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過了50歲,不需要再拼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了……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908 篇文章

題圖:文中插圖來自 Pixabay
作者:劉宗坤,法學和哲學博士,美國得克薩斯州執業律師,作家。
昨天早晨上路不久,看到路邊有家花屋,門口的小黑板上寫著:お母さん ありがとう。我的日語雖然還不到幼兒園水平,也看懂了這句話。原來是母親節到了。猛然想到,母親已經不在了。
曾經在油管上看一個影片,有位老人,叫 Paul Orfalea。他白手起家創業,掙了很多錢,歲數大了以後做慈善。老人回憶自己的母親,說年輕的時候,母親對他說:你 20 來歲時,要放開去嘗試;30 來歲時,得搞清楚自己這輩子適合幹什麼;40 來歲時要努力工作,拼命掙錢;到了 50 來歲,就別再拼了。
我母親沒有給我那麼清楚的人生規劃。她操勞大半生,把我們兄弟幾個從社會底層往上拉。她沒有文化,沒有錢,不善言辭。我年輕的時候,又蠢又傻,20 來歲也不知道怎麼放開嘗試。到了 30 多歲,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快 40 歲才改行當律師。還不到 50 歲的時候,母親就說,別再那麼拼了。等我過了 50 歲,不需要再拼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了。
母親是農村戶口,在農村生了五個孩子,老五沒有活下來。我十歲的時候,全家從農村搬到濟南的城鄉結合部。母親沒有文化,沒有工作,但有四個孩子要養活。她去打聽哪裡有工打。幾公里外有座山,山下有座採石場,旁邊有座水泥廠。只有那裡有工作。她去水泥廠當了臨時工,用獨輪車推石頭。有一天車翻了,石頭落了一地,砸傷了腳,臨時工也做不成了。
學校開運動會,我吵著要買運動鞋,母親沒有錢。她去鄰居家借五塊錢,沒有借到,回來坐在床沿上流淚。
初中放暑假,我揹著母親,去求一位鄰居大媽,帶我去採石場砸石頭掙錢。那時候,沒有大型碎石機。採石場的壯工用大錘把大石塊砸成小石塊,臨時工再用尖尖的小錘子把小石塊砸成碎石塊,修鐵路鋪路基用。
鄰居大媽有個女兒,已經出嫁,還有兩個兒子。她小兒子初中沒念完就輟學了,在鐵路局幹臨時工。她家大兒子弱智,有暴力傾向,被人用鐵鏈子拴在一間小屋,不知道已經拴了多少年。吃飯的時候,大媽給他送一碗。
聽其他鄰居說,軍隊醫院來人,要把她大兒子買了去做研究,大媽不賣。那年冬天,快過年了,大媽在門口的繩子上曬剛洗的衣服。天特別冷,衣服都凍成了冰。她去關大兒子的小屋生爐子,剛進去,就哭著出來,說大兒死了。

鄰居大媽不會做別的工,只會幹粗活。那年夏天,我去求她帶我去砸石頭。她借給我一把小錘子,還有一個小籃子,帶著我去採石場,把小石塊砸成碎石塊,一星期能掙好幾塊錢。
母親反對我去,但拗不過我。每天我離家前,她都對我說:這是最後一次了。我賴著做了幾個星期。終於有一天,她把我的錘子沒收了,還給了鄰居大媽。她告訴鄰居大媽,不要再帶我去了。
那時候,我對她很不滿,不願跟她說話。後來,一年一年長大,我上了高中,漸漸對人間冷暖有了模糊的感受。在街上,偶爾看到採石場被石頭砸成傷殘的青年,拄著柺杖一瘸一拐地走,開始明白了母親的心思。
想想那時候,十來歲,不知道危險,不懂事,為了掙幾塊錢,在採石場悶頭砸石塊,母親在家提心吊膽,怕石頭從高處落下來,砸向她的兒子。她沒有錢,她需要錢,但她要保護自己的孩子。
養四個孩子不容易,養四個男孩子更不容易。我們兄弟四個,小時候經常在外面惹是生非,每次惹出亂子,都是母親出面,去跟人賠禮道歉。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不知道她去給學校老師,還有同學家長,賠了多少次禮,道了多少次歉。
這些年,我在很多地方徒步和騎行。有山的地方,就有采石場,遠遠地就能看見。每次路過採石場,就會想到母親,還有鄰居大媽。在貧寒生活中,她們的善良、操勞、韌性,重壓下的嘆息和無聲的哭泣,塑造了我年輕時的精神世界,讓我沒有自暴自棄,滑進人生的黑洞。
後來,我離開家鄉,去了北京,又離開中國,去了美國。每一步都離母親越來越遠;每一步,她都沒有一句怨言。我來美國的時候,她說你到了那裡,人生地不熟,誰也不認識你,離那麼遠,家裡也幫不了你,就要全靠自己了。
剛到美國的時候,免不了掙扎。她在電話上說,你要是覺得太苦,就回來吧。但我有十幾年沒有回去。後來,我到得克薩斯做律師,有了自己的事務所,她來看我們,說看到我們過得很好,孫子也長大了,就放心了。看到我早出晚歸去工作,她說,你也是四十多歲的人了,別太拼了。幾年後,母親去世了。

她去世後不久,我去附近一家車鋪修腳踏車。店主是一位老人,一邊修車一邊聊天。他說兩年前他弟弟娶了一位中國太太,還帶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正在學英語。我說小孩英語學得快。他說,快一年沒見到他們了,自從他母親去世以後,來往就越來越少了。
他低頭幹活,不經意間,輕輕說了一句:“Mothers are like glue holding the family together”—— “母親就像膠水一樣,把家粘在一起。”
那句話聽到一次,就不會再忘記。等到有一天,你發現親情像舊傢俱一樣開始鬆動,縫隙越來越大,你可能會猛然意識到:原來是因為母親不在了。
–  The End  –
推薦閱讀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