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Mr.刀,一個喜歡探索AI新知的媒體人。
隨著人工智慧的突飛猛進,網上早已經選出了第一個被AI淘汰的的專業——語言類專業,如英文中文法語等。
比如AI軟體HeyGen,只要幾次點選,就可以生成和你聲音一樣,口型同步卻可以40多種語言、多種口音的數字人。
■前段時間很火的黴黴說中文和郭德綱用英文說相聲,就是用了這個軟體,但也已經有人用這項天衣無縫的換臉技術實施詐騙
Facebook母公司Meta構建了一個名為NLLB-200的人工智慧模型,它可以翻譯200種不同的語言。
如下面的影片,無需文字,閩南語就可以被直接翻譯成英語語音。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幾大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和《大西洋月刊》等都開始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用大量篇幅來討論:
我們的孩子,還有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如此辛苦地學好一門語言嗎?


在一艘泰坦尼克號上
其實,「有了AI不用再學外語」的論調,從去年ChatGPT橫空出世的那時候就已經風靡全球。很多主流美國媒體,都開始不約而同地開始預言「英語學習即將終結」。
紐約客在2023年寫了一篇文章《英語專業的終結》(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引用了更多資料來佐證這個現象。
早在疫情之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園內英語專業的人數就已經從 953 人減少到 578 人。
要知道,這所大學的師生比優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擁有 71 名終身教授英語教師,其中包括 11 名莎士比亞學者,對於喜愛英語文學的學生來說,它被認為是一處福地。
而且2021 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英語教授獲得兩項普利策獎,比美國任何其他英語系都多。
然而就是這樣一所大學,也無法阻擋那些離開語言專業的學生。這不是個例,已經蔓延到美國全國甚至全球。

目前一個非常確定的事實是:如果你只是把「學外語」作為一種溝通工具,那麼有了功能越來越豐富的AI應用,你的確可以不用再苦哈哈地去學了。
如今有一萬種強大的AI工具,能讓你在10分鐘以內弄懂一種陌生語言。
它可以替代你完成外語的聽說。
比如知名音源串流平臺 Spotify 正在嘗試利用OpenAI的語音生成工具,以主持人自己的聲音即時翻譯播客的內容。
還有硬體廠商三星,最近宣稱其新款Galaxy S24手機具備在通話過程中即時翻譯的功能。

近日《大西洋月刊》上刊出了一篇《外語教育的終結》(The End of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的評論文章,就大力誇讚了文章開頭提到的AI深度偽造軟體HeyGen。
作者路易斯自己最近在學習中文,但現實中的她學的是磕磕碰碰,甚至很多發音和語氣都不標準,但透過HeyGen,影片裡的她突然能流暢的使用中文說話,交流,各種語法錯誤和尷尬的停頓都消失了。
作者表示,雖然影片是偽造的,但這樣的普通話流暢程度或許是她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

AI還可以訓練你像母語人士一樣寫作。
一款寫作助手APP TextCortex AI。它有一個名為 ZenoChat 的對話式 AI,可以生成超過 25 種語言,加上一個名為Zeno Assistant 的寫作助手,雙管齊下糾正你的語法學習和寫作小錯誤。
更好用的部分在於,你甚至可以個性化自己的語言學習體驗,建立一個符合自己進度的語言AI助手,相當於一名寫作私教。

還有市面上的主流英語學習APP,也開始嫁接AI功能,主打能夠使用機器學習的演算法來分析使用者的進度,並給於個性化的反饋。
比如多鄰國(Duolingo),由GPT4提供技術支援,學習語言的經歷更像是在玩手遊:有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有玩家的排名榜單,有各種挑戰和測試,以提高你的詞彙量、語法和記憶力。
國內的訊飛星火也是如此,讓學習語言變得極為簡單。
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大學學習語言已經被預言會被淘汰了,而更慘烈的狀況還在疫情後不斷發生。「我感覺自己像身處在泰坦尼克號上」,這是哈佛的一位資深教授發出的感慨。

■我們整理了一份實用的AI語言學習工具,獲取方式放在文末了

AI對留學生的傷害
然而,一個斯坦福最新研究的結論卻顯示:人類在語言方面過度依賴AI,其實最先傷害的就是非英語母語者,對我們來說,就是中文母語的留學生。
這個研究的主導者是生物醫學資料科學助理教授 James Zou,他與團隊用七種流行的GPT檢測程式修改了91篇非母語者的英文論文。
然而結果是,有的號稱準確率99%的AI程式,卻會將98%非母語者的自己寫的論文標記為「由人工智慧撰寫」。
而當學者將美國八年級學生的作文餵給同一個AI,它就正常地將90%作為判定為「由人類撰寫」。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來自AI的歧視。

學者認為,這樣的偏見形成的最大原因是,非母語者寫論文更傾向於用簡單的詞彙,而AI判定的標準正是「文字複雜性(
text perplexity)」,如果AI可以輕鬆預判下一個單詞,那麼複雜性就低,就越容易被判定為是AI撰寫的論文。
有意思的是,瞭解了隱藏的邏輯以後,學者讓ChatGPT自己用更復雜的語言重寫了一篇託福論文,然後再讓AI去測試,結果就被標記為「來自人類撰寫」了。
學者非常審慎地提醒:「AI檢測器對非母語人士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無論是升學考試的學生,提交論文的學者,還是求職的年輕人,都會因此被錯誤地判定為用AI作弊,並將非母語者邊緣化,因為Google等搜尋引擎,會將它認為是AI生成的內容的降低權重」。

美國名校範德堡大學去年釋出了一項宣告,表示停用AI論文檢測軟體Turnitin。因為發現提交了7.5萬篇學生論文後,大約750篇被錯誤地標記為其中一些是由人工智慧撰寫的。
不難猜測,裡面諸多是留學生。
從非英語母語者的角度來說,在人工智慧成為了必備工具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深度學好一門語言,而是過度依賴AI,則很可能更早遇到危機。
然而,事實卻是人工智慧已經帶來全球年輕人英語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資料顯示,自 2020 年以來,美國 13 歲學生的閱讀平均成績有所下降。
英孚教育的《2023年英語水平指數》報告也顯示,東亞年輕人整體英語水平已經回落至2017年的水平,而且自2020年以來,中國各年齡段的英語水平均顯著下降,且沒有放緩的跡象。
甚至被認為語言學習方面的「卷王」中國香港,18-22歲年輕人的英語水平也出現了急劇下降。
所以,AI還沒淘汰我們,我們自己先棄權了。

■中國香港得分為558,在全球排名第29位,在亞洲排名第四,北京514分,上海512分

AI危機的另一面
回到文初的問題: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還要繼續學語言嗎?
去年在奇幻界掀起一股熱潮,並斬獲重量級大獎的耶魯畢業生華裔作家匡靈秀的《巴別塔》(Babel: An Arcane History),講述了一個和翻譯有關的故事。
故事中虛構了一個十九世紀末期的大英帝國,擁有一個被稱為巴別塔的世界翻譯中心,這裡同時也是帝國不斷征服世界的引擎。
翻譯外語註定不可能是完美的,巴別塔的學者們藉由將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利用白銀條捕捉翻譯中丟失或扭曲的含義,進而施展魔法。
白銀成了帝國的力量源泉,在小說中甚至促使了英國的艦隊所向披靡,控制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甚至開啟工業革命,幫助英國把全世界的白銀收入囊中。

巴別塔的故事主軸就是,語言以及翻譯,任何語言的意思都無法百分百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或許回到如今的 AI 加速語言學習,讓眾人驚呼「外語學習已死」的情況下,還有更有趣的一層含義。
在《外語教育的終結》一文中,現代語言協會(MLA)的執行董事保拉·克雷布斯 (Paula Krebs) 引用了 1991 年深受喜愛的《星際迷航:下一代》中的一集《達莫克》來表達類似的觀點。
企業號星艦上的船員們努力與居住在El-Adrel IV星球上的外星人塔瑪利亞人進行溝通。
他們可以使用「通用翻譯器」,使他們能夠理解塔瑪利亞人的基本語法和語義,但依然「無法理解他們文化的隱喻」。
一如我們確實擁有了更強大的翻譯工具,但翻譯並不是外語學習的全部,與其說外語的學習是從一門語言轉譯到另一門語言,我們更像是在重新接觸一個全新的文化,以及分歧。

硬幣的另一面是,AI 或許正在加速語言和思維方式走向某種滅絕。
華盛頓郵報於去年刊載了一篇《人工智慧可能導致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大規模滅絕》的評論文章,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裡面的觀點是,目前所有的AI,都是經過一定文字的訓練而形成的結果。當你向AI詢問一個問題,與其說它們是自己「想出」答案,不如說這是經過海量的文字進行機械學習之後,獲得的「預測」後「拼湊」的內容。
比如一段關於早餐的文字中,如果這個模型是運用西方的文字進行訓練,那麼早餐就更可能是培根、雞蛋和咖啡,而不見得是粥粉面飯這種更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早餐方式。
語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目前最強大的語言模型是接受過約20種「高資源語言」,例如英語、中文、德語、法語等大眾訓練出來的模型,這些語言能供給大模型進行機械學習的材料足夠多。
但那些小眾的、資源較少的語言呢?是否會因為訓練越來越少,而在不久的將來,連同它背後的文化都銷聲匿跡。
而在遙遠的未來還持續傳承屬於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放棄語言就意味著放棄生存權。

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外語教育的新切入點——
外語教育未來應該更多的和這種語言所關聯的文化相關,瞭解不同的文化可以極大的擴充套件一個人的認知和心理能力。
同時,外語教育應該調整過去只集中關注在詞彙、語法的掌握,聚焦在聽說讀寫能力,而掌握一門外語更多的是需要你熟悉一種文化,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
聯合國資料表明,每兩週就有一種土著語言消亡。還有一項研究發現:
「只有不到 5% 的語言仍能進入數字領域,有證據表明數字鴻溝導致了大規模的消亡」。
在人工智慧時代,工具會越來越多,外語也是一樣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是去追風口,我們永遠趕不上AI迭代的速度。
但像《巴別塔》的作品,我們永遠都缺。這或許在AI不斷躍進的當下,正是我們發力的方向。

■普林斯頓學姐Cindy,自己學習了全世界最珍稀的小語種北拉科塔語,並將一本著作翻譯為中文,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這個瀕臨滅絕的語言。
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