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完整人體資料,CDH17已經卷瘋了

躲不過的內卷,不僅出現在可成藥靶點領域,未成藥靶點也可能難逃一劫。CDH17的研發,就充分詮釋了這一點。
根據OncologyPipeline的資料,目前全球已經有31個正在開發的CDH17分子,內卷程度達到了新高度。不僅ADC、多抗、CAR-T悉數入局,而且後來者已經在推陳出新,希望做一些“改善型”分子,而即便所謂的領先者進度優勢微乎其微。
OncologyPipeline統計顯示,目前只有8個分子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就是說,大家在臨床前就已經呈現出“神仙打架”的局面。確實如此,在剛剛結束的AACR大會上,亮相的近20個臨床前分子,充分體現了上述趨勢。
然而,火熱的背後,卻是CDH17的種種未知:與腫瘤相關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理想成藥靶點也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尚未得到人體研究的證明。
當然,創新藥的魅力也正在於此,突破無人區,獲得高回報。在CDH17競賽中,誰能脫穎而出,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同時,更值得關注的是,類似於“CDH17”這樣的競賽會不會成為常態?
/ 01 /
理想成藥靶點?
CDH17的走紅,或許讓人感到意外。
CDH17是鈣依賴性蛋白質CDH超家族的非經典成員。目前研究發現,其在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和膽管癌等多種腫瘤組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達。
雖然一些研究表明,CDH17的高水平表達與患者預後和風險評估密切相關,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CDH17與腫瘤相關作用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
這也導致,過去醫學界對CDH17靶點的研發,一直是不溫不火。至少在2022年之前,它仍屬於極為冷門的靶點。直到這幾年,CDH17才意外走紅。
至於近年來CDH17流行的原因,看起來與明星靶點Claudin18.2類似,外界將其視為一個理想的成藥靶點。
幾乎所有藥企在研發CDH17相關分子時都提到了同一個觀點:
在正常組織中,CDH17高度侷限於側膜,隱藏在難以接近的腸道緊密連線處。相比之下,在50%-90%的胃腸道癌症中,CDH17過表達且重新分佈,導致其暴露於癌細胞表面,因此變得更容易被抗體藥物靶向。
上述差異,使得CDH17成為基於抗體治療的有前途的靶點。例如,ADC藥物可以憑藉“精準導彈”的優勢,對腫瘤細胞實現精準打擊。
然而,目前還沒有人類資料可以在臨床上支援這種說法。31個正在開發的CDH17專案中,只有8個進入人體臨床。即便是進度最為領先的TRAILR2/CDH17雙抗BI-905711,也僅公佈了1a期臨床資料,安全性相對良好,但活性資料並不亮眼。
在這種情況下,CDH17依然吸引了諸多企業入局,並且還卷出了新高度。
/ 02 /
卷出了新高度
CDH17靶點研發的卷,不僅在於研發分子的數量多,更在於多個維度。
最直接的感受是,藥企的想法極為多樣,從ADC到雙抗再到CAR-T,呈現出飽和式研發狀態。在最近的AACR大會上公佈的近20個分子中,最熱門的是ADC路線,緊隨其後的是雙抗和CAR-T。
同一家企業可能帶來不止一個研發方向。例如,在今年的AACR大會上,維立志博和拓創生物分別提出了兩種針對CDH17的不同模式。
維立志博帶來了ADC藥物LBL-054和TCE分子LBL-054-CD3。
拓創生物則帶來了ADC藥物TAVO307A和γ-δ T細胞接合器TAVO307B。
當然,不同企業之間的研發思路也各不相同。例如,LBL-054和TAVO307A雖然都是ADC藥物,但搭載的毒素不同;TAVO307B則使用pan-γδTCR,據稱比主流的基於CD3的T細胞接合器更不容易引發細胞因子風暴。
這也體現了一點:雖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競爭早已開始。這種競爭不僅侷限於CDH17靶點,還可能包括與其他藥物的對壘。
信達生物則瞄準了三抗,其在AACR大會上亮相的IBI3019是一款靶向EGFR、CDH17和CD16A的新型三特異性抗體,用於結直腸癌治療。
該分子的核心思路是透過靶向腫瘤高表達的CDH17來增強腫瘤特異性EGFR抑制作用,同時減少在EGFR療法中常見的皮膚毒性。
並且,IBI3019已經開始對標目前主流的EGFR抗體藥物。根據公司描述,IBI3019在體內外實驗中都顯示出比Cetuximab(EGFR單抗)和Amivantamab(EGFR/c-Met雙抗)更強的抗腫瘤效果。這或許也是充分考慮了未來如果IBI3019能夠成藥,將與EGFR抗體藥物的正面交鋒。
顯然,隨著低垂的創新果實被採摘殆盡,競爭日益激烈,創新藥企之間的較量也愈發前置。這也使得,如CDH17般仍處於極早期的靶點,藥企也不得不花費更多心思,讓整個市場變得更卷、更熱鬧。
/ 03 /
會成為常態嗎?
雖然是否能夠成藥還有待驗證,但CDH17靶點的內卷充分說明了一點:在中國藥企的攪局下,創新藥的研發秩序正在被重新改寫。
目前,入局CDH17靶點研發的,主要是中國藥企。在今年的AACR大會上,亮相的除了上文提到的拓創生物、維立志博、信達生物,還包括華東醫藥、先聲藥業等藥企,佔比超過80%。
這得益於工程師紅利,但同時,也因為中國藥企的腦洞越來越大。很顯然,中國創新藥企已經跳出“做題家”的範疇,成為全球創新藥的攪局者。
不只是在CDH17靶點,其他領域的競爭也是如此。
美國biotech創始人David Li曾表示,公司管線中的每一款藥物,都有好幾個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加拿大投資公司Canaan的普通合夥人Nina Kjellson認為,幾乎所有的抗體在中國都有至少5個以上的在研專案。
生物技術風投公司Curie.Bio的創始人Alexis Borisy則表示,在生物技術和製藥行業所做的任何事情,在中國生態系統中都能找到10到50個版本。
他們甚至發現,這些來自中國的競爭者們,臨床進度並不比北美市場慢,“如果按美國的標準尺度,很多甚至領先一年半到兩年時間。”
日前,FDA前局長Scott Gottlieb還發文,討論了新藥研發工作正從美國流出,尤其是轉到中國的趨勢。他認為,如果美國不做出改變,其生物製藥創新高地的地位將不保。
這也意味著,在中國藥企的努力之下,創新藥的研發強度正在走向新高度。那麼,你做好應對新局勢的準備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