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主動權就握在你手中。要想孩子優秀,首先你必須出色;要想孩子善良,首先你必須慈愛。
富書作者:柳絮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主動權就握在你手中。要想孩子優秀,首先你必須出色;要想孩子善良,首先你必須慈愛。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近幾天,央視熱播劇《小巷人家》迎來了大結局,這部劇自開播以來熱度高居不下,豆瓣開出8.1高分。
劇中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末,蘇州棉紡廠家屬區一條小巷莊家、林家、吳家兩代人的生活故事。
故事耐人尋味,不僅勾勒出時代變遷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還揭示了父母最該看透的4個真相,值得大家深思。


楊絳說:“凡是幸福家庭,夫妻關係好的,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男人特別聰明,他會把自己的小家放在首位,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欺負他們的老婆和孩子,知道寵老婆,愛孩子。”
細細思量,的確如此。
丈夫作為家裡的主心骨,凡事有擔當,先照顧好自己的小家,才有精力去成全大家庭。
劇中的莊超英卻排錯了順序,他犧牲自己的小家庭,甘之如飴做大家庭的“孝子”,結果鬧得家裡不得安寧。
莊超英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母親經常唸叨供他們兄妹讀書不容易,他心裡多的是對父母的感激和愧疚。
所以,他總是想方設法承擔起大家庭的責任,哪怕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他也會咬牙堅持。
他和妻子黃玲結婚的時候,每月從自己的工資裡拿出三分之一補貼給父母,成全自己的“孝道”,而自家開支一直依賴妻子那點微薄的薪水,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直到老三結婚,黃玲才發現自己被騙了,莊母拿去的錢用來給老三結婚用的。
面對妻子的憤憤不平,莊超英仍執迷不悟,一如既往無條件地以犧牲小家來成全大家庭。
兒子高考前夕,知青小姑子想讓兒子住哥哥家,莊父和莊母也想趁機讓小兒子的兩個孩子也搬過來,他私自答應;
住房條件有限,莊母提出無理要求,讓孫女搬去和老人一起住,順便幫著老人做家務,他也應允。
對於這樣的安排,黃玲憤而拒之,莊超英反倒責備起黃玲:“我們一家子都在求你,你有完沒完。”
黃玲為了不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再讓自己委曲求全,提出了離婚,莊超英這才作罷。
孝順父母無可非議,但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任由父母壓榨,那不是孝道,是愚孝。
可生活中,不少子女被傳統道德綁架,失去理智,失去判斷力,對自私貪婪的父母言聽計從,不敢有任何的反抗。
卻不知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永遠沒有滿足的那一天,你填補不了慾望的溝壑,最後只會讓自己掉進無底的深淵裡。
所以,不管是妻子,還是丈夫,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在有餘力的情況下適當的幫襯一下大家庭。
如此,才能平衡好小家庭和大家庭的關係。


心理學上,有一個叫“自戀型父母”的概念。
指的是父母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延伸,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中心。
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父母的過度索取只會亂了孩子的方寸,讓孩子失去應有的判斷和思考。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變得唯唯諾諾,失去自我。
這種習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童年,而且在孩子成年後還會持續產生影響。
劇中的莊超英年少時見多了父母的窘迫,聽多了父母的犧牲奉獻,對父母總是有求必應,不懂拒絕。
以至於生活中的他成為了典型的“老好人”,不敢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讓自己活得疲憊不堪。
莊超英是一名高中老師,剛恢復高考那會兒,他兩次參加閱卷,在小巷裡名聲鵲起。
不少親朋好友將孩子送他家補課,他很是進退兩難。
他本想週日帶兒子複習,衝刺省重點中學,可一些孩子週日早早來他家,連睡個安穩覺都成了奢侈。
雖有一萬個不願意,但拒絕的話始終說不出口,怕留下不講情面的罵名。
結果是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幫別人補習上,讓人唏噓的是,有人甚至沒有經他允許帶上朋友一起來補習。
他們來家一待就是大半天,自己的兩個孩子卻沒有地方學習,不得已搬凳子到院子中央看書。
自己的休息日一晃就過去了,比上班還累,真是苦不堪言。
讓人寒心的是,那麼多免費補習的學生,沒有一個人心存感恩來看過他。
莊超英的不懂拒絕,讓一家人成為人情世故的犧牲品。
很認同的一句話:“不懂拒絕的人生,是一場自我為難。”
你的每一次來者不拒、有求必應,只會換來別人的肆無忌憚、得寸進尺。
人性就是這麼殘酷,它從來都是欺軟怕硬、踩低拜高。
往後,別再好脾氣慣著誰,也別再無底線地討好誰,要學會勇敢說“不”,瀟灑地活出自我。


作家黃靜潔曾說:“用大視野育人,而不是用小視覺養兒。”
一個家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沒有眼界。
劇中吳家的女兒姍姍成績優異,本有望成為小巷的第二個大學生。
可中考時,父親偷偷把她的高中志願改為中專。
在吳家夫妻看來,考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不一定能謀得一份好的職業,還不如早點找個穩定的工作。
結果,姍姍畢業後只能被分配到條件較差、離家遠的鄉鎮學校。
儘管她後來想努力爭取調回縣城,但終因學歷低,沒有更多崗位選擇未能如願。
目光短淺的父母,只囿於眼前的利益,結果葬送了孩子美好的未來。
眼界開闊的父母,會從長遠利益考慮,然後做出最優解。
莊圖南之所以能成為小巷裡的第一個大學生,母親黃玲功不可沒。
黃玲為了小家的安穩,對於公婆一家的壓榨忍氣吞聲,可一旦觸及到孩子的利益和未來,她絕不妥協。
她果斷拒絕莊家兄妹的孩子住進自己家,寧願離婚帶著孩子,也不會退讓半分。
她很清楚莊圖南高考考不好,將面臨學制和內容的改變;他們住進來後,莊父莊母斷會提要求,導致家庭矛盾升級,最終影響圖南學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人生邊界。
父母思維侷限,孩子只能被困在狹小的認知裡,活成井底的青蛙。
父母有遠見,孩子才能跳出井口,仰望高山之巔,俯瞰大海之湧。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劇中的林武峰小時候,家庭條件也很差,懂事的他經常在學校喝涼水吃地瓜,把省下來的助學金寄回家。
後來家裡條件好了些,母親便讓他自己多攢點,留著將來成家用。
大學畢業後,他和初中生宋瑩結婚,並沒有自己是大學生身份高高在上,反而對妻子呵護有加。
有次,宋瑩參選先進生產者,因幾票之差落選,心心念唸的電視機票落入他人之手。
宋瑩鬱鬱寡歡,為博得妻子開心,林武峰竟用50斤糧票換取電視機票,50斤糧票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可在林武峰眼裡,家人開心是頭等大事,其他的不足掛齒。
自幼生活在這樣溫馨有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兒子林棟哲,自然是善解人意的。
在媽媽被取消當年所有考核評分資格時,林棟哲及時奉上自己製作的獎狀;
爸爸工作調動,一家子搬到異地,雖心有不願,但能設身處地地為父母考慮。
後來,林棟哲和青梅竹馬的筱婷談戀愛,被問到什麼時候與家長坦白,他貼心地說:“我得看筱婷的意思。”
俗話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日常中的耳濡目染。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猶如燈塔,引領著孩子一路前行。
所以,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很認同的一句話:“教育是一場渡人渡己的修行,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教育好自己,是中年人最大的遠見。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主動權就握在你手中。要想孩子優秀,首先你必須出色;要想孩子善良,首先你必須慈愛。
人生本是一場修行,孩子最終結果怎樣,取決於你站在哪一個層次。
點個在看,與所有父母共勉。

掃碼進讀者群

作者簡介:柳絮,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排版:雷利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點選 關注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