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業體系是什麼樣的?

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差距比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更加巨大!
富裕的西方國家隨意浪費食物和能源,而大量第三世界國家至今連溫飽問題都未解決。
國家和國家之間差距的根源在生產力,在工業體系。
世界工業體系到底是什麼樣的?
世界各國工業在規模上和技術上的差距有多大?
一、從規模來看世界工業體系是什麼樣的?
1:工業核心區製造業規模佔全世界的份額
(一)世界工業體系的第一個特點是少數國家佔據了工業體系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世界工業體系的核心地區是北美、西歐和東亞。
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和加拿大,西歐地區主要是以英法德意為核心的西北歐發達國家,而東亞地區則是中日韓三國。
2000年到2023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規模從6.2萬億美元增長至16.2萬億美元,這三個地區製造業規模在全世界的份額始終穩定保持在70%以上。
雖然由於非洲和南亞等地區人口的快速增長,北美、西歐和東亞這三個地區在全球人口中的佔比自2000年以來不斷下降,但是這並未影響到這些地區在世界工業體系中的地位。
工業核心地區的人口總量只佔全球人口的30%左右,但是其工業規模在全世界的份額卻穩定在七成以上。
2:工業核心區制發電量佔全世界的份額
不僅是直接反映工業規模的製造業增加值指標,工業核心地區的發電量在全世界的佔比也基本保持穩定。
2000年到2023年,全球發電量從15.6萬億千瓦時增長至29.9萬億千瓦時,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個地區發電量佔全球發電量的份額一直穩定在60%以上。
世界工業核心地區是固化的。
世界工業核心地區的地位在過去幾十年都基本保持穩定,從受到其他地區國家的挑戰。
32000年工業核心地區國家制造業規模對比
(二)世界工業體系的第二個特點是工業核心地區內部在規模上和發展速度上的差距也十分巨大。
2000年,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是美國: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是25%,佔工業核心地區的份額是33.8%
歐盟整體的製造業規模不如美國: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是德國的3.9倍,法國的7.8倍,英國的7.0倍。
此時日本製造業增加值仍有1.1萬億美元,製造業的規模尚未大規模衰退。
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只有3712億美元,在全世界的份額僅有6%,只相當於美國的24.0%
42023年工業核心地區國家制造業規模對比
2023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但美國製造業的規模在發達國家中仍然保持第一。
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從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增長至美國的1.7倍,是製造業發展最快的國家。
歐盟整體的製造業規模仍然不如美國,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是德國的3.3倍,法國的9.5倍,英國的9.9倍。
英法兩國在過去二十多年不斷去工業化,這使得美國製造業規模相對英法兩國的優勢進一步擴大了。
日本製造業增加值在2000~2023年間不增反減,反映了日本製造業在21世紀大規模衰退。
中國和美國是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2023年中美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分別是28.8%17.3%,兩國合計佔全世界的46.1%
5:中國和發達國家集團製造業份額對比
雖然工業核心地區製造業規模在全世界的份額始終穩定保持在70%以上,但是在地區內部卻發生了重大的結構變化。
這個變化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不斷取代了發達國家集團(北美+西歐+日韓)的份額。
美國和歐洲製造業市場份額從最高的25%開始下降,到2020年後穩定在17%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市場份額則從6%增值至30%左右。
(三)世界工業體系的第三個特點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製造業規模上存在數量級的差距。
6:發展中大國製造業份額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和墨西哥是拉美地區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印尼則是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我們選取這四個國家來看看發展中國家製造業市場份額的變化。
2000年到2023年,這四個發展中國家製造業規模的絕對值雖然增長迅速,但是在全球製造業的市場份額基本沒有什麼增長,至今仍然維持在8%左右的水平。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在規模上並未威脅到工業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工業核心區國家的增長速度並不慢於發展中國家。
7:主要國家制造業規模對比
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十分明顯,四個發展中大國與製造業最大的國家存在數量級的差距。
2000年美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個國家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相當於美國的4.8%5.6%10.1%2.4%
2023年,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個國家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6.2%10.4%12.9%9.1%,這些國家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快於美國。
但此時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四個國家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相當於中國的9.8%6.2%7.7%5.5%
中國製造業的規模是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十倍乃至二十倍,這些發展中大國與世界製造業強國仍然存在數量級的差距。
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比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分別高42030億美元、43690億美元、42981億美元和44028億美元。
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比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這些國家都高了20000億美元以上,而印度2023製造業的增加值不過4558億美元。
在絕對數值上,發展中國家製造業規模與中美兩國仍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四)中國工業的發展成就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
8:中國製造業發展對比
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中國的發展是獨一無二的。
2000年到2023年,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印尼這四個發展中大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製造業規模在全世界的佔比仍然很低:印度2.8%,巴西1.8%,墨西哥2.2%,印尼1.6%
這些國家制造業的規模在全世界的份額仍然微不足道,根本不具備挑戰發達國家的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全世界的佔比從6%增長值28.8%,成為全世界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
中國製造業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不僅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而且接近七國集團製造業的總和。
中國製造業規模不僅超過了任意一個發達國家,而且接近了發達國家集團實力的總和,徹底顛覆了全球工業體系的結構。
這就是中國與任何發展中國家的不同之處。
二、從技術來看世界工業體系是什麼樣的?
世界工業體系在規模上的差距是驚人的:
以中國和美國為代表的工業發達國家在全球製造業規模上的佔比超過70%,其中僅中美兩國製造業規模的佔比就接近50%
那麼世界工業體系在技術上的差距是什麼樣的?
事實上世界工業體系在技術上的差距更加巨大:
極少數國家壟斷了工業體系的技術!
現代工業技術只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我們從軍事工業、裝備製造業、半導體工業等多個產業來闡明這個問題。
9:世界現役轟炸機
從軍事工業來看——
全球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中美俄,這也是大家熟知的“上三常”,“下兩常”英國和法國早已沒有轟炸機了。
全世界有能力製造隱身戰鬥機的國家仍然是中美俄,即使是西歐國家至今也沒有能力設計隱身戰鬥機。
至於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他們連第三代戰鬥機都造不好(印度),甚至根本就不會製造噴氣式戰鬥機(巴西、墨西哥、印尼)。
全球有能力設計製造航空母艦的國家包括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甚至還包括印度(如果不考慮美國航空母艦和印度航空母艦的不同的話)。
但是有能力設計製造裝備彈射器的航空母艦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和法國,而有能力製造電磁彈射器的國家僅有美國和中國。
不僅是航空母艦這樣的戰略武器,能夠建造萬噸巡洋艦的國家也僅有美國中國和俄羅斯,能夠建造驅逐艦的國家全球也屈指可數。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是01的差距,這個差距比規模上的差距更大!
10:印度阿瓊坦克
陸軍武器的技術難度比海軍和空軍要低得多,但是像坦克這樣的主戰裝備全世界仍然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獨立製造。
除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之外,工業發達國家如日韓等國也有能力生產坦克,但是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仍然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印度至今仍然沒有能力依靠自身的技術能力生產坦克,印度阿瓊坦克誕生了幾十年至今仍未批次服役。
阿瓊坦克的發動機、坦克火炮等核心系統都是引進技術,即使如此至今仍未達到成熟。
11: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
從重大技術裝備來看——
乙烯成套技術全球只有五個國家掌握,芳烴成套技術全球只有三個國家掌握。
幸運的是,這兩種關鍵技術中國都掌握了。
但即使是中國,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在2010年左右才完成了技術攻關。
火力發電成套裝置,水力發電成套裝置——這些電力工業的重大技術裝備也只掌握在美日歐、中國和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手中。
印度有能力製造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嗎?
不能!印度雖然缺電,但是先進的火力發電裝置至今仍然依靠進口。
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裝置不像火力發電成套裝置那樣龐大,但是印度有能力生產嗎?
也沒有!
中國基本壟斷了光伏發電裝置的生產,風力發電機也只有中美日歐等少數國傢俱備生產能力。
12:半導體工業市場份額
從資訊科技產業上看——
以半導體工業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產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產業,但半導體市場的份額至今仍完全被美國、西歐和中日韓壟斷了。
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接近50%,至今仍然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強大的國家,東亞地區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即使是歐洲在半導體市場的份額也不到10%
半導體工業中的晶片代工基本被東亞國家壟斷,其中僅臺積電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就超過50%
光刻機是製造積體電路的核心裝置,全世界只有荷蘭的阿斯麥和日本的東芝、佳能三家企業生產。
半導體工業技術的壟斷程度甚至超過軍事工業。
13:衛星定位系統
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一共有四套,分別是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伽利略和中國的北斗,實際上可用的只有GPS和北斗。
太空空間站至今只有兩個,分別是歐美合作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的天宮號空間站。
即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汽車、家電、服裝、玩具等產品,技術也是被髮達國家壟斷的。
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天花板。
印度的能源消費總量和發電量排名世界第三,超過了歐洲所有發達國家,也超過日本;
雖然技術不成熟,印度有能力製造航空母艦、噴氣式戰鬥機和主戰坦克;
印度製造業的規模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一,甚至超過了英法等發達國家。
我們看看印度的技術能力有多少?
印度有能力製造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嗎,有能力製造大型變壓器嗎?
沒有,印度至今仍然嚴重缺電,印度的電力裝置嚴重依賴進口。
印度鋼鐵產量全球第二,但印度有能力製造大型高爐嗎,有能力製造熱連軋機嗎?
同樣沒有。
印度有能力製造乙烯成套裝置嗎,有能力製造芳烴成套裝置嗎?
沒有,印度經濟發展需要的這些重大技術裝備都依靠進口!
即使是發展中國家天花板的印度,也都沒有這些技術能力。
工業化的門檻極高,某些臺階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數的國家能跨過去。
全世界大部分所謂的工業化國家都長期停留在臺階的底部,從技術擴散紅利中分享了一點現代工業化的成果。
印度、巴西、土耳其、伊朗、南非等這些所謂的工業化國家是沒有多少技術能力的,與工業發達國家存在巨大的技術差距,而且現在也看不到他們有完成技術突破的可能。
三、世界工業體系是什麼樣的?
14:中國同時裝備兩款隱身戰鬥機
現代工業技術只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所有工業的技術,而中國是唯一有能力打破西方國家技術壟斷的國家。
技術壟斷不僅發生在民用工業領域,在軍事工業領域的技術壟斷更加嚴重。
美國是全球唯一成功研製兩款隱身戰鬥機的國家,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以及西歐的英法德意都不得不依靠美國才擁有隱身戰鬥機。
至於隱身戰略轟炸機,至今仍然只有美國裝備;航空母艦的蒸汽彈射裝置,至今只有美國成功裝備。
只有中國有能力打破美國在軍事領域的技術壟斷:中國成功研製了殲20和殲35,繼美國之後同時裝備兩款隱身戰鬥機;中國“福建艦”電磁彈射航母成功下水,也是繼美國之後成功研製電磁彈射器。
15:乙烯成套裝備
發達國家為何能壟斷技術?
首先因為技術的絕對門檻高。
以晶片製造技術為例:不僅核心裝置光刻機就是一套複雜的系統,單晶矽生產、氣相沉積裝置、蝕刻裝置、離子注入裝置等晶片製造過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高技術的裝備。
這一套套高技術裝備抬高了半導體行業的門檻,即使是美國也必須聯合整個西方國家才能覆蓋晶片製造業的所有環節。
16:諾基亞手機
其次是技術競爭的殘酷性。
技術不是靜態的概念,技術是一直髮展的。
因此即使在某個時刻掌握了一項技術也遠遠不夠,必須能夠跟上技術迭代的速度。
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都是功能機時代的王者,佔據了全球主要的市場份額。
但是隨著智慧手機技術的城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都跟不上技術的進步,最終都被市場淘汰了。
技術是在競爭中誕生的,也一直要面臨激烈的競爭,但是大部分國家都不具備參與技術競爭的實力。
17:工業化未來
工業化的核心是技術。
工業化的過程是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門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掌握一項又一項技術。
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工業化有多困難?
不僅是晶片製造、超高壓輸電、行動通訊、衛星定位等技術的門檻極高,即使是鋼鐵冶煉、石油化工、汽車發動機等發展上百年的技術也是絕大多數國家難以逾越的難關。
現代工業技術的絕對門檻太高,基本上把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擋在了工業化的大門之外,中國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完成工業化的大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