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427期
11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巴黎聖母院祭》
一場見證重生的五年書寫
文 | 崔麗軍 法國
這篇文章的初稿誕生於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大火的那個夜晚。
那一天,我親眼目睹了火焰吞噬這座偉大的建築,親耳聽到了人群中壓抑的嗚咽與驚呼。痛心之下,我寫下了這篇文字,紀念這場災難,也訴說對聖母院未來的祈願。


從那以後,每年的4月15日,我都會回到聖母院前,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那場大火留下的傷痕。
2021年,我將聖母院修復工程的第一批成果記錄進文章。
2023年,我再次更新,寫下當時工人們在高空修復尖塔的情景。
如今,2024年,隨著聖母院迎來重啟的時刻,我終於將這篇寫了五年的文章完成。

這不僅是我對一場浩劫的回憶,更是對希望與重生的見證。從廢墟到新生,巴黎聖母院一步一步重建的過程,見證了無數人的努力,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建築的靈魂不僅在它的磚石,更在那些守護它、賦予它意義的人們。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在大火後承諾:“五年之內,我們一定會讓聖母院重生。”這句話成了我心底的寄託,每一次來到聖母院前,我都默默地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如今,諾言兌現,我的心中充滿感慨與敬意。
這篇《巴黎聖母院祭》,不只是大火的記錄,更是我親眼見證聖母院重生的五年書寫。
這座古老的建築不僅承載了法國的文化與歷史,也傳遞出一種信念:無論經歷怎樣的毀滅,人類依然能夠在廢墟中找到希望,讓偉大的精神重燃光輝。



今天2024年12月7日晚上18點半,巴黎聖母院舉辦隆重的開放的典禮。
巴黎風雨交集,聖母院的燈火通明,近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受邀參加,紀念這個難忘的時刻。
今天的巴黎,又一次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巴黎聖母院大火整整5年之後,如眾願所盼,巴黎聖母院煥然一新,開門迎客。
新的尖塔浴火重生,那隻金色的大公雞,如同涅槃的鳳凰,重新高高聳立在尖塔頂端,守護著巴黎。
興高采烈的今天,我們沒有忘記5年前所發生的一切:


2019年4月15日,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全世界的電視直播裡,那座世界著名的,人人以為萬古不變的巴黎聖母院,在烈火中燃燒,指向蒼天的最高尖塔轟然倒塌!
轉眼5年過去了,哪怕世界遭遇了三年的新冠疫情,人們也一直沒有忘記大火中的巴黎聖母院。
這一切發生的那麼突然,那麼意外,以至在她燃燒成一個巨大的火炬的時候,我們才突然發現,她像是我們的一個年邁的母親,馬上要永遠地離開我們了,而我們卻還來不及對她說:我愛你!
來不及向她告別…!”。
從第一次見到巴黎聖母院,就驚歎她的美麗。
年輕時,讀維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文字故事,電影中的美麗的艾絲美拉達,鐘樓怪人,巴黎下層的乞丐群…虛偽的神父,貴族…

我畫的《巴黎聖母院》

所有一切,在那宏偉的教堂的石牆中,在精美的雕刻中,在塔上怪獸的沉默中,在陽光透過玻璃玫瑰花窗照到教堂內的絢麗多彩的光影中,都活了起來…。

於我,她不僅是宗教場所,不僅屬於法蘭西,更是人類文明的聖殿。
是維克多.雨果為許許多多貧窮的小人物們,立起的紀念碑!


是他用文學的巨筆,首先發出的“人權宣言”!

他所表達的“愛”,是對全人類的!
2003年,完全是偶然的機會,我沒有畫往常人們喜歡的正面,而選擇了聖母院的背面。

當時只是覺得秋葉與古老滄桑的教堂和尖塔很有意境,像是遠古的祖先,溫柔而慈悲地俯視著時代的變遷…
而那個醜陋微不足道的“鐘樓怪人”,便是在這慈悲中擁有了純潔的心靈,將世人對他的冷嘲熱諷轉化成愛的勇氣。
真正的聖母院,本身就是有850多年故事的地方。早在10世紀,這裡已經是巴黎的宗教中心;從1163年奠基以來,她幾經磨難,也幾經輝煌。見證了拿破崙的加冕,也被法國大革命差點毀掉!

是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使人們重新看到了她的偉大和價值!
“它像巨人時代的遺蹟,像埃及金字塔和印度高大的佛塔那樣,標明建築藝術最偉大的作品,主要不是個人的創造,而是社會的創造,主要不是天才人物的靈感,而是民眾勞動的成果。

最偉大的建築,是民族留下的財富,是世世代代的積澱,是人類社會不斷昇華的結晶,總而言之,這是相疊的生成層。
時間的每一浪潮都覆上一片衝擊,每一種族都為大廈增添自己的一層,每個人都奉獻一磚一石。這是海狸所為,蜜蜂所為,也是人類所為。”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敬仰她,探訪她,並不都是基督教信徒,而是人類文明的信徒。人們驚歎她的美!更是感受到她傳遞給人們的,穿越時空的愛!

怎麼也沒有想到,2019年4月15日,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全世界的電視直播裡,在所有人都驚呼和震驚中,那座美麗的,人人以為萬古不變的巴黎聖母院,在烈火中燃燒,指向蒼天的最高尖塔轟然倒塌!


正像有個法國人說:巴黎聖母院的每一塊的石頭,都是有生命的,是像我們的血和肉,和我們的心臟一樣在跳動…。
她像我們的老母親,我們享受著她的關愛,她的慈悲,她的奉獻,但常常忘了她的存在…,就在她燃燒成一個火炬的時候,我們才突然發現,她馬上要永遠地離開我們了,而我們卻來不及對她說:我愛你!
來不及向她告別…!”


是法國人的懶散大意,
還是施工的事故,
有人故意縱火…?
眾說紛紜。
在事故現場還處於危險狀態下,警方調查人員,損失檢查技術人員都還不能進入到情況下,我們還不得而知。

但那一夜,我們記得,聖母院繼續燃燒,巴黎一夜無眠…

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看電視報道。
當看到那熟悉的雙塔還巍然屹立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她還在!她還在!

謝謝法國救火隊員的專業,並不只求一時痛快,用飛機降水粗暴滅火~(如川普和不少“自以為是”者所言)。
使聖母院古老的整體建築石結構得以儲存,教堂內珍貴的文物得以搶救,不幸中之大幸!

最近,法國拍攝了一部關於巴黎聖母院大火的電影,首次揭開了那場災難背後令人動容的故事。影片透露,在2019年4月15日的那場劫難中,一支由法國消防隊員自發組成的30人“敢死隊”挺身而出。面對熊熊烈焰與危機四伏的廢墟,他們義無反顧地衝上了聖母院的兩座石塔樓,展開了一場與時間和火魔的生死較量。據影片披露,當時的局勢異常危急,石塔樓面臨被大火吞噬的危險,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整座建築的坍塌。然而,如何滅火卻成為一場艱難的抉擇。使用飛機降水雖然可以迅速撲滅火焰,但高溫狀態下的石牆在突然降溫的衝擊下極易碎裂,後果不堪設想。在這關鍵時刻,法國總統馬克龍果斷拍板,決定冒險採取人工滅火措施,並承諾親自承擔一切後果。消防員們頂著灼熱和隨時可能崩塌的危險,在烈焰中手持裝置,用人力潑灑水澆牆體,以人為方式為建築降溫隔絕火勢。他們的行動最終成功保住了兩座石塔樓的主體結構,避免了災難進一步升級。正是這場壯舉,讓聖母院的石牆得以儲存,為後來的修復工作打下了基礎。這部電影不僅是對那場劫難的再現,更是對那些無畏的消防員們的致敬。他們的勇氣和智慧,不僅拯救了一座建築,也挽救了全世界對於巴黎聖母院的共同記憶。
巴黎聖母院的火災,像是一個“地震”中心,在全世界引起的震波大不一樣:
有為心疼世界文化遺產的消失,和巴黎市民一樣揪心的;

網上馬上發起的捐款,其中有億萬富翁慷慨解囊的一擲千金,也有孩子們的一元硬幣。
法國的文華旅行社,發起“巴黎聖母院公益丈量”,受益全部捐獻聖母院重修。
法國總理電視宣佈,所有捐款,全部透明使用於巴黎聖母院重建。

記得汶川地震時,我們第一時間跑到中國大使館去捐款的情景。
現在,我認為同樣義不容辭。

更聽到中國圓明園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立即表示願意提供幫助,打心眼兒裡為中國的大國風範而自豪!
聽到一位90歲的法籍華人老者,事後感慨地說:“在大火燃起的那一刻,每個人都感到驚恐,無奈,悲傷…,但同時,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一個人的情感,突然傳到另一個人,傳到全法國,傳到全世界,跨越了種族,跨越了國家,人們突然發現,在悲劇面前,整個人類的感情,融成了一體!

…當然,也有例外的“幸災樂禍”者。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水平,…“子非魚”,我無意替“魚”做評判。
但人類,說到底,屬大自然的同一類,人類的文明,最終是屬於全人類的!
維克多.雨果並沒有因為自己是法國人,對中國圓明園的燒燬“幸災樂禍”,為什麼“大國自信”的我們,不能學習他,擁有對全人類的胸懷和愛呢?!

2019年4月18日,巴黎聖母院大火後第三天,我終於趕到塞納河邊。
聖母院所在的西岱島道路都封閉了,只有旁邊的聖路易島可以隔河看到聖母院的背面,正好可以看到被燒沒了的主殿屋頂和尖塔,只剩下的石牆立面,也是我曾經畫過的一面。
來往的人很多,有法國人,也有外國人,人們用複雜的靜默,拍照,悼念那火後殘留的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旁邊的櫻花是有名的,高大,豐滿,每年此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最美時光。

面對曾經畫過的,現已不在的聖母院高塔,我用我的畫筆,留下她最後的模樣…,有意用那櫻花的一末妍紅,祭獻給春天的“她”。

常說,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先來?巴黎聖母院的大火,讓我們突然驚醒: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來日並不方長,天天看到的美景,可能說沒就沒了。天天相處的親人,可能說走就走了。……珍惜當下!珍惜親人!珍惜先人的遺留!珍惜大自然的美麗!珍惜我們的地球!不要等到沒了再後悔哭泣…!~無論你是哪國人!
我畫巴黎聖母院櫻花

來往看我畫的人挺多,一個法國老太太特樂觀,勸導說:沒關係,5年後就又能見到“她”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宣佈,5年重建聖母院。)
…我真的很感動!
我不信上帝,但我信人心!
人心在,聖母院就不倒!
正如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所寫:
“Ceci tuera cela.~毀了,再建!”
文明和美是不會被毀滅的!
2019年4月19日 於巴黎



2021年

今天,是巴黎聖母院大火二週年,聖母院的重建工程正在進行中,

關於新建尖塔曾經有過許多方案,法國政府的最後決定是:完全按照原來的復原。
希望三年後,我們可以見到巴黎聖母院的浴火重生!
2021年4月15日,於巴黎


2023年
後記


4年過去了,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2023年4月14日,總統又視察了工程進度。
聖母院大火中搶救出來的珍貴文物:
包括據說是基督就難時戴的棘冠:
聖荊棘冠是基督教聖物中重要的一件,“基督教聖物包括金約櫃、都靈裹屍布、聖盃、聖包皮、真十字架、朗基奴斯槍、聖釘、聖荊棘冠、聖帕、聖袍、聖骨、基督聖像、基督聖甲蟲。~維基百科”
《新約.馬太福音》上說,耶穌受難時頭上被人戴上用長滿尖刺的荊棘編成的圈狀冠,遭到無情的折磨,痛苦不堪。由此,人們用“荊棘冠”比喻難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折磨。
荊棘冠在公元400年左右現世,十字軍東征時由鮑德溫二世贈(賣?)給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曾在巴黎特建聖教堂儲存,後存於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5日大火中聖荊棘冠得以倖免,轉藏盧浮宮。

尖塔頂上的聖青銅公雞
青銅公雞是1859年6月22日被安放在塔頂十字架上的。“銅公雞”裡面藏有三件聖物:一段聖木~據說是耶穌受難十字架上一小塊;聖德尼(Saint Denis)的聖遺骨;聖熱娜維耶芙(sainte-Geneviève)的聖遺骨(二位都是巴黎的主保聖人)。


2019年4月15日大火中,聖青銅公雞從96米高處的塔頂跌落。雖然被摔變形,但畢竟沒有燒燬,被找了回來。現放在巴黎國家建築博物館內。

聖母院維修之前拆卸下來的頂部雕像

如今都正在修復,並部分在巴黎的國家建築遺產博物館中展出,

博物館內儲存的聖母院高塔內部的木結構模型,將以此重建新的高塔。

相信明年~2024年,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許諾的五年之後,我們又能重見鳳凰涅槃般美麗的巴黎聖母院!
願以此文送上我再次的祭奠和祝願!
2023年4月14日 於巴黎


2024年
再記


今天,2024年4月16日,在巴黎聖母院大火整整5年之後,如願所至,巴黎聖母院的新的尖塔浴火重生,那隻金色的大公雞,如同涅槃的鳳凰,重新高高聳立在尖塔頂端,守護著巴黎。

這個工程相當不易,因為最後決定完全按照原來圖紙和建材建造尖塔,光在法國本土尋找和砍伐的高大橡木就達2000多根,而且尖塔完成後,還需按照古法外面全部用鉛板依型包裹,簡直就是重新再造一個鉛金屬塔,這種傳統活計現在技術人員都難找。電視中介紹,工程集中了許多法國傳統工藝技術人員,最後完全是用手工把鉛板敲擊覆蓋在尖塔的木樑上。

我2024年初曾親自趕到巴黎聖母院工地現場一看究竟。
正門處已經可以在二個石鐘樓間看見尖塔,廣場對面甚至搭起了觀看臺,讓遊客們可以坐在那裡看施工。

為了看到整個工程,我一直繞到聖母院側面和後面,整個聖母院被圍牆保護,裡面是密密麻麻的腳手架,圍牆上有全部工程的介紹。
工程的難度不光是建造尖塔,整個在大火中被煙熏火燎的牆面,花窗,在救火中被水灌澆過的石材,都需重新清理,更換…。
這是一份極其巨大而精緻的技術+藝術活兒,不但集中了全法國的專業技術人員。也集中了全世界達8億多歐元(約合60億人民幣)的個人和私人企業投資,因為這也是全世界的人心所向。

轉一圈,回頭再看聖母院尖塔,已經露出半個身影包了鉛皮的塔身巍然高聳,金光燦燦的高盧公雞清晰可見。
想當年馬克龍許諾5年後重建聖母院時,許多人將信將疑,看來這次法國人終於找回了自信和自豪,準備在巴黎奧運會期間,敞開了讓全世界來觀看浴火重生的聖母院!
我們期待著那一天!
2024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5週年紀念日

終記 (2024)
巴黎聖母院開幕盛典
等了整整五年多,2024年12月7日晚,法蘭西共和國和馬克龍總統信守諾言,煥然一新的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開門迎客。

因巴黎大雨,馬克龍與夫人在聖母院前面的新搭建的大棚中,接待來訪的賓客。後面金碧輝煌的聖母院大門成了背景。
與前任的二屆總統薩科齊與奧朗德(包括二位的明星女友轉夫人)合影。
英國的威廉王子代表老爸國王出席。
教宗沒有親自來,只派了代表。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到了。

美國待總統~川普也到了,二個保鏢開門,派頭十足。

好在典禮在聖母院內部舉行,各國貴賓不用經受風雨考驗。

開幕盛典花絮:
聖母院大門被大主教按傳統三次敲擊後,才被開啟。

燈火輝煌的聖母院大門上方,閃爍著大大的“MERCI~感謝”

這是對當年為搶救大教堂拼死滅火的消防隊員和修復大教堂的所有工作人員的感謝,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宗教儀式結束後

鐘聲敲響,音樂會開始。

許多世界知名的藝術家趕來參加今晚的盛典,音樂會群星璀璨,雲集了世界各國的古典音樂、歌劇和流行藝術家。

歌劇<巴黎聖母院>中扮演“鐘樓怪人加西莫多”的加拿大歌唱演員GAROU,一曲高歌,把人們帶入了維克多雨果的<大教堂時代>。
中國的鋼琴家朗朗來了。

郎朗與世界級指揮大師古斯塔夫·杜達梅爾配合,在巴黎聖母院開幕音樂會演奏《聖桑》,酣暢淋漓。
大提琴演奏家美籍華人馬友友也來了。

除了獨奏的嫻熟自如,還為法國女演員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朗頌雨果的詩《橋》配樂,溫情深沉。
瑞典小提琴家丹尼爾·洛扎科維奇演奏的<巴赫-詠歎調>,蕩氣迴腸。

馬賽曲被再次唱響,慷慨激昂。

煥然一新的巴黎聖母院內部大廳,潔白莊嚴。

原來的玫瑰花窗被清理後重新安裝,更加晶瑩瑰麗。

用古法新繪製的花窗,清新秀雅。

大教堂內美麗的彩繪。

大火中倖存的管風琴,1402年建造,其8000個管子上被大火蒙上的鉛塵被人工一一清理,重新調音組裝。

修復一新的管風琴,用現代裝置被重新“喚醒”,音色更加渾厚清亮。
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在大火中奇蹟般的完好無損,如今更顯浴火重生,潔白神聖。

大教堂被燈光秀映照得五彩繽紛。

這是法國電聲光大師Michael Canitrot的精彩的燈光秀

色彩與幻影交相輝映,把音樂會推向高潮。
感謝所有為巴黎聖母院重建付出努力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感謝法蘭西共和國終於兌現了承諾。感謝全世界的人民的共同努力,再一次證明了維克多.雨果的預言:

“最偉大的建築,是民族留下的財富,是世世代代的積澱,是人類社會不斷昇華的結晶,總而言之,這是相疊的生成層。

“時間的每一浪潮都覆上一片衝擊,每一種族都為大廈增添自己的一層,每個人都奉獻一磚一石。這如同海狸所為,蜜蜂所為,也是人類所為。”

不厭其細的記錄下這個難忘的時刻,是因為真心為能夠見證歷史而高興。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聖母院從此將屹立在那裡,而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過客”。
於我,心願已了,終於能為五年前的“巴黎聖母院祭”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此文也可改為“巴黎聖母院頌”啦!
今夜巴黎再次無眠!
寫於2024年12月8日凌晨 於巴黎

12月8號到12月15號,巴黎聖母院每天下午:3:30到10點對外開放。
12月15號之後,巴黎聖母院將恢復火災之前的時間,每天早07:45~晚07:00開放。

順便說一句:法國所有的大教堂級宗教場所,自1802年(拿破崙時代)起,立法屬於國家公共財產,必須對公民免費。

期待2025年4月15日,再次見到聖母院周圍盛開的櫻花!
結語巴黎聖母院的燒燬與重生象徵著人類歷史與精神的不屈延續。這座建築歷經800多年風雨,是法國文化、宗教與藝術的象徵,也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與記憶。2019年的大火摧毀了它的屋頂與尖塔,卻點燃了全球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關注和行動。聖母院的重生不僅是一項建築修復的技術壯舉,更是人類團結與希望的體現。修復過程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與力量,體現了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它向世人傳遞了一個深刻的理念:即使面對毀滅性的災難,只要有信念與努力,文化與歷史的精神可以得以延續和傳承。聖母院的重生,既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希冀。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名校之路】過來人的教訓與秘籍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