿木橫樑,不知是何用意。

金華武義縣橄欖源村的門
一座結構比較獨特的門樓,正中開門同時右側直接開門進屋,是山地空間侷促因地制宜的一種體現。

衢州龍游縣某村的門
造型和尺度比例比較別緻,拱券形門框和疊澀出簷門頭,簡約中仍略多一分裝飾趣味。

紹興嵊州市小昆村的門
紹興嵊州小昆村某民居板式正門,門上的一對門神遺蹟很有意思。
從我住的地方往西行駛大約30公里,到富陽靠近桐廬的區域,就開始能夠頻繁地看到各個村子儲存下來的老祠堂建築。
到金華浦江、蘭谿一帶,就能更頻繁地看到大大小小、陳設比較講究的土地祠、社廟這類的建築。
而到了武義,以及更遠一些的麗水、衢州那邊,就能看到更多格局比較完整、風貌更為原始的古村落和建築。

金華武義縣郭洞村的回龍橋。橋是村裡“水口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村落的水口景觀由橋,亭,廟,閣,古樹,風水塔等共同構成。

從回龍橋上看橋一頭,橋頭左側是水口廟,右側是文昌閣。

武義山下鮑村的水口廟。水口廟常奉當地神明,也多有見供奉關公的,或以關公廟作為水口廟的。

武義山下鮑村的土地祠。

金華蘭谿市某村祖廟,或大或小的土地祠和社廟在蘭谿鄉間相當常見並且醒目。
沒人住的房子
沒人住的才叫古建築,我甚至能接受做得不錯的仿古建築為古建築。但有人住的傳統建築,還是更願意稱之為老房子。
房子是用來住的。如果一棟房子裡還住著人,那對於這棟房子的存在和處置,住在這個房子裡的人總是第一位的。對於住在其中的人,顯然,“老房子”通常是一個更貼近現實的稱呼。
沒有在老房子裡生活過的人,可能對這些古村落、傳統建築輕易地投射了過於田園詩般的想象。而事實是,很多老宅年久失修,同時也難以適應一些現代生活的需求。不然,真正在其中生活過的年輕人也不會紛紛搬出老宅,只留下老人住在老房子裡。
我非常尊重和熱愛那些真正熱衷於古建築保護,並採取實際有效行動的人。


屋內木雕裝飾處理有些另類,很有個人情調和文人情懷,不過年久空置沒了人氣。
村裡的老人是跟老房子有直接關係的人,我試著去了解那些住在老房子裡的人。
我在富陽的一個高山無人村遇到一位回村的老人,他邀請我到他家裡坐坐。他說,從二三十年前起,就沒什麼人生活在村裡了。如今,他偶爾會因為採茶而回來看看。
老人的家原本在下面的村子裡,從六七十年代起,這裡開始種茶,於是他們搬了上來。但如今種茶也賺不到什麼錢,有錢的人也都搬出去了。他說,村子裡有一棟沒人住的房子被一個從杭州來的人租了下來,一年的房租是9000元。

蘭谿市長樂古村的危房
長樂古村為首批以整村列入國保單位的古村,古村內涵蓋元明清各時期建築遺存,特別是幾處明代廳堂建築蔚為壯觀。

縉雲縣巖門村的廢棄房子
一個坐落在丹霞奇峰間的古村,村裡房屋大多空置無人居住。去的時候,當地正籌備鄉村振興開發專案,企圖吸引年輕人入駐。
我最近去了嵊州西邊的長樂鎮,路過了一棟看似荒廢的老宅,偶遇了一位為了辦幼兒園而買下老房子的老人。他在這裡住了20年。在此之前,他在這裡辦了10年的幼兒園。當聽到房東要把房子賣了時,他東拼西湊了一筆錢買下了這裡。

騎行的路上遇到的房子
我對江南的好奇由來已久。
我想一直拿著相機,騎著摩托車好好地認識一下這片土地。在騎行江南的近十年裡,也拍攝了各種各樣的房子的照片。






這片土地,就像是我在這個世界認領到的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我能做的,就是沉下心來,在這裡不斷耕耘,希望它能長出糧食,也能長出鮮花。
攝影及部分文字來自:阿炭 @山木灰
採訪/編輯:yidan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看完攝影師阿炭拍下的江浙民居,你會想到家鄉附近的老房子嗎?
五一假期,如果你回老家了,或者去旅行,請拍下那些途中遇到的老房子,並分享在留言區吧,希望我們能在這裡看到各地有故事的房子。
假期快樂,節後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