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餐第一城,隱藏王者竟是一碗飯!

熱湯泡飯,

隨機饞死一個離家的武漢伢!
開年大戲《繁花》,讓不少江浙滬人念起了記憶中那一碗潔白溫熱、粗糲裡帶著腔調的“寶總泡飯”,饞起了最平常不過的醬瓜香味與澱粉微甜。
很少有人知道,武漢的泡飯也是一絕。不信?看看你身邊越開越多的“魚頭泡飯”館子就知道。
都說武漢是最能把碳水玩出花來的“過早”美食之城。什麼熱乾麵、炸面窩、歡喜坨、燒梅、三鮮豆皮,“南米北面”交匯的土地上齊奏著碳水的狂想曲,哪一樣都激盪著豪爽的江湖氣。“泡飯”隱身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卻是很多本地人的心頭好。

武漢的泡飯也帶著熱烈的江湖氣!

與江南的泡飯不同,武漢的泡飯更像是“湯汁拌飯”,或者用本地老話說,叫“淘飯”。比如現下最火的“魚頭泡飯”,就是燒一鍋肥美的魚頭,再把鍋裡那濃得近乎醬狀的湯汁拌進米飯裡。米粒被湯汁一裹,頓時油潤起來,魚湯的鮮香也讓碳水滋味更加飽滿,叫人迫不及待地呼嚕呼嚕入口,簡直連魚都忘了吃。家常的吃法則是煨一銚子排骨藕湯來泡飯,再隨意點就不拘什麼菜了,反正不管家裡是燉了五花肉還是燒了鴨子,湯汁總是足的,都可以泡飯。

沒有哪個武漢人能拒絕排骨藕湯泡飯。

這種“就湯下飯”的吃法看起來樸素,可恰恰就是這碗飯,安撫了不知道多少個匆忙的工作日早晨,圓了不知道多少孩子饞嘴的幻想。湯汁與飯的滾燙組合,既溫且飽,大概就是魚米之鄉對碳水最深的理解與尊重。

魚米之鄉,天作之合!
如果你喜歡吃米飯,應該就很難不喜歡那種油脂與米粒水乳交融的感覺。那我實在建議你馬上找一家正宗的鄂菜館子,體驗一把“魚頭泡飯”的豐盛。
魚是胖頭魚,一隻魚頭少說要有二三斤重,臉頰肉又肥又滿,肉嫩,油足,筷子一夾半透明的膠質就顫巍巍地彈起來。魚頭的做法是紅燒,但下鍋燜燒之前必然要煎一下,不僅去腥,也讓脂肪和膠原蛋白彈滑的口感更加突出,魚皮更是帶上了一絲油烹過的焦香味。

魚頭泡飯,首先得有一鍋好魚頭。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由紅燒的湯汁來主演,融合了大蔥蒜頭幹辣椒的香味,混著點五花肉煸出的豬油,還有豆醬辣醬調出來出來的醇厚。融匯了種種美味的湯汁在小火中把魚頭燜燉入味,自己也變得又濃又稠,緊緊扒在魚皮上,每一滴都是精華。
說過了魚頭,再說米飯。在武漢,最受歡迎的米飯還要數用甑子蒸出來的。這種略帶年代感的炊具蒸出的米飯粒粒散顆,略硬不黏,飯香味極濃。在不常吃甑子飯的人看來,這種略硬的口感像是有點“夾生”似的,未必習慣。可要是澆一勺魚湯上去拌勻,你馬上就會懂甑子飯的妙處:米粒在湯汁裡伸展開,既不黏軟也不生硬,恰到好處的彈潤中綻放出爽直的微甜微香,帶給人極強的滿足感。
飯泡好了,快炫!
有人要說了:把魚頭泡飯誇到天上去,不還是“就湯下飯”嗎?不過是節儉年代留下的習慣罷了。小時候可沒有這麼奢侈的魚頭可吃,不過是一家人燒一鍋魚,捨不得丟棄一星半點湯汁,所以拿來拌飯。這種說法很對,可又何必管食物的“出身”如何呢?好吃,就夠了。
武漢處在江漢平原的東隅,河流縱橫、湖泊密佈,是正正經經的“魚米之鄉”,“米”和“魚”是這片土地最豐厚的饋贈。正因為對朝夕相伴的食物愛得深沉,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才格外珍惜這一點一滴的美味,把香濃的湯汁拿來拌飯,正是用最恰當的方法把風味發揮到極致。

紅燒鮰魚,屬於魚米之鄉的家常美味。

武漢人愛吃湯泡飯,餐桌上湯汁厚重的菜品也就特別多。本地人管做菜叫“燒菜”,“燜燒”這個手法可佔家常烹飪技術的半壁江山。河湖中盛產的各種魚鮮水產,都可以在香辣的湯汁中煨燉至軟爛入味,勾芡、收汁,肉中精華都融進湯裡,一星半點都不會浪費。燒出來的菜還能和本地人最愛的小鍋仔結合起來,端上桌加湯繼續燒熱,咕嘟咕嘟冒著泡的小砂鍋就是沒有暖氣的冬天裡最大的幸福感。
燒菜不是隨隨便便一鍋燴,不同食材當然也有不同的講究。
就比如武昌魚,清蒸鮮美無比,紅燒就要著重保住魚肉的甜嫩,雖入味卻絕不過火。家常的鮰魚紅燒起來更好。鮰魚,就是江團,個頭大,刺又少,肉質緊實,小火加熱下更顯得有紅燒肉一般條理分明的口感。燒鮰魚格外講究汁濃芡亮,澱粉調出來的芡汁與魚膠相配合,就像化開的肉凍一樣鮮亮,由不得你不愛。
甲魚,就是要吃這又黏又糯的一口!
甲魚,則是餐館裡比較奢華的菜品之一。甲魚的“裙邊”是最肥美的,想凸顯它的美味不要吝惜豬油。讓甲魚的肉塊在豬油裡靜靜煸一小會再翻炒均勻,慢慢煨燉,方能入味。上桌之後,甲魚肉既有魚的鮮,又像豬肘一樣糯,滿滿的膠原蛋白越吃越“黏嘴”。
上述的這些燒菜,外加燒鴨子燒仔雞燒排骨等,都是絕佳的“米飯搭子”。走進燒菜館,就不要想著什麼“控制碳水”了。大口吃肉、大碗炫飯,連長肉都心甘情願起來。吃飽喝足,拍拍肚子,人生哪還有更大的美事?

油黑的銚子裡,
有多少專屬武漢伢的熱辣滾燙?
離開家時,最容易思鄉的總是腸胃。對於漂泊在外的武漢娃來說,如果想吃魚頭泡飯、燒鴨泡飯還算好辦,就算找不到餐館也能自己下廚。唯獨對“藕湯泡飯”的思念最難消解,因為食材和炊具都很難在家鄉之外尋得。

離家的武漢人最懂藕湯泡飯的殺傷力。

“藕湯”的全名是“排骨藕湯”,但肉是配角,藕才是重點。湖北盛產好藕,巴河藕、洪湖藕、荊州的九孔藕都很出名。而武漢人煨湯只認蔡甸藕,而且是蔡甸產的紅蓮藕,在夏秋兩季積累了滿肚子的澱粉,口感又甜又粉,藕絲卻依然根根分明,這才經得住長時間的煨煮,面而不碎、入口即化。排骨要煨爛,最好在湯裡丟幾根筒子骨(腿骨)進去,讓骨髓增加湯的厚度,更容易滾出奶白的湯花。
煨湯要用(diào),這是一種砂土燒的陶罐,帶著兩隻耳朵一樣的提手。武漢人執著地認為煨湯的成敗關鍵在於銚子,而且越老的銚子越好,覺得“老銚子,清水都能煮出湯來”,所以家家戶戶的銚子都是黑乎乎的。總之銚子煨湯滋味確實好,配合那質地極面的藕,只覺得甜香味都粉粉地散進湯裡,泡飯來吃,又是層次更豐富的碳水快樂了。

這一碗銚子煨藕湯,你饞了嗎?

銚子的容量比一般的瓦罐大許多,煨的湯一頓肯定喝不完。所以藕湯在“直接喝”與“泡飯”之外,還有一個更常見的開啟方式——燙飯就是把米飯倒進湯裡一起加熱的吃法。為什麼不只熱湯呢?因為甑子飯隔夜特別容易變硬“回生”,即使用熱湯泡著吃也不夠香軟,於是與湯同煮,米飯“起死回生”,可謂兩全其美。
如此看來,燙飯只是一種家常處理剩湯剩飯的手段,並不是出奇的珍饈。但正如很多人堅信只有隔夜飯菜做的炒飯最好吃一樣,經過二次加工的燙飯,獨有一種迷倒自家人的美味。重複加熱的過程,無形中延長了湯菜煨煮的時間,更為軟爛入味,也讓米飯與湯的結合更加親密無間。燙飯燙飯,盛出來時總是滾燙的,鹹香誘人,是很適合工作日的快手早餐。要是煮飯時加幾個魚丸,簡直稱得上一頓能量大餐。

牛肉燙飯加溏心蛋的誘惑,武漢人都懂!

當然,不止藕湯可以燙飯,一切帶湯的菜都適合燙飯,油渣小白菜就是很經典的燙飯材料。不過最美味還是帶有澱粉的肉湯,比如土豆排骨湯板栗雞湯,可以把土豆栗子用勺子碾碎了拌進飯裡,吃起來的幸福感可太強了。
因為燙飯很受武漢人的喜愛,如今已經從“處理剩菜”的定義中超脫出來。為吃燙飯,新燒一鍋菜、煨一銚子湯屬於常事。武漢街頭也常見“老媽燙飯”“三鮮燙飯”等小餐館,用的是特意煨燉的骨頭湯,大大方方地加入包心魚丸、鵪鶉蛋、豬肝、木耳、午餐肉,一碗燙飯比超級豪華的“頂配”麻辣燙還要豐富。可是說來也奇怪,這樣的燙飯總覺得吃起來不夠味——所以外地遊客想嘗這一口,最好還是到本地朋友家裡“蹭飯”吃。

燙飯可豐可儉,但總是家裡的最好吃。

作為美食之城的武漢,從來不缺花樣百出的碳水小吃,可泡飯、燙飯這樣最尋常簡樸的主食還是在武漢人心裡佔住了一席之地。有時候本地人自己也念叨“菜湯配飯容易長胖”,但還是堅定不移地奔向這減肥路上的絆腳石。
沒辦法,熱湯熱飯帶來的快樂直抵人類靈魂深處,不要輕易想著抵抗。快來武漢多吃幾碗滾燙的飯吧,畢竟,愛生活的人,總也是愛吃飯的

快來吃飯啊!

為了向“外國難民”展示中國美好,集體給老外唱中文歌!歡迎大家加入難民營地球村,新增客服微信ewc0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