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的軟肋在哪裡?

今天西方學者Greg Rosalsky發文,分析了當前美國製造業的弊病和建議。值得借鑑 。特發上來供大家參考,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中美對抗#美國製造業#美國製造業困境
美國製造業為何“招工難”?
近幾年,美國政壇掀起了一場“重振製造業”的風潮。無論是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還是拜登政府大手筆投資基建與晶片產業,目的都是推動製造業迴流。然而,現實卻遠比政策口號複雜——眼下,美國的製造企業連現有的崗位都招不滿人,更別提新增的數百萬個崗位了。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美國製造業目前約有50萬個職位空缺。製造業學院與德勤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5%的製造企業認為,“招人和留人”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商業挑戰。
乍看之下,這似乎只是“勞動力緊張”的又一例證,和運輸、建築等行業面臨的難題類似。但製造業的問題並非簡單的“人手不夠”,而是涉及結構性、觀念性和制度性的多重障礙。
首先,美國製造業的復甦並非漸進式發展,而是政策驅動下的“急轉彎”——兩萬多億美元的新建專案密集啟動,工廠拔地而起,勞動力需求激增。與此同時,大量製造業老齡員工即將退休,進一步加劇了用工缺口。未來十年,預計將新增380萬個製造崗位,其中高達190萬個可能因缺乏合格勞動力而無法填補。
更重要的是,這個預估還是在特朗普新一輪加徵關稅之前做出的。如果更多企業選擇迴流建廠,製造業的人力短缺將更嚴重。
曾幾何時,製造業被視為美國工薪階層的“穩定階梯”——無需大學文憑,就能獲得體面收入和職業晉升。但今天,這個圖景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資料顯示,如今約有一半的製造業崗位要求至少擁有大學學歷,而即使是無需本科學位的職位,也普遍需要熟練掌握技術操作。例如,裝置維修員、機床操作員、叉車司機等崗位最為緊缺,但合格人選寥寥。
製造業不再只是“體力活”,而是越來越像“技術活”。工廠裡充滿了高科技裝置,操作人員不僅要理解機械系統,還要熟悉電氣控制、液壓原理甚至機器人技術。這讓製造崗位對普通勞動者而言,既陌生又具挑戰性。
哈佛經濟學家戈登·漢森指出:“我們終將能填補這些崗位,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

工資不是萬能藥

在面對“用工荒”時,企業通常會選擇提高薪資來吸引人。但保守派經濟學家奧倫·卡斯卻對這種“漲工資就能解決問題”的邏輯提出了質疑。
卡斯表示:“你不能既想付低工資,又抱怨沒人幹活。”
這種矛盾早已在卡車運輸行業上演多年:司機“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低薪酬與糟糕的工作條件。製造業面臨的,可能也是類似問題。
即便近年來製造業工資有所提升,空缺崗位也從2022年的高峰(超過100萬個)回落至50萬左右,但要徹底解決問題,僅靠加薪遠遠不夠。
而且,更高工資也意味著更高成本。這正是過去許多企業將生產“外包”至低工資國家的原因。現在若要“迴流”,就必須在高成本環境中仍具備競爭力。
卡斯指出,提升生產效率才是出路。如果美國工人單位時間內的產出是外國工人的20倍,那麼就算工資高20倍,也照樣有競爭力。但這取決於美國工廠的自動化水平和員工技能——而這正是當前最薄弱的環節。
除了技能瓶頸,製造業還面臨形象危機。在不少美國年輕人眼中,製造崗位仍帶著“髒亂差”的標籤,被視為落後、危險、前景黯淡的“夕陽行業”。
但現實早已不同。製造業學院負責人卡羅琳·李表示,現在的工廠“乾淨、明亮、高科技”,不再是狄更斯小說裡的黑暗車間。她呼籲社會應當重新認識製造業,尤其是教育系統、媒體與政府要合力打破刻板印象,讓年輕人看見這個行業的現代面貌與職業前景。
李強調:“如果整個社會都認為製造業是有前途、有活力的產業,那麼企業自然更容易招到人。”
即使公眾形象改善,另一個現實問題仍在阻礙製造業發展——缺乏技術培訓體系。
“現代製造崗位與25年前完全不同。”李指出,企業最需要的是懂複雜裝置的維修技術員,但市面上幾乎沒有現成人才。培訓一個合格的裝置員需一兩年時間;讓他們適應特定裝置和流程,還需再花一兩年。
而美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投入,長期嚴重不足。製造業迴流倡議組織主席哈里·莫澤指出,美國一直重學術、輕技術,嚴重忽視學徒制的作用。資料顯示,2022年美國勞動力中,只有0.3%參與了學徒專案,而瑞士這一比例是3.6%,高出12倍。
要解決“有崗無人”的困局,美國亟需在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上進行系統性投資。

“FAME”:製造業復興的樣板工程

為了解決用工荒,豐田公司早在2010年便在肯塔基州推出了“FAME”專案,即“先進製造教育聯盟”。
這是一個為期21個月的學徒制專案,學生每週在工廠實習3天,另外2天在社群大學接受培訓,學習高科技裝置操作與維護。專案完成後,學員幾乎沒有學生債務,卻掌握了一技之長,收入大幅提升。
布魯金斯學會與“美國機遇”組織的研究顯示,FAME 畢業生5年後的年收入接近98,000美元,而未參加專案的同齡人僅為52,783美元,差距超過45,000美元。
2019年,豐田將專案交由美國製造業學院管理,並在全國推廣,成為製造企業爭相效仿的典範。

製造業復興,不能只靠關稅和工廠

哈佛的漢森指出,美國製造業的轉型需要時間,更需要系統性的培訓機制。沒有與之匹配的教育體系與職業通道,再多的新工廠也只能空轉。
上月,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多部門推動學徒制發展,目標是在全國新增100萬個學徒崗位。但這項計劃能否真正落地,還需持續觀察。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製造業要真正復興,靠政策刺激遠遠不夠。更深層次的挑戰,是如何構建一整套適應21世紀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而這也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政府和社會要如此大力扶持製造業?這個行業真的那麼特殊嗎?如果是,它的特殊性又在哪裡?
這些問題,也許比“招不到人”更加值得深思。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