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城中產無法躺平。
作者 | 陸如倩
編輯 | 鄭晶敏
來源 | 進擊波財經
(ID:jinbubo)
春節返鄉,我和平日許久未見的親戚們圍坐在一起吃酒聊天。南方人侃天離不開“錢”,一通吹水下,我發現一個許久沒聯絡的表姐夫,竟然已經去越南辦廠。
我的表姐夫沈三(化名)是個高中學歷的80 後。2000 年代,海鹽的整合頂牆產業興起,他跟著潮流乾了這行。經過十幾年的打拼,他的工廠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最早的家庭作坊發展到了三個小工廠,年銷售額也有近千萬。
說實話這樣的背景,在我老家海鹽絕對算個縣城中產。我背井離鄉十幾年在上海打工,有時候總是羨慕在老家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他們。我以為他會選擇躺平,沒想到他步入中年後,反而更加操勞。在 2023 年,他在越南海防市租了個廠房,目前投資了近1.2千萬做整合牆板。
我問他為什麼要去越南,他苦笑著說:“現在國內的生意太難做了,競爭激烈,成本又高,利潤越來越薄。不去越南,只能等死。”
01
我的老家海鹽隸屬於浙江嘉興,東瀕杭州灣是一個三線城市。因為地處杭嘉湖平原,區域內河網密佈,省轄地級市嘉興又有“浙北糧倉”的稱號,所以在外鄉人(慚愧,也包括我)的印象中,總被誤以為工業不發達。但其實,海鹽的工業從1970 年代就開始起步,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形成了輕紡、機電、化工、建材等產業格局。到了1990年代,海鹽成為核電之城、生豬之鄉、玩具之都。目前GDP超668億,是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
2000年代,海鹽的工業迎來新的變革,友邦整合吊頂公司發明了中國第一塊整合吊頂,憑藉其卓越的防水、防火、防潮效能,以及模組化設計帶來的便捷拆裝與維護的優勢,海鹽整合吊頂很快就打開了家裝行業的新市場,整合牆板也應運而生。
沈三的家庭作坊在這個時候開始起步,剛開始作坊只有30平米的,四五個人。只能做點配套服務,給牆板表面進行工藝化處理,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裝飾偏好。憑藉著產業發展和房地產的東風,三年的產值也能輕鬆達到200多萬。
現在的幾個頭部企業如法獅龍、美爾凱特等,都是在同階段相繼成立,並且抓住了房地產市場的紅利,一把做大。
沈三的工廠也步入正軌。工人數量不斷增加,訂單越來越多,還購置了新的裝置,從原來起步做覆膜技術的家庭作坊,到整合牆板的整體生產,開了3家工廠。
到2020年,海鹽在整合家居領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應用範圍也從衛生間、廚房到臥室客廳,再到商場各大門店和商務大樓。光海鹽當地,就擁有1000多家從事相關行業的企業。
02
高光之後,陰霾漸至,種種問題隨之而來。
行業的市場飽和度已經達到極限,海鹽整合家居產品市佔率已經達到了50%,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不斷。
人工成本也越來越高。沈三廠裡的普通工人,一般月薪在5000塊左右,技術工老師傅一年可以拿十幾萬。但這問題還是其次的,招工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願意從事製造業一線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使得沈三在招工方面面臨很大壓力,“元宵後能恢復60%的人力就不錯了!”。
此外,部分生產過程存在汙染問題,需要進行產業升級。沈三回憶說,過去的七八年時間裡,他也遭遇到了多次停工罰款的處罰,但想要徹底解決問題,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環保設施的改造和升級。“現在原材料和物流都在漲價,小企業哪來那麼多的流動資金搞環保呢?”。因為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原材料市場價格波動頻繁,尤其是一些基礎原材料,如鋁、塑膠等價格的上漲,直接增加了生產成本。
更為關鍵的是,房地產行業是整合家居的主要下游市場,房地產的低迷直接導致了裝修需求減少,這對整個行業的衝擊巨大,“大家生意都不好過”。
在這種情況下,沈三開始把目光轉向了海外,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最終,他選擇了越南海防。
03
關於越南的出海我們寫過很多篇文章,其他媒體的報道也很多,你大概已經知道,越南近年來發展迅猛,GDP 增速常年保持在 6% 以上、擁有超過 3000 公里的海岸線和多個深水港口,物流費用低、擁有龐大的年輕勞動力群體,人口近億,且年齡中位數大約只有 32 歲 ,因為越南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使得越南產品能夠以較低的稅率進入這些協定國家的市場,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空間……這裡我們來主要說說和整合家居產業息息相關的越南的房地產和海防這個城市。
在越南,擁有自己的房產被視為一種穩定和成功的象徵,且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根據《全球房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報告,越南在過去五年內房地產價格漲幅高達59%,位居全球首位。在 2022 年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之前,胡志明市第一郡的房價一度高達 12 萬人民幣每平方米。
所以在2015-2019年,沈三的下游客群裡,有一大部分來自越南。有在越南當地開貿易公司的中國人,也有越南本土的建築商。
但全球經濟形式的不確定性,帶來了貿易摩擦,使得出口訂單銳減。自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很多中國企業為了避免高關稅而將貨物經越南週轉,再從越南出口。沈三的下游客群裡有不少公司都這麼幹。針對這一現象,美國嚴重警告越南。2019年越南為了避免越美之間產生貿易衝突,在進出口原產地確認方面屢屢調整規。越南海關管理監察局代局長稱,原產地欺詐、偽造危機較高的商品有15類,其中“電子產品和其零部件”、“家用電器和其零部件”、“鋁和鋁製品”、“鋼鐵和鋼鐵製品”、“木材和木製品”等些類別,整合家居都能沾點邊。也傷害了沈三下游的一些做外貿分銷公司。當然也有解決方案,比如說,滿足越南要求最低30%的本地化率。
所以沈三也是“被迫”決定把一部分生產轉移到越南。但受疫情影響,無法“肉身出海”只能委託中介幫忙物色工廠。
沒想到,2022年越南房地產暴雷。超1200個房地產專案爛尾,近4成開發商瀕臨破產,約10萬中介人員失業,更重要的是房價暴跌37%,銷量下滑75%,沈三的越南訂單也少了很多。
好在越南政府也在不斷出臺各個政策救市,像近期推出了新的“土地法”、“住房法”和“房地產經營法”都是用來穩定和規範房地產市場的。目前,在胡志明市,大多數高階公寓價格區間穩定在7200-14200萬越南盾/平方米之間(約合2-4萬人民幣)。中端住宅單價在3800-6000萬越南盾/平方米(1-1.7萬元人民幣)。2024年前11個月,越南實現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估計為216.8億美元,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7.1%。大部分外資流入工業物流、住房辦公和零售地產等領域,房地產行業的同比增長89.1%,達約56.3億美元。這些都是利好發展集裝家居市場的前置條件。
沈三也在疫情解封后,立刻入駐到了海防的一個園區。
海防市是越南北部重要的工業城市,擁有機械、造船、紡織、水泥、玻璃、化工、搪瓷和罐頭等多個工業產業帶,城市經濟增速很快。同時,它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越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河內和胡志明市。這裡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可以佔越南全國港口的30%。
作為越南北部的主要工業城市,它同時,也是越南北方唯一擁有鐵路、公路、航空、內河航道、海運5種交通方式的城市“這兒去河內也就天安門到大興機場一個來回”。
總的來說,海防是一個工業基建比較好的城市,沈三說他的工廠從來沒遇到電力方面的問題,4G網路也很穩定,廠房也是現成的,跟國內的沒啥差別。
04
談論到在海防的生意和生活,他說了好幾遍的“不便宜”。
前期的註冊和審批是漫長且花費不菲的。沈三為了辦理一個證件,前前後後跑了好幾個部門,提交了無數次材料,遭遇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成本,最後還得靠“塞錢”解決。特別注意,海防為了吸引外資,已經是申請和辦理證件最便捷的城市。這也折射出越南的“關係文化”,加上越南公務員的工資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腐敗行為。
勞動力沒有想象中便宜。越南人的平均工資在1000-1500人民幣/月之間,而海防的勞工月薪卻要在2500人民幣左右,技工可以達到3800人民幣,生產效率低,還得培訓後上崗。“整個工廠,只有我這個老闆最勤奮,其他本地人幹啥都是慢吞吞的,5點半下班,4 點半就開始閒聊了,從不加班,一天最多幹 5 個小時。”再次特別注意,越南人已經是據我所瞭解的比較勤勉,願意加班的東亞人了……
廠房的租金也並不便宜,在海防,好的地段廠房,每平米的租金可以達到40人民幣,已經超過了國內一些城市的廠房租金。雖然越南有出臺一系列的吸引外資政策,比如在工業園區內投資生產的企業可享土地租金和稅費減免等優惠,但要達到的基礎線很高,三年內必須資金到位1萬億越南盾(約合2.8億人民幣),所以對沈三這樣的小老闆,優惠政策基本無緣。
供應鏈的不穩定也給沈三帶來了經營成本上的“不便宜”。由於越南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經常短缺,而且供應商的交貨期也不太穩定。有一次,因原料供應商無法按時交貨,還導致生產線停工,延誤了訂單交付時間。但由於都是老客戶,且越南人可能也比較清楚自己國家的尿性,延期交付的問題在沈三積極溝通下,並沒有造成嚴重影響。所以相應的,很多原材料和零部件包括加工的機器裝置還得從中國進口。還好越南北部靠近中國廣西和雲南,可以很好的連結上咱們國內的供應鏈。
政策法規的變動也讓沈三感到無所適從。越南的政策法規不夠穩定,經常會發生一些變動,比如說有一次,越南政府突然提高了進口原材料的關稅,這使得沈三的採購成本大幅上升,而產品價格又不能及時調整,導致利潤受到影響。
談到在越南生活的話題,沈三的情緒不如之前高昂。越南的官方語言是越南語,只有精英階層才會說英語。“我也不懂越南話,也不懂英語,幹什麼都需要翻譯。在海防呆了那麼久,除了胡志明和河內,別的哪都沒去過。”沈三幹啥都得靠翻譯,而且如果隨行翻譯缺乏行業經驗,不瞭解特定行業的術語、規範和慣例就會發生很多失誤。語言障礙作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還意味著他也無法融入一線員工,也融入不了當地的生活,經常一個人呆在辦公室裡。
“物價也沒有很便宜,胡志明一個街邊網紅店的米粉也要三四十人民幣,放魔都滬幣環境看可能還覺得不貴,但是越南老百姓收入只有中國百姓的二分之一;買了1000塊的耐克鞋,不到半年就穿壞了,我現在每次回國都讓你姐給我買衣服帶過去……”
沈三絮絮叨叨了很久,我聽出了他在越南創業的不容易和孤獨。出海不是萬能藥,產業無法靠轉移躲過升級,還需要向智慧化、系統化延伸。
目前,在海防的工廠這一塊,他最頭痛的還是缺人協助統籌管理,國內工廠靠我表姐管著,越南的工廠全靠他自己一個人撐著,當然也缺席了我大外甥成長的很多瞬間。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看了一眼他兒子。
後來,我那還在上大二的大外甥跟我說,大學畢業後,他不考研也不考公,我問他未來打算做點啥,他有點靦腆的對我說,“畢業後,就去爸爸的廠裡接班了。”
05
晚上我輾轉難眠,大腦因白天的對話十分興奮。其實在過去一整年,我們團隊已經採訪了很多出海的企業。有出國開店的、做電商的、大零售的,文創IP的,軟體出海的,甚至還有給"掘金人提供鏟子的"。但我總是覺得離我有些距離,就像我同樣覺得,我只是生在老家,上過幾年學,從來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我的家鄉和它正在發生的一些改變。
與他交談之後,我對老家那些小工廠老闆的生意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深切感受到了在時代浪潮下傳統產業轉型的艱難。儘管我明白,這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許會像時代浪潮裡的一個潮頭,最終匯聚成家鄉發展的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