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鬥智鬥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這幾年,好像總能在社交網路上看到“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聲音。

前陣子我也在小某書刷到了這種“不結婚不生娃有多快樂”的筆記,特別火。
我身邊認識的90後、00後小姑娘們說要“丁克”“一輩子單身”的也確實不少。
我能夠理解她們的想法。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成為媽媽”讓我們為此經受了多少痛苦、付出了多少代價,都不是簡單幾句話講得清楚的。
不過,當全網高喊"不婚不育保平安"時
我看著糖球熟睡的臉,突然想起十幾年前產房裡那聲啼哭是如何撕裂我的人生,我又如何將它重新縫合出更堅韌的紋理。
當「賠錢貨」變成掌上明珠
先來講講我的家庭吧。
我是山東人,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小城市,生女兒會被叫成“賠錢貨”,在婆家抬不起頭。
"生個丫頭片子,將來都是別人家的。"在奶奶的冷言冷語中,父親卻把我舉過頭頂:"這是千金!值錢得很吶!"
從小我這個“千金”都被爸爸捧在手心裡長大。
小時候做錯事被媽媽批評,爸爸總是趕緊把我拉到他身後,笑著跟媽媽說好話;
考試沒考好時和爸爸說,他也沒發過火,反而請我吃好吃的說是鼓勵我。

圖源:老爸老媽的浪漫史
一直到大學畢業後我工作了,才終於用自己掙的錢給爸媽買了衣服,放假回家帶給了他們。
爸爸穿上後高興地在屋裡轉圈照鏡子,邊照邊說:“真合適”。
其實那只是一件100多塊的普通衣服,我爸爸卻當寶貝一直留到現在。
而當那個假期結束,我回到北京收拾行李的時候才發現,爸爸在包裡給我偷偷塞了1000塊錢。
我問他為什麼。
爸爸說:在外面掙錢不容易,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別虧待自己。他跟我媽在老家都挺好的,不用給他們買東西,他們啥也不缺……
隨著他滔滔不絕地絮叨下去,這一刻父愛又具象化了。
這份愛沒有借據,不標利息,卻讓我在成為母親後終於明白:真正的養育,是心甘情願被“虧欠”的藝術。
育兒賬本里的負收益
我在29歲時生下了糖球。
在他出生幾年後,我算過這樣一筆殘酷的賬:
產後三年睡眠赤字:1825小時
早教班費用:抵得上三個奢侈品包包
職場晉升停滯:錯過兩次高階總監競聘
可以說,生育糖球事實上讓我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
對於每個媽媽、每個家庭來說,情況都是類似的。

上面這個表格,是網上盛傳的對全國各省養孩子平均花銷的統計。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養育一個孩子長大,需要花費接近百萬。
並且,根據《人口研究》雜誌刊載的論文,有研究發現,每生育一個子女會造成女性工資率下降約7%,且生的孩子越多,這個負面影響就越大。
更別提有那麼多優秀、高薪的女性,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不得不放棄事業,選擇成為全職主婦。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
一位原企業高管女性選擇離職全職帶娃
生養孩子這筆經濟賬,大部分家長几乎怎麼算都是虧。
但是,當我跳出“經濟賬”的思維,翻開糖球的成長相簿,又會意識到到,孩子真的給我的生命帶來了很多美好。
孩子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美好
糖球第一次喊"媽媽"時,我手機里正在播放《產後抑鬱自救指南》。
分離焦慮期他攥著我的衣角入睡,睫毛上還掛著淚珠。
我生病發燒時他踮腳給我貼退熱貼,和我說"媽媽不怕,我當你的醫生"。

小時候的他,就讓我體驗到了這麼多快樂。
隨著糖球一點一點長大,我也和他一起成長。
每天看著他睡著的面龐,我總是能不由自主的笑出來,不論在外面有什麼壓力,遇到多少讓人崩潰的人和事,回到家看到糖球跑過來撲在我的懷裡,所有的陰霾都能一掃而空。

漸漸地,在我的生活中,長大的糖球給我帶來了更多:
1.讓我克服了自己的孤獨感
人年紀越大,越會發現,那些曾經以為能帶來滿足感的東西,比如金錢、名利,其實都沒有那麼重要。
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人們真正渴求的東西還是情感的連線。
當了媽媽以後,我有了無窮無盡的情感體驗。
原來真的會有那樣一個小生命全心全意地依賴你,把你視作他的全世界;
原來真的會你什麼也不做,只要盯著孩子的臉,就能感覺到無比的安謐與幸福。

之前看到過一個研究,說人在中年階段往往是孤獨感最強烈的時候。
抵抗孤獨感的方式有很多,交朋友、研究興趣愛好、享受愛情等等都可以。
然而,養娃絕對是這些方式裡極其有效的一種。
它不挑人,每個當父母的都能從中體驗到快樂;
它可持續,孩子能陪伴我們很久很久。
有娃之後,父母有了軟肋,也有了最堅固的鎧甲,足以抵抗人生虛無與寂寞。
2.藉由孩子讓我獲得成長性
人年紀大了之後,生活很容易陷入平淡,缺乏新的挑戰和成長機會,有種陷入了重複和停滯的感覺。
而孩子的誕生,一下子就讓生活多出很多的可能性和未知。
比如為了更好地教育和引導糖球,我和糖球爹不得不學習很多東西。
如何科學育兒?如何與孩子更好地相處?

伴隨著我們一項一項地解決這些課題,我們和孩子都共同獲得了成長。
撫育和陪伴一個小生命漸漸長大的過程,本身就是個成就感滿滿又特別治癒的過程,有點像穿越回了我們的童年,重新好好地養了一遍自己。
3.獲得了建立在親緣關係下的照顧和陪伴
在現在這個社會,錢看起來能買到一切,實際並非如此。
比如,在我們情緒低落消沉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是讓大人走出困境的那道光。
我以前的文章中多次寫到過,糖球在我低谷時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安慰我,讓我感動又備受鼓舞,原來是糖球在治癒我的成年。

再比如,當我們生病或需要照顧時,子女的陪伴和照料,往往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情感支援。
即便我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僱傭護工或保姆,他們也不可能像自己的孩子那樣貼心和用心。
不過,我相信,如果是那種把娃視為“養老工具”,吝嗇付出的家長,等到他們老了,子女也不會多用心照料。
愛都是相互的。
父母之愛與子女孝順,從來都是一場雙向奔赴。
在“母職懲罰”裡開出自由的花
成為母親後,我經歷過很荒誕的職場對話:"你今年因為孩子生病總請假,年終獎只能打七折發你。""哺乳期不適合接大專案,轉給新來的男同事吧。"

圖源:《逃避可恥但有用》
但也是這個「被貶值」的身份,讓我學會更鋒利的生存智慧:
把通勤時間變成親子播客,記錄糖球天馬行空的"為什麼";

從處理和糖球的親子矛盾中,提煉出和客戶談判的共情公式。
就像那個暴雨天,糖球指著陰雲說:"媽媽快看!天空在給我們澆花呢!"——母親的眼界,本就可以把世界倒過來看。
“謝謝你讓我參與了你的生命”
文章最後,我想給大家分享特斯拉總裁兼超級奶爸埃隆·馬斯克說過的這樣一段話:
“很多人問我,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養孩子就是付出和欣賞,不要求孩子完美,不必為我的面子爭強好勝,更別說幫我安度晚年。
只求這生命能健康地存在,讓他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走,讓我也有機會參與到他的生命當中,一起成長,一起快樂,一起幸福,只要他平安、健康、快樂就夠了。”
生育與否都是各有利弊的選擇。而對於我們這些最終選擇了把小生命帶到世界上的女性們,奶爸馬斯克真的當了一回我們的嘴替。
是真的很想對孩子說一句:
“謝謝你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參與到你的生命。”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援
與孩子一起成長
參與到ta的生命之中
是孩子予以父母最大的饋贈✨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