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決定離婚後,一個女兒能做點什麼?

今天的話題,來源於一封我心裡一直放不下的「世相來信」。
信來自讀者@DZ。大約兩年前,她心緒複雜地寫來一封信:
“我媽媽決心要跟我爸離婚了,我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慶幸媽媽可以做自己了,另一方面又覺得婚姻制度給她設定了很多離婚的門檻,讓她卻步了。”
她想為媽媽做點什麼。就像很多在 20 多歲的年紀,想要幫助年老的媽媽走出不幸婚姻的女兒一樣,她迫切地想用自己的努力,幫媽媽促成這件事。
“我想要成為媽媽的依靠,不,我是一定要成為媽媽的依靠。”
她打去民政局問需要什麼材料、走哪些程式,在網上諮詢律師,還去了婚姻登記處,想看看能不能幫媽媽領到一份離婚協議書的模板。
但媽媽猶豫了,“再看看吧,到了迫不得已再說。”
我後來和@DZ 之間有過幾次信件往復。在最後一次回信中,她的媽媽依然沒有下定決心。
我時常想起這封信。不只是期盼一個光明的結局,而是因為它讓我意識到:
對於邁入中老年的女性來說,離婚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此,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帶著和 @DZ 母女同樣的糾結與困惑,想要弄清楚一個問題:
在子女成人後,即將步入老年的媽媽如果想要離婚,她會遇到什麼問題?她要考量哪些問題?
韓劇《瞭解得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
從數十年的婚姻慣性裡萌生出“出走的決心”,是很珍貴的,但讓這份珍貴再往前一步,卻很難。
所以我們需要更明確客觀地知曉,一個接近老年的女性,要從一段破敗的婚姻裡解開繩索,她要面對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不期待會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或許,當有更多的樣本出現時,會驅散一些糾結和恐懼。
父母在邁入老年後開始離婚,並不少見。
北京西城區法院曾公佈一組資料:2016-2021的五年裡,受理的離婚訴訟案件中將近一半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不只在國內,國外的老年離婚潮也在持續發生。
早在 2013 年前後,韓國老人的離婚率已經超過了年輕人。
日本也早有了“熟年離婚”的說法,甚至出現了“卒婚”的新流行——父母在子女長大後選擇分居,“從婚姻中畢業”,各自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日劇《熟年離婚》
美國戴爾德·貝爾曾經採訪了 400 名中老年離婚者,寫了一本《晚年離婚,從頭再來》。
在書中他感受到了大家的迫切: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並從家中搬出,這些夫妻經常會互相看著對方想,「我有可能還會再活30年,我還想和這個人在一起度過餘生嗎?」”
還有一個很細微的發現是:
在大部分的離婚案件裡,女性都是首先提出來的那個人,無論是在中年還是老年。
就像 @DZ 所說,在父親還在維繫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家庭的時候,媽媽反而是最先提出中斷婚姻的人。
“我想離婚了。”
“不想過下去了。”
“我要過我自己的生活。”
電視劇《我的助理不簡單》
與此同時,長大的女兒在獲知母親的念頭後,往往會成為這個家庭裡最積極想要推動程序的人。
——我們長大了,我們有了經濟能力、法律常識、心理學知識和檢索資訊的能力,我們的通訊錄裡有讀法律系的老同學,我們的書架上擺了《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我們能幫助媽媽,我們要幫助媽媽。
這樣的念頭在不斷生長。
無數對母女萌發了出走的決心。
但這不夠。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不夠。
在網際網路上,能被大資料推到你眼前的故事,很多帶著完全光明的尾巴。
我們看到 50 歲的蘇敏離婚後,一個人自駕去追求詩和遠方。
我們看到熱搜上 “73 歲的姥姥離婚後”,高喊“我自由了”。
評論區也都是清一色的歡呼和祝福:
“媽媽該離婚!”
“慶祝媽媽自由!”
“祝福姥姥!”
電影《出走的決心》
鋪天蓋地的“離婚後媽媽終於過上了理想生活”的敘事捲到我面前的時候,我感受到了惶恐。
光明的尾巴是全貌嗎?肯定不是。
我依然瞥到一些真實的生活裡,一些真實的女性,離婚後未被暴露的部分。
是精神上的後遺症:
“她好像結束痛苦了,但還是不知道怎麼讓自己放鬆和開心起來。”@x
是面對的輿論壓力:
“媽媽離了婚算是外姓人,又是她鬧著離的,她在村子裡其實已經待不下去。”@網球選手
是另一場婚姻的圍剿:
“她從一個男人那裡解放出來,然後周圍的親戚開始催婚,想要把她介紹給另一個男人。”@穩穩
這些隱秘的角落都無從被看見,以至於當我們看到一個女性在婚姻中不幸的時候,會粗暴地問她:為什麼不離婚?
我們把離婚當作故事的大結局,後面的故事,要麼用美好帶過,要麼很少被展開。
是的,那個教科書裡古老的問題,“娜拉出走後該怎麼辦”,在老年女性的處境裡,其實從來沒有人給過答案。
離婚從來不是結局,離婚是故事的起點。
我們想要從真實的生活裡獲得答案。
比如,當一個年老的女性決定離婚,她會面對什麼?
離婚的手續複雜嗎?
她可以去哪裡找律師?
她要怎麼處理那些來自丈夫、子女、家人和社會“不同意”的聲音?
她要怎麼回應那些勸她忍忍的話:“幾十年都過來了,現在怎麼就過不下去了”?
她要怎麼在離婚中保有自己的財產?
她要怎麼面對自己在遇到上面這些問題時的猶豫?
我們也想知道,當一個年老的女性已經離婚,她會遇到什麼問題?
離婚了之後可以去哪兒?
怎麼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
要如何適應新的社會身份?
離婚後,痛苦會立馬停止嗎?
她會變得孤獨嗎?
她要怎麼給自己養老?
她會面臨新一輪的催婚嗎?
她要如何遮蔽那些“一把年紀還要鬧離婚”的聲音?
她的生活重心會去向哪裡,是從“丈夫”走向“孩子”嗎?
她要怎麼療愈在婚姻中產生的創傷?
要如何重新面對自己?
當然,擺出這麼多的問題,不是勸那些婚姻不幸的媽媽們不離婚了,而是我們都知道,理論和口號並不能給出答案,無論是婚姻還是人生。
我們需要一些實際的解決辦法,或者最起碼,我們需要看到一些從真實的生活裡,摸著石頭跨過河流後,萌發出的力量和信心。
離婚是第一步,但我們還得向前一步。
重要的從來不是離婚,而是,覺醒之後,我們必須重新面對自己和生活。
撰稿:陳醋
責編:梁珂

 晚禱時刻:
這條路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條路。
但是現在走起來,
雖然剛開始的時間也有點困難,
也有些沒有錢的苦惱啊什麼的
但是慢慢地都過來了。
——蘇敏
 不是沒有困難,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