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誰是真正的世界城市?
日前,世界知名評級機構GaWC釋出《世界城市名冊2024》,為全球城市進行評級。
根據在全球網路中的位置和能級,GaWC將世界城市分為Alpha(一線)、Beta(二線)、Gamma(三線)、Sufficiency(自給型)四大層級。
這一榜單迄今已有20多年曆史,每隔2年左右釋出一次,已釋出10多次榜單,經受住時間考驗,可作為城市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在2024年榜單中,全球300多座城市入圍,中國共有40多座城市躋身其中。
北上廣深、香港、臺北6城位列Alpha級,成都、天津、重慶、南京、武漢、廈門、瀋陽等17城位列Beta級,福州、海口、寧波、哈爾濱等7城躋身Gamma級。

哪些城市晉級?哪些地方進步最大?
01
世界城市排名,哪些城市晉級了?
與2020年世界城市相比,一眾城市層級和排名實現大幅躍升。
其一,Alpha級城市中,廣州、深圳排名雙雙大幅上升,分別位居地22位、30位,廣州更從Alpha-級上升到Alpha級。

不過,全球最頂尖的
Alpa++級城市
,仍為紐約、倫敦所霸榜,這是世界城市的金字塔尖。
與之對比,我國的香港、北京、上海都是Alpa+級,而廣州晉級為Alpha級,臺北、深圳位列Alpha-級。
這與最新批覆的2035總體規劃一致,廣州被定位為“綜合性門戶”,就是基於其作為國際交往中心、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性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而來。
與之對比,深圳更大優勢在於“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強調其科技創新的領先優勢,而非在全球化網路中的影響力。
但是,深圳一眾科技企業,逐步有了世界級的影響力,也帶動深圳在全球生產服務網路中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未來不乏再次晉級Alpha的可能。
其二,Beta級城市中,多數強二線城市全球排名都有所提升,蘇州、青島、昆明、合肥完成從Gamma級向Beta級的跨越。

具體來看,天津、杭州從Beta級升到Beta+級,而武漢、廈門、濟南、鄭州、瀋陽、大連則從Beta-級升到Beta級。
這些城市,本身就是Beta城市,在全球與義大利羅馬、美國達拉斯、西班牙巴塞羅那、越南胡志明市、印尼馬尼拉處於同一梯隊。
而蘇州、青島、昆明、合肥,則完成從世界三線城市向二線城市的躍級,蘇州更是從153位上升到92位,為進步最快的城市之一。
其三,Gamma級城市,福州、太原升級為Gamma+城市,寧波、南昌、長春則從四線(Sufficiency)向上躍升,晉級為世界三線城市。

如果說一二線城市的整體排名,與我們對國內城市的認知基本相符,那麼世界三線城市(Gamma級)則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城市。
諸如GDP總量位居全國第12名的寧波,在世界城市矩陣中,僅僅位列Gamma級,整體排名落後於大連、昆明、合肥等地。
更令人意外的是,作為萬億級經濟強市的佛山、東莞、無錫、南通等城市,都未能躋身世界三線城市。
02
世界城市排名,與經濟實力並不一致。
可以看到,廣州明顯高於深圳,成都力壓杭州重慶,廈門超過蘇州,瀋陽超過西安、合肥。
尷尬的是,工業強市佛山、無錫僅僅位列四線(Sufficiency),而萬億城市南通、泉州、煙臺、常州都未能入榜。
究其原因,GaWC世界城市,不是簡單基於GDP總量或工業規模而來,而是衡量其全球影響力,確認其在全球網路中的地位。
根據《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分析,GaWC關注的是全球連通性及全球化經濟的融入度,衡量的是生產性服務業(金融、廣告、法律、會計、管理諮詢等)的發達程度,以此來定位一個城市世界影響力。

就此而言,誰的高階服務業更發達,誰的跨國公司總部更多,誰的國際知名度更高,誰具有國際交通樞紐優勢,誰的國際交往地位更突出,誰就能獲得更多青睞。
與之對比,一些生產性服務業欠缺,而國際交往功能付之闕如的傳統重工業城市、製造業城市,在這一榜單中並不佔據優勢。
廣州排名之所以高過深圳,在於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還是國際交往中心,無論是跨國公司總部、領事館數量還是國際航線,都位居全國前列。

成都與廣州類似,作為西部經濟中心,無論交通樞紐、使領館機構、國際航線還是跨國公司、文化傳媒等領域,綜合表現都相對突出。
廈門也是如此,即使不是萬億城市,經濟實力不及二線省會,但其全球連通性更強,在全球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供應鏈網路中都有一席之地。
瀋陽之所以位列前茅,與其國際化能級相對較高不無關係,在最新的2035總規上,瀋陽拿下“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的定位,其意義絲毫不亞於追求多年未果的國家中心城市。
因此,拋開GDP論英雄的單一思路,GaWc世界城市為我們提供了衡量全球影響力新的視角。
03
近年來,一二線城市之爭如火如荼,各類榜單層出不窮。
到底該怎樣評價一個城市的實力?
拋開形形色色的評比,一個城市究竟地位如何,起碼有以下幾個判斷基準:
一是經濟競爭力,包括GDP、工業、外貿、資金總量等一系列指標;
二是國家戰略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還是區域中心城市,抑或普通副中心城市。
三是區域輻射力,能影響的是一城之地、一省之地,還是整個地區。
四是優勢性主導產業,這些產業在區域甚至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有無一個強大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為依託,城市群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腹地。
六是有無經濟含金量,是不是經濟大盤、財政大盤、養老金盤子的主要貢獻者。
這些指標,我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由此不難明白,為何一直只有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堪稱一線城市;而以成都、武漢、杭州為代表的省會能夠脫穎而出。
當然,任何排行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對於城市只有錦上添花之效,在曝光度和人才吸引力方面或有助益,但這並非城市發展的關鍵。
可以說,一二線城市排名,只是發展的結果,而非發展的原因。
指望透過呼籲或者規劃,乃至生造“新一線”之類的概念,來創造更多一二線城市,顯然本末倒置。
無論是GaWC的世界城市排名,還是國內機構形形色色的競爭力排名,回到各大城身上,都應當是砥礪奮進的目標,而不是沾沾自喜的資本。
畢竟,城市競爭,不進則退,這樣的教訓太多了。
▼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雙11開啟,滿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