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喪失製造業強國地位,特朗普的關稅計劃能讓它重新崛起嗎?

特朗普表示,他的全面關稅制度將促使企業放棄外國產品,把製造業遷回美國本土。經濟學家對關稅能否實現這一目標表示懷疑,並擔心會造成嚴重傷害而沒有任何好處。美國經濟尚未準備好全面轉向製造業,提升生產能力也需要數年時間。
那要了解制造業是否有可能重返美國,首先要了解美國是如何失去世界製造業強國地位的。
美國製造業的崛起
美國崛起成為全球製造業巨頭是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20世紀初,美國率先採用了可互換零件和工廠組織體系,實現了大規模生產。福特在1913年推廣的流水線革命了汽車製造,並影響到整個工業體系。所有現代製造企業都或多或少使用了“流水線+標準化”的原理。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為“世界兵工廠”,製造飛機、坦克、軍艦等大量戰爭物資。凱斯西儲大學經濟學家蘇珊·赫爾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製造業產能大幅提升,同時也給競爭對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戰後,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躍升中產階級,推動了耐用品支出的大幅增長,例如汽車和家電。美國本土是美國製造業產品的最大買家。這些產品中有很多在當時都屬於高科技產品,例如洗碗機、電視機和噴氣式飛機,它們往往源於戰爭期間的一系列創新成果。選擇在美國而非其他國家生產這些產品,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保持領先地位需要研發團隊與工廠車間緊密合作。
當時得益於 20 世紀初開始的高中教育運動,美國擁有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力,這也起到了幫助作用。
服務業崛起
20世紀50年代後,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部分原因僅僅是因為美國人變得更加富裕,把更多的支出投入到旅遊、餐飲和醫療等服務業。經濟學家赫爾珀解釋說:“當你變得更富有了,你只能買這麼多車,然後你開始購買服務。”
就業崗位隨著支出的增加而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轉向服務業,例如酒店、銀行、律師事務所和醫院。經濟衰退和復甦期間,製造業就業崗位有起有落,但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製造業就業崗位基本持平,而服務業就業崗位不斷增加。
美國人購買的許多非耐用品(例如服裝)的生產地也發生了變化。許多生產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南方州。與此同時,在拉丁美洲和亞洲,世界上勞動力成本低得多的欠發達地區,非耐用品的生產開始加大生產。美國開始進口越來越多的此類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攪拌機等輕型耐用品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中國的衝擊
20世紀80年代,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美國非耐用品製造商與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之間競爭起來越來越困難。這種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加劇,部分原因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降低了對墨西哥商品的關稅,導致從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價格更低。
厄普約翰就業研究所指出,隨著韓國等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的崛起,全球鋼鐵產能過剩,鋼鐵生產商也遭遇了失業。
但與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國投資開放並獲得全球市場準入後的情況相比,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發生的事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戈登·漢森表示:“我們突然在一個低工資國家擁有了相當大的生產能力,這是一個重大轉變。”
美國以前也面臨過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競爭,但從未有過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而且,中國崛起的速度比日本等國快得多。1999年,中國商品出口額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甚至低於瑞典。2008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傢俱和小家電等低技術含量產品的美國製造商尤其遭受重創。
中美商品出口總額對比
美國產業現狀
隨著中國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美國則變得更加擅長提供服務。有許多產品無法在全球範圍內交易,例如倫敦人無法輕易去聖地亞哥看牙醫。但有些產品可以,比如軟體和其他智慧財產權產品。2023年,美國出口了價值240億美元的廣告服務。
美國目前的服務出口額超過1萬億美元,遠超其他任何國家。此外,由於企業出於稅收目的,將在美國開發的智慧財產權,如專利和商標等,轉移到海外,美國的服務出口是被低估的。愛爾蘭是這些智慧財產權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全球第四大服務出口國。
2023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排行
研究發現,1980年,製造業佔美國高薪工作崗位的39%。到2021年,這一比例已降至20%。同期,金融、專業和法律行業的高薪工作佔比從8%躍升至26%。
製造業崗位大幅縮減
20世紀70年代,每5名美國工人中就有1名從事製造業。如今,這一比例已接近每12名工人中才有1名從事製造業。20世紀50年代,美國私營部門約35%的就業崗位集中在製造業。如今,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達1280萬個,只佔私營部門就業崗位的9.4%。即使製造業就業崗位增加 30%,也只能使製造業在私營部門就業中的份額升至 12% 左右,依舊遠低於以前的水平。
《金融時報》表示過去四十年,儘管工廠就業崗位減少,但美國製造業產出實際上有所增長。因為如今,美國工業的生產效率更高。它用更少的工人,以及更多的機器人生產出更高價值的產品,工資也更高。
就業崗位(粉線),製造業的實際增加值(藍線)
事實上,以人均工人增加值衡量,美國製造業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一。美國製造業出口中超過五分之一的產品是研發強度高的產品,例如高科技產品和航空航天產品。美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出中所佔份額其實僅次於中國,位居第二。
自1990年以來,美國已失去了超過500萬個製造業崗位。與此同時,美國在專業和商業服務領域新增了1180萬個崗位,在與跨國供應鏈相關的運輸和物流領域新增了330萬個崗位。
製造業能復甦嗎?
數百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反對廣泛使用關稅。他們認為,消費者和企業支付的價格上漲最終會削減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支出,包括美國製造的商品和服務。這將抵消國內生產和政府收入增長帶來的任何好處,因此,雖然一些製造商可能會受益,但大多數美國人的境況會惡化。 
厄普約翰就業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蘇珊·豪斯曼指出,製造業崗位能以其他行業無法實現的方式創造就業崗位。她認為美國應該投資增加某些產品的產量,即使這樣做會有成本,但應該採取比廣泛徵收關稅更有針對性的方式。增加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在美國國內的生產就是一個例子。但對於許多低成本產品來說,這將很難實現。
雖然特朗普說自己的政策會振興製造業,但其實他的政策不確定性是另一個主要障礙。因為貿易政策可能在幾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發生變化,企業不願進行長期投資。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經濟學家理查德·曼斯菲爾德表示,“企業在確信存在永久性關稅之前,甚至不會開始招聘和培訓員工”。企業更有可能提高價格,尋找替代供應商,或兩者兼而有之,而不是提高國內產量。這一現象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就已出現,當時,在關稅威脅下, 企業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墨西哥。
此外,如果目標是重建發展中國家工廠的規模和專業化,美國就需要工人和資本。2024年卡託調查發現,超過80%的美國人認為如果有更多的人在製造業工作,美國會變得更好。但他們自己卻不想幹工廠工作,只有25%左右的人認為去工廠工作會讓自己賺得更多。而特朗普口中的“中產階級”如今大多從事的是非商品生產的行業。
服務貿易被忽視
與此同時,專注於生產商品會忽視了另一個現實:美國在商業、旅遊和智慧財產權推動的服務出口方面擁有全球優勢。美國252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順差常常被其1567億美元的商品貿易逆差所掩蓋。
關稅忽視了這一經濟現實,導致消費者基本商品價格上漲,而用於我們經濟優勢領域的支出卻減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經濟學家丹尼斯·霍夫曼表示:“廉價商品意味著‘更多的錢可以儲蓄、投資和分配到其他地方——我們因為能夠參與國際貿易而獲益良多’。”
貿易逆差並不一定是負面的。霍夫曼解釋說:“如果你出現貿易逆差,你並不是輸家,我們出現貿易逆差是因為我們消費——我們的消費慾望大於我們的生產能力。”
隨著國家進步和富裕,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小的。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資料顯示,2004年至2020年,在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中,全球低收入國家的製造業產出有所增長,而高收入國家的製造業產出卻呈現相反趨勢。
從尖端軟體開發到創新金融產品,知識經濟工作通常比傳統制造業提供更好的工資和工作條件。霍夫曼是在密歇根州長大,親眼見證了 20 世紀 70 年代製造業的鼎盛時期。他表示,雖然這些工廠工作在當時還不錯,但它們又髒又危險,而且對體力要求很高。如今的服務經濟創造了不同但更優越的機會:“它對身體的磨損更少,你可以工作更長時間,你能夠獲得不錯的收入。”
因此,如果特朗普過於關注製造業的流失,遏制貿易開放,其實會掩蓋了全球化帶來的更大的、覆蓋整個經濟的益處,並最終會損害整個美國的消費者群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