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非英語母語背景家庭的學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同時學習英語和完成其他學科內容的學習。這類學生通常被稱為英語學習者(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簡稱ELL)。
ELL教育是美國基礎教育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且發展迅速的領域。
ELL學生是指那些母語不是英語、尚未能夠流利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或學術學習的兒童。他們可能是:
-
出生在美國、但在家使用其他語言的學生;
-
最近隨家庭移民到美國、初次接觸英語的學生。
這些學生在語言表達、聽力理解、閱讀能力以及學術詞彙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需要額外的語言支援和學業輔導。
為什麼ELL教育如此重要?
根據美國國家英語語言習得資訊中心(NCELA)的資料,到2025年,美國每四名公立學校學生中就可能有一名是ELL。這一趨勢不僅改變了美國的教育格局,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學校的資源配置和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ELL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確保他們能夠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同齡人一樣,在學術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功。

小學階段ELL教學的常見模式
針對ELL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美國小學通常會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 ESL抽離式教學(Pull-Out ESL)
學生在普通課堂學習大部分時間,在某些時間段被“抽離”出來接受專門的英語語言課程。這種模式靈活、操作性強,是小學最常見的做法之一。
2. 內容融合式ESL教學(Content-Based ESL)
英語教學與學科教學同步進行,如在教授科學、數學等課程時,兼顧語言學習,幫助學生在學科內容學習中自然提升語言能力。
3. 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
部分課程使用學生的母語授課,同時教授英語。雙語教學能在過渡期內保護學生的學業連續性,但實施成本較高,通常在特定語言族群較集中的地區開展。
4. 過渡型或維持型專案(Transitional / Late-Exit Programs)
這些專案在早期使用母語教學,等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後逐步轉為全英語授課。維持型專案則強調保留雙語能力。
5. 雙向沉浸式專案(Two-Way Immersion)
ELL學生與英語母語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中接受雙語教學,目標是讓所有學生掌握兩種語言。這種模式促進文化融合,越來越受到歡迎。
課堂中支援ELL學生的策略
除了教學模式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會運用一系列支援策略,幫助ELL學生逐步適應英語教學環境:
-
使用影像、實物、影片等多感官教學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
-
提供延遲迴應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組織語言表達;
-
鼓勵學生以非語言方式展示理解,例如透過繪畫、表演、配圖寫作等;
-
安排“學習夥伴”或小組活動,促進語言輸入與輸出;
-
尊重和融合學生的文化背景,提升他們的自尊與參與感;
-
使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語言和知識;
-
定期評估語言進展,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

ELL教育的最終目標
ELL專案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更是為了幫助他們全面融入美國的教育體系與社會環境。
目標包括:
-
學術能力達標:使ELL學生能夠與英語母語學生在學習成績上持平;
-
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增強他們在校園中的溝通能力、自信心和歸屬感;
-
未來發展支援:為其大學學習和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
跨文化素養培養:鼓勵雙語能力,提升跨文化溝通與理解力。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