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3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情感鈍化”。

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的問題:
“為什麼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樂不起來?”
據題主說:
在別人眼裡,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她,一直都是被羨慕的那個。
但她自己,卻從未有過“我好幸福”的感覺。
這讓她很焦慮。
她一遍遍地對自己說:
“你應該知足了,老天對你夠意思了,有這麼好的老公和孩子,工資也高,父母身體也健康,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你應該笑,使勁笑!天天笑!”
但無論她在頭腦中,給自己羅列了多少條“應該快樂”的理由。
她就是無法打心眼裡感受到快樂。
這種感覺,讓她非常茫然。
“就好像被《哈利·波特》裡的攝魂怪吸走了能量一樣,只剩下了個空殼,機械地奔波在生活中。”
你說她“不正常”吧。
她可以正常社交,照常上班。
但你說她“正常”吧。
她的生活沒有任何動力,沒有喜悅,也沒有意義感。

其實不光是這位題主,很多全球頂尖的“超級明星”,也一樣擺脫不了這隻“攝魂怪”。
比如賈斯丁·比伯,這個全世界少女的夢中情人,粉絲無數,金錢、名聲一個不缺,但也曾向媒體坦言“自己感覺不到幸福”。
在採訪中,比伯自曝有性癮(sex addict),同時濫用XANAX(精神類藥物)。
甚至一度他的保安需要在深夜進來,把手放在他的鼻子下面,檢查他是否還有呼吸。
比伯對記者說,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感覺消沉、空虛和無意義。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不解:
這些人什麼都不缺,本身又很優秀,怎麼就開心不起來呢?
是矯情嗎?
這種所謂的“虛無感”,究竟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自殺的女孩“白蟻一行”。
她曾在遺書中寫道:
“我對活著這件事,提不起興趣。或者說,我沒有任何慾望。”“這個慾望不是指瞬間的、短時間的小慾望,有時候我也會想吃火鍋,想化個什麼妝,想和朋友出去玩,但是我沒有內心深處的慾望,那種對生命的渴望。”“這個狀態我已經持續很多年了,這種沒有目的沒有方向地熬著的感覺,真的吞噬了我的全部,我變得一天比一天疲憊。”
女孩的文字,像死水一般。
自殺對她而言,好像甚至不是解脫,而僅僅是一種“我累了,先這樣吧”的選項。
有網友評論:“雖然我還不敢離開,但我能理解她,因為我正在和她經歷一模一樣的感覺。”
這種“感覺”,我們稱之為情感鈍化(emotional numbness)。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內心空虛麻木的狀態。
情感鈍化的人,社會功能是存在的,能工作,能上學,甚至時常表現出開心的樣子,就像“白蟻一行”說的:
“我也不是不快樂,和朋友出去玩,看電影,刷到搞笑的影片,我都能笑得岔過氣去,但這些都不是真正讓我感受到快樂的東西,它就像膝跳反應一樣,碰我一下我會笑,但是笑完就結束了,甚至大部分時候我在過於快樂之後反而會覺得更加的疲憊。” “我是一具空殼。”
但是在這背後,只是一具被設定好程式的機器人。

會根據場景表演情緒,該笑了就笑,該哭了就哭。
但就是覺得,那不是自己。
當一個人,始終觸碰不到真實的自己,那生命對他而言,似乎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情感鈍化”是怎麼形成的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原因是,家庭養育。
“情感鈍化”的核心是:虛假自體。
當一個人,圍繞著自己的感覺長大,他形成的就是真實自體;
而如果他圍繞著的是他人的感覺,那形成的就是虛假自體。

曾經有一個朋友,十分痛苦地對我說:
從小她的一切,父母都會橫加干涉,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的種種。
甚至瑣碎到:今天出門必須穿什麼樣的褲子,吃魚的時候必須怎麼夾……
談戀愛,也被父母破壞。男孩明明很優秀,對她也很好,可父母卻一盆冷水潑下:“眼光怎麼這麼次,這男的有什麼好!”
她特別喜歡畫畫,對此很痴迷,但父母覺得畫畫不是什麼正經工作,也不掙錢。
本著“為女兒負責”的態度,他們毅然扔掉了她的畫筆畫具,堅持要她學醫。
但她心裡很清楚,學醫是媽媽一直未完成的願望,她只不過在替母親圓夢而已。
更難以置信的是,當她難過、沮喪、覺得生無可戀時,父母也從未安慰過她。相反,他們覺得這就是“作”:
“我們在外面拼死拼活,給你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你怎麼還不知足?這要我們做父母的怎麼辦?是不是要逼死爹媽才甘心?”
從那以後,她就只敢表現出開心的樣子。
然而,負面情緒並沒有因此斷流,它們只是流入了地下暗河,在看不見的地方洶湧奔騰。
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最嚴重的一種傷害,就是持續、全方面、不停歇地告訴他:
“你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你的自發性選擇都是錯的…..你要按照我的來。”
“19年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一天。”朋友如是說。
別人不喜歡我脆弱的樣子,所以我表現出堅強;
別人不喜歡我任性的樣子,所以我表現出懂事;
別人不喜歡驕傲的樣子,所以我表現出謙遜……
這樣父母就能接受我了,我在意的人就能接受我了,大眾就能接受我了。
“雖然這不是我真實的樣子,但為了生存,我只能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這時,虛假自體就形成了。
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甚至是高質地適應社會。
但同時,它有一個致命問題:無法真正地享受人生。
虛假自體做著一切可以讓自己幸福的事情,卻沒有一分一秒,是真正開心的。
比如吃大餐,吃得出來好吃,卻吃不出滿足感。
又比如看風景,美圖可以留在手機裡,卻無法刻入心靈。
就像插在瓶裡的塑膠花,永遠無法綻放出生機和活力。
人生在世,其實就是一場體驗。
倘若無法沉浸其中,只留一具空殼,徒然地按照規則運轉。
多麼悲哀。

我們都知道,在多次面對攝魂怪後,哈利·波特終於用出了“呼神護衛”。
那匹寄託著“希望、快樂和活下去的願望”的銀鹿一躍而出,成為擋在哈利與死亡之間的守護神。
攝魂怪和守護神,都充滿了隱喻。
如果說,“虛假自體”像攝魂怪一樣,吸走我們的生命動力;
那麼“真實自體”就是呼神護衛,穩住了我們的精神家園。

那該如何強大我們的真實自體呢?
第一步,試著尊重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由於感受一直被否定,已經弄不清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更談不上尊重自己的感受。
買了一雙很貴的鞋,每次穿都腳疼,但一想到價錢,還是忍痛穿了;
菜點多了,完全吃不下,但一想到很浪費,就努力塞進嘴巴;
甚至一段千瘡百孔的感情,一想到已經談了這麼多年了,算了,湊活的過吧。
自己真實的感受不斷讓位,錢和物質反倒成了主導者。
久而久之,情緒和感受自然就“鈍化”了。
所以,愛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把感受放在第一位。
明白其他一切,都只是為自己的感受服務的。
第二步,試著做一些真正滋養自己的事。
先從愉悅自己的感官開始吧。
喜歡香香的味道,就去買一支自己真正喜歡的香水;
喜歡吃,那就趁著週末,精心準備一頓喜歡的晚飯,暫時拋棄卡路里的顧慮;
去感興趣的展,去想了很久的巷子,去圖書館的角落,讓自己的眼睛“饕餮”一次;
買一件真正舒服的衣服;
找一個什麼都不做也很放鬆的地方躺著;
給許久不聯絡的朋友打個電話,找回那種不說話也不會尷尬的感覺。
目之所及,口之所嘗,耳之所聞,肌之所觸。
都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
這時你的感受,可能就會慢慢甦醒了。
那一刻我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形容。
但我相信,那個瞬間到來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
當然,最好你做的每件事,也都是自己喜歡的。
無論是愛好還是工作。
暫時做不到也沒關係。
先試著感受,你能做到的每件事,給你帶來的悅感。
真實自體,也會在每一個身心合一的幸福時刻,破土。

第三步,如果有機會,嘗試建立一段真實的關係。
心理學家弗蘭克曾講過:投入地去愛,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會降臨。
你看,重點是“投入”。
我們過去或許憑藉虛假自體,得到過一些愛。
但無疑,內心深處是恐慌的、忐忑不安的。
因為我們深知,對方愛上的,只是我們營造出來的一個假象,一個確保對方會喜歡的“假人”,而非真正的自己。
那個真實的、總被罵“不夠好”的自己,必須被深深隱藏,不能見光。
一旦被發現就“完了”。
因為我們深信,他是不配得到愛的。
但這樣的情況,會在你碰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時,被打破。
你會第一次展露自己的傷痕。
那些在過往歲月裡被厚重盔甲覆蓋著的、還沒長好的部分,也會第一次被看見,被接納,被輕撫。
那一刻,你或許終於相信了:
它們不再是我需要遮掩著的陰影,我是可以完整存在的,不用隱藏,也不用羞恥。
而真實自體,也在這個瞬間,衝破虛假的殼,新生了。
所以,當有機會建立一段真實的關係時,試著勇敢一點,往前走一步。
或許等著你的,就是一個大大的驚喜。
鳳凰傳奇曾在《海底》裡唱到:
春日雨,夏蟬鳴,明天是個好天氣。
在這個陰雨暫歇、秋意漸起的晴日,推門出去,隨便走走吧。
壓壓馬路,摸摸微風,曬曬太陽。
感受腳底踩在大地的踏實,微風吹過手指的調皮,還有陽光撫摸後背的溫暖。
看看四周,或許還有:
回到文章最開頭的問題:
“為什麼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樂不起來?”
快樂這件事,其實很難強迫,也很難靠別人來幫忙。
但所幸,它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快樂可以習得,就在你真實感受這個世界的每一個瞬間。
願你走出情感鈍化。
也願你在每一個“這一刻”,都可以快樂。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3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關鍵詞
感覺
樣子
而是
虛假自體
情感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