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朋友圈發東西就如坐針氈,有「數字社交焦慮」怎麼辦?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關於「社交」,我們總是有太多的問題和期待。我們總是渴望在情感交融中找到歸屬感;我們總是等待在人際交流中獲得心理滋養;我們也總是期盼交朋友能成為助力自己事業騰飛的羽翼……
如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揭示的——「自我實現」和「歸屬與愛」是人類最核心的需求之二。良好的人際交往,就恰恰是滿足這些需求的橋樑。因此,@知乎心理 與 @人物 攜手發起——「給人際關係開個方子」活動,圍繞生活中常見的「社交難題」,希望和大家一起「找解法」。
一旦在社交平臺釋出東西,就會如坐針氈期待他人回應,我好像有「數字社交焦慮」怎麼辦?
有沒有一種可能,你不是焦慮,而是為即將產生的人際連線而感到無比興奮呢?前兩天正好看到一個心理學小影片,裡面提到:焦慮和興奮的生理表現其實幾乎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我們對它賦予的含義不同。
焦慮和興奮之間,其實只有「一念之差」。心理學家 Alison Wood Brooks 的研究發現,焦慮和興奮的區別,更多來自於我們對它們的認知解讀,而非情緒本身的生理差異。她在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中讓參與者分別在演講、唱歌、數學測試等情境下嘗試「重構」自己的情緒,將「我很焦慮」重新描述為「我很興奮」。結果顯示,那些主動將情緒重框架為興奮的參與者,不僅表現得更加自信,而且在實際結果上也更為優異(Brooks, 2014)。
那麼,釋出社交平臺的內容,是威脅還是機會?當我們在社交平臺釋出內容時,其實正在經歷一種「微型的社會暴露」。我們希望自己的表達被認可,希望自己的想法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害怕被忽視,甚至擔心被批評。這些疑問看似令人緊張,但其實背後隱藏著一個非常積極的動機: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絡。
總之,不必消極看待自己的期待。換個角度,把這份期待當成一種獨特的「興奮感」,學會欣賞它、感謝它。它提醒著你——你是一個熱愛表達、在意人與人之間聯絡的人,而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
——本回答節選自@燕藝丹(知乎心理學答主;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
「從小到大總在社交裡笨拙又敏感」高敏感是遺傳的嗎?
是的,高敏感是一種可遺傳的人格特質,你可以將其當成一種人的「出廠設定」。是一個非常新的心理學概念,由心理學家阿倫夫婦(Elaine Aron & Arthur Aron)於 1997 年發表。
簡單解釋,在區分高敏感這個特質之前,高敏感人群普遍被認為是內向的、是高情緒化的;而實際上,外向的人和情緒穩定性高的人,也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本回答節選自@解磊(知乎心理學答主;北京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
高敏感是一種天賦,並且也具有一定的生物穩定性。但是高敏感不一定一直在社交領域都是差等生。高敏感的人群,情緒體驗深度更深,對細節更為關注,這些年有一個名詞——淚失禁體質,其實基本上說的就是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把這句話送給高敏感的人。因為,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高敏感,但是可以深入挖掘並找出壓力或焦慮的來源。
其次,學習如何停止思緒紛飛、結束情感氾濫、消除感官超載,最終找到自己的空間。事實上,哭泣意味著你在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根據哈佛健康的說法,哭泣會促使身體釋放催產素,就相當於你擁抱某人時感受到的「愛」化學物質還有內啡肽,這些都是輕微的天然阿片的幸福激素。因此,高敏感人群更需要去用好這份天賦,不是去修正它,而是要發揮它的功效。
——本回答節選自@楚涵(知乎心理學答主;南開大學心理學碩士)
「情感勒索」是什麼?怎樣分辨伴侶之間是普通的衝突,還是「情感勒索」?
以愛為名的操縱: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指的是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來操縱受害者,但詭異的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往往處在親密的關係中——可能是伴侶關係,也可能是親子、親密的朋友等關係。
情感勒索一般有這三個步驟,每一步都卡住了人性的弱點,一步一步把人鎖在陷阱裡:
1. Fear(恐懼感)
最親近的人,最瞭解什麼能傷害到我們——比如,被拋棄,被懲罰,被傳負面評價……勒索者正是利用了我們的恐懼感,威脅我們如果不照他們的心意做事,就會讓我們恐懼的事情發生。
2. Obligation(義務感)
勒索者會強調自己付出過的,來要求對方也盡到相應的「義務」,哪怕這些義務已經超出了原本合理的範圍:「我一個大老爺們兒都為你辭職了,你就這麼對我?」
3. Guilt(罪惡感)
因為勒索者要求的義務實在過分,受害者往往不能滿足,此刻產生的罪惡感也會成為勒索者的武器:「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本回答節選自@木棉959(知乎心理學答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
為什麼「追星」可以讓人快樂?這類單向的「擬社會關係」為什麼讓人產生依賴?
偶像之所以能在不同階段的人群中發揮深遠的影響,是因為他們能夠滿足個體的核心心理需求,尤其是在自我探索和生活調整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剛起步的年輕人,還是在中年階段重新尋找方向的人群,偶像都扮演著「燈塔」的角色。
1、歸屬感:提供情感連線與社群支援
許多人的二十歲和中年危機都是孤獨的。而偶像可以透過其公眾形象和作品,為粉絲提供一種虛擬的歸屬感,即所謂的「擬社會關係理論(Parasocial Interaction)」:Horton和Wohl(1956)首次提出,擬社會關係是一種單向的、非互惠的情感關係,粉絲透過關注偶像的作品、言行,體驗到類似親密關係的連線。這種關係能夠減少孤獨感,特別是對於缺乏現實社交支援的人來說。
2、自我認同:反映與強化自我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Festinger(1954)提出,人們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偶像作為積極榜樣,能夠幫助粉絲建立更明確的自我認同。
3、意義感:為生活注入目標與動力
一項 2017 年的研究指出,偶像的成功故事對年輕粉絲的職業規劃和自我提升具有顯著影響(Chung & Cho, 2017)。
4、安全感:創造穩定的情感依賴
偶像提供了一種不會拒絕或傷害的穩定情感依賴,尤其在個體心理脆弱時顯得重要。面對學業或職場壓力,一些年輕人會透過關注偶像的音樂、影視或訪談影片來尋求情感慰藉。偶像傳遞的積極資訊讓他們感到穩定和鼓勵,猶如擁有一個始終支援自己的朋友。
5、審美與卓越的追求:滿足對美與成功的嚮往
光環效應(Halo Effect):Thorndike(1920)認為,人們傾向於用一個積極特質(如外貌、成功)來推斷他人的整體品質。偶像的「完美形象」讓粉絲在情感上感到愉悅。
——本回答節選自@燕藝丹(知乎心理學答主;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
想要更全面地閱讀以上內容,歡迎點選「閱讀原文」直達本圓桌👇
題圖來源:《絕世網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