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誰又掀起了外賣“價格戰”內卷?

文|木之
電商平臺的“僅退款”剛消停,外賣平臺的價格戰再起。
近日,多家主流電商平臺宣佈對“僅退款”規則進行調整,引發巨大爭議的“僅退款”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標誌著“整治內卷式競爭”再下一城。
然而,就在幾乎同一時間,京東掀起了新一輪外賣補貼大戰,預計一年內投入超百億元,以全民補貼疊加輿論攻勢,全面捲入外賣市場。
一時之間,價格戰再起,讓人恍然回到十多年前網際網路行業的“燒錢大戰”,從平臺到商家再到消費者,全部被迫捲入其中。
2025年了,為何外賣行業還在打價格戰? 

01

誰能想到,2025年網際網路平臺又打起了價格戰。
10多年前網際網路行業“燒錢大戰”之所以盛行一時,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方興未艾,網民規模持續增長,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彼時市場一片藍海,增量空間巨大,“價格戰”對於加速市場普及、擴大市場邊界、完善數字基建,不無積極意義。
從結局來看,最終在價格戰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取勝靠的也不是“價格擠出”,而是效率和創新,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破壞式創新”,而非低價競爭導向的“破壞式內卷”。
如今,10多年過去,中國已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國,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火如荼。
龍頭企業無不以科技創新搶灘未來賽道,紛紛追逐AI、具身智慧、低空經濟的星辰大海,誰能想到最初級的價格戰竟然捲土重來,上演“歷史的簡單重複”。
現在早已不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青蔥”時代,也不是各路諸侯爭地盤的草莽時代,行業基本定型,市場趨近飽和,粗放式的價格大戰被摒棄,拼品質、拼服務、拼創新式競爭新成為潮流。
如果新入局者是攜著人工智慧技術而來,能夠真正重塑整個商業模式和市場生態,激發創新的鯰魚效應,多少都有積極意義。
如果只是回到最簡單的價格戰,重回“燒錢換補貼”的傳統套路,多少給人以不知今日何夕之感。
要知道,無論是國內頂層的政策要求,還是國際經貿鬥爭帶來的環境之變,都意味著以價格戰為主要特徵的內卷式競爭,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從國內來看,早在去年年中,國家層面就強調“防止內卷式競爭”,在去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升級為“整治內卷式競爭”。
從“防止”到“整治”,標誌著反內卷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這還沒完,就在本月,先是中辦、國辦發文要求“防止經營者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開展惡性競爭”,接著月底的重要會議強調“規範競爭秩序”,無不是對於低效內卷的有力糾偏。
為何要強力反內卷?
“人民日報評論”對此表示:摒棄單純依靠低價策略爭奪市場份額的短視行為,是為了透過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競爭,提升企業競爭力。
經濟日報評論也提出反對“內卷式”競爭,並非反對競爭本身,而是反對那種以犧牲長遠利益、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的零和博弈。

從國際來看,傳統的貿易衝突已經上升為“國際經貿競爭”,過去以經貿為主戰場的大國博弈正在全面向科技、學術領域蔓延。
在外界日益嚴峻複雜的大環境面前,穩就業、穩外貿、穩消費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突出,科技自立自強的緊迫性無論如何高估都不為過。
這種背景下,頭部企業和平臺無不積極響應,或致力於穩住就業基本盤,或以科技創新撐起博弈大旗,或出海重塑經濟全球化格局,體現出合力共濟、萬眾一心、各揚所長的新局面。
因此,簡單低價內卷徒有內耗之嫌,創造不出新的價值,帶來不了新的經濟增量,開拓不了新的市場,對沖不了真正的外來衝擊,對於大局並沒有多少幫助。

02

餐飲商家和供應商,實在經受不起新一輪價格戰了。
任何一場大規模的價格戰,都不只是龍頭企業之間的直接博弈,更不是“錢多人傻速來”的簡單“燒錢遊戲”,平臺裡的商家、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最終都會被迫捲入其中。
如果平臺以自己的真金白銀卷價格戰,無論是否存在爭議,至少尚有辯解空間。
但事實上,沒有一家平臺能真正支撐價格戰背後的鉅額成本,如果戰線拉長、戰役久拖不決,資金更是難以承受之重,壓力只會沿著產業鏈、供應鏈層層傳導。
回顧過去幾場聲勢浩大的價格戰,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行業,掀起價格戰的一方,一開始投入的或許還是自有資金,但或遲或早都會讓商家或供應商承擔部分補貼成本,“大平臺卷小商家”、“大企業卷小企業”並非孤例。
如果說起初百億補貼還讓商家們樂於“薅平臺的羊毛”,但隨著補貼不斷收縮,商家大機率要承擔一定的比例,不得不陷入“不參與就沒流量”“參與就沒利潤”的掙扎中。
商家和供應商為何難以拒絕?
在不對等博弈面前,中小商家並沒有話語權,所謂的“自願參與”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個別平臺和龍頭企業或訴諸於流量控制,不參與者降低曝光權重;或直接強制要求降價,以轉移自身成本;或訴諸於更隱蔽的長賬期,透過延遲付款乃至供應鏈金融積蓄更多“糧草”。
退一步講,即使平臺願意主動承擔所有營銷成本,但給誰補貼不給誰補貼同樣存在差別,這意味著那些未被選中的商家,本身就處於不公平競爭的下風。
一旦個別平臺以低價競爭作為演算法策略,價格越低,被推薦的權重越高,那麼所有商家都不得不跟隨補貼降價,被迫捲入“低價換流量”的陷阱,由此形成拼低價的惡性迴圈
這在電商平臺的價格戰和“僅退款”中已經有所體現。
價格戰升級,導致商家被迫卷低價,而“僅退款”更形成推波助瀾之勢,導致“低質低價”模式的滋生,能吸引的只是羊毛黨,並無對產品或服務的忠誠度。劣幣驅逐良幣之下,正常經營的商家不堪其擾,電商平臺陷入多輸局面。
與電商平臺相比,餐飲行業更為脆弱。
去年一年全國新增餐飲門店多達360萬家,但關門的也有近300萬家,淘汰速度遠超預期。
受大環境影響,即使大型上市餐飲企業平均利潤率也不足10%,中小餐飲商家更是隻有5%左右,本身就承受著房租人力原料等巨大的經營壓力,實在經不住新一輪價格戰了。

面對這一局面,過去一年,餐飲行業正在擺脫“價格戰”的泥潭,透過創新產品模式、精細化運營、開闢外賣第二主場等不斷擴充新的增量。
如果價格戰從電商行業向外賣行業再次蔓延、平臺以低價換市場的補貼成本再直接轉嫁給中小餐飲商家,又會對轉型程序帶來新衝擊。
按照前幾天流傳的一份專家紀要,某平臺目前每單虧損12元,其中8元為使用者補貼、4元用於彌補運費、運營費用等。按照已公佈的日單量突破1000萬,意味著每天要在覆蓋的166個城市中投入1.2億元補貼。
這種激進的補貼打法,對餐飲生態未必是件好事。
網路零售行業低價換流量的補貼方式,是全國大市場的統一競爭,其衝擊力傳導到域市場會被稀釋。
但在餐飲行業這種高度依賴本地供給、本地消費的生態之中,以高烈度投入巨量補貼帶來的低價換流量扭曲訊號,在本地市場會被放大,誘發本地中小餐飲商家的新一輪價格戰內卷。
誰都知道,低價內卷,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
門店有鋪租費用,外賣平臺同樣存在騎手費用等履約成本。既要低價,又要負擔騎手的配送費乃至五險一金,最終還想要5%的利潤率,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不可能三角”,在現實中恐怕是不存在的。

03

整治內卷式競爭,最重要的的是遏制低價內卷。 
價格戰之所以盛行,是因為在部分崇尚叢林法則的人看來,價格戰“剩者為王”、“贏者通吃”,只要撐到最後,只要將對手擠出市場,最終就能一家獨大。
然而,在現實中,價格戰往往淪為“零和博弈”乃至“負和博弈”,沒有一方能夠從中受益。
且不說被迫捲入其中的商家和供應商,就是龍頭企業和大型平臺,也會陷入“傷敵1000,自損800”的雙輸,整個行業被拖入惡性競爭的泥潭。
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對此有過直接批評:
“我們很多的企業可能光顧著眼前,想把競爭對手搞死,把他的市場份額變成我的,其實這是一個很短視的想法”。
企業和平臺雙輸,商家和供應商苦不堪言,消費者能否最終受益?
對於消費者來說,短期的確能薅到不少羊毛,但無數次價格戰都已告訴我們,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今天薅到的羊毛,未來大機率要一筆筆還回去。
更糟糕的是,逐底競爭導向低價競爭,低價競爭更容易滑向低質競爭,一旦企業產品或服務質量出現問題,利益受損的還是消費者。
無論是電商平臺的“僅退款”,還是新能源汽車的“淘汰賽”,這些問題都已暴露無遺。
既然沒有一方是贏家,價格戰為何卷生卷死、欲罷不能,仍舊停不下來?
市場上並非全部都是理性競爭者,只要有一方開啟逐底競爭,猶如漩渦一般將所有相關方都捲入其中,直到一方全面勝利或者整體付出慘重代價為止。
“劣幣驅逐良幣”向來具有強大的慣性,僅靠行業自律遠遠不夠,更需要頂層設計的強力糾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同時,特意強調 “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就是基於這一點而來。
今年以來,我們欣喜看到“反內卷”取得的巨大進展:
外賣平臺主動取消“超時處罰”;部分網際網路大廠取消“大小周”;電商平臺取消“僅退款”;
光伏產業的低價內卷被喊停,就連地方政府拼補貼、拼稅費式的傳統招商模式也成為過去式……
國家強力下場“反內卷”的背後,既有重塑良性市場競爭生態的考慮,也不乏刺激消費、穩就業的現實需要,更有大國博弈背景下倒逼企業進行高維度競爭的長遠考慮。
越是關鍵時刻,低價內卷、低效內耗式競爭越顯得格格不入。
無論從國家政策、國內外環境還是行業發展來說,低價內卷都到了退場時刻,靠價格戰打不出強大的企業,更打不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好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