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淨息差的極限與穩息差的應對——2024年中銀行業展望

作者 | 呂爽 呂思聰 唐澄澄 張無缺 陳昊 魯政委
淨息差,應對
由於我國的分業經營特性,營收中淨利息收入佔比較高,由此淨利息收入成為了決定我國銀行營收和利潤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銀行的淨息差逐步走低,截至2024年3月末,已達到1.54%的歷史低位。在此前一段時間,我國銀行曾採取“以量補價”、“倚重投資交易”等策略來應對息差收窄對營收和利潤的負面影響。然而,隨著未來我國金融總量指標關注的淡化以及存款增速的下滑,銀行規模增速也將下一個臺階,“以量補價”策略或將難以為繼。與此同時,在低利率、低息差時代若過分倚重投資交易,則一旦出現市場利率誤判,可能對銀行的盈利乃至生存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由此,穩息差仍是當前我國銀行的重要任務。
根據我們估算,在銀行生息資產規模陷入0增長的極端情況下,結合一定假設條件,我國不同型別銀行的盈虧平衡淨息差約在0.9%-1.3%左右。但是應當指出的是,該極端假設意味著銀行對於實體經濟的增量信貸投放將趨近於0增長。同時,若考慮不同銀行間淨息差存在差異的因素,若淨息差趨於極值區間,部分經營情況較差的銀行也將面臨虧損乃至出險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上市全國性銀行之間的淨息差仍保持著較大的差異,2023年末A股上市全國性銀行之間的淨息差差值仍有1.1個百分點。由此,以多種策略穩息差,來確保銀行盈利穩定仍大有可為。
本文作者: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免 責 聲 明
興業經濟研究諮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簡稱“興業研究公司”)提供,本報告中所提供的資訊,均根據國際和行業通行準則,並以合法渠道獲得,但不保證報告所述資訊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報告閱讀者也不應自認該資訊是準確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賴。
本報告中所提供的資訊均反映本報告初次公開發布時的判斷,我司有權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資訊,但不保證及時釋出。本報告內容僅供報告閱讀者參考,一切商業決策均將由報告閱讀者綜合各方資訊後自行作出,對於本報告所提供的資訊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後果,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的相關研判是基於研究員本人的知識和傾向所做出的,應視為研究員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所在機構。我司可根據客觀情況或不同資料來源或分析而發出其它與本報告所提供資訊不一致或表達不同觀點的報告。研究員本人自認為秉承了客觀中立立場,但對報告中的相關資訊表達與我司業務利益存在直接或間接關聯不做任何保證,相關風險務請報告閱讀者獨立做出評估,我司和研究員本人不承擔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責任。
本報告中的資訊及表達的觀點並不構成任何要約或投資建議,不能作為任何投資研究決策的依據,我司未採取行動以確保此報告中所指的資訊適合個別的投資者或任何的個體,我司也不推薦基於本報告採取任何行動。
報告中的任何表述,均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並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見或其他偏見,報告閱讀者也不應該從這些角度加以解讀,我司和研究員本人對任何基於這些偏見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後果不承擔任何責任,並保留採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版權僅為我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表。除非是已被公開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則,均應被視為非公開的研討性分析行為。如引用、刊發,需註明出處為“興業經濟研究諮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我司對於本免責宣告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