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來了,“廠二代”們該如何接班

出海+AI,是廠二代普遍看好的路,但是落地沒那麼容易
文|《財經》記者 楊立贇
編輯|餘樂
在美國打響關稅戰半個月之後,4月下旬,200名“廠二代”在深圳聚會,舉辦了他們的社群“廠二代+”年會。這場年會在規劃時還未發生特朗普關稅風暴,但是在年會當天,八名登臺演講的廠二代,幾乎都談到了應對關稅的問題。
“美國的客戶先暫停訂單了。” 佛山中天廚具企業的二代範錦潤表示。美國市場在“中天谷皇”品牌的整體訂單量中佔10%,在其外貿訂單裡佔60%。“我們其實是不怕的,因為中美之間有十倍的差價,現在成本只是漲了一倍,還是會比國內市場好。不過大家主要還是再觀望一下政策的落地。”
不過,參會的廠二代們普遍認為,儘管國際局勢波詭雲譎,出海依然是中國製造業應堅定選擇的出路。相比父輩迷戀歐美市場,二代們對東南亞、大洋洲,以及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更感興趣。
同時,AI工具也被普遍提及,年輕的二代們誕生於網際網路時代,天然擁抱新技術。他們AI+出海,是這一代人要走的路。
中國民營企業基本誕生在改革開放之後,從年齡來看,即將面臨“創一代”集中退休的階段,二代陸續登臺。根據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平臺最新調研資料,該平臺的工廠中,90後和00後廠二代裡佔比近80%,其中95後成為中堅力量。代際傳承與產業轉型的交織,讓這個群體面臨著雙重挑戰。
廠二代的父輩多為草根出身,依賴經驗管理,而他們則普遍具有高學歷和國際視野,更注重現代化治理和新技術。在家族企業面臨數字化轉型、全球化競爭等挑戰時,這些廠二代嘗試用新思維重新定義傳統制造業的未來。
不過,諮詢公司和律所這類第三方機構的體感有所不同。在實際應對關稅戰這樣的重大事件時,廠二代實際接招的能力與一代仍有差距。一位不願具名的出海服務商對《財經》記者表示,在技術、理念方面,二代的理解能力更強,但是出海專案落地的能力上,在商務談判、產線選址、商業判斷等方面都還有待提高。“父輩覺得二代推得太慢了,也會親自下場。”他說。
出海,要調整方向
年輕的二代接班時普遍面臨企業管理、技術迭代、市場拓展等問題。他們的成長曲線非常“陡峭”,需要在短時間內長出三頭六臂。看似擁有資源,實際上往往需要爭奪資源;看似接班人,但有時來自父輩的並不是支援,而是壓力和苛責。
商學院已經有專門針對企業接班人的教學專案,可見市場需求。長江商學院自2014年起推出旨在提升接班人傳承和管理能力的“接力長江”專案,至今已經有近千名學員。這些學員的背景裡,製造業企業佔比最高。2023年至2024年,製造業企業二代,也就是俗稱的“廠二代”學員佔比達27.25%。
“廠二代+”這個社群一共有4700多名會員,平均年齡28歲,其中60%已經接班,接近80%的人有留學經歷。他們背後的工廠,集中在食品飲品製造加工、汽車摩托車及零附件製造、機械製造及加工等行業。
該社群創始人王意也是一名廠二代,她告訴《財經》記者,近年來製造業遭受了多重挑戰和危機,包括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增大、技術創新需求迫切、國際貿易環境的波動、供應鏈的不穩定性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為了緩解“廠二代”在接管家族企業和實現工廠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焦慮,這個社群應運而生,組織年輕的廠二代們交流合作,共同尋求應對之道。
董凡銘是這個社群中的明星人物。在回家接班之前,他從美國西北大學、斯坦福大學本碩畢業,曾在矽谷獨角獸公司擔任資深資料科學家。漂亮的履歷、優雅的談吐,以及他自身專業背景和家族食品工廠的反差,讓他在“廠二代”的相關場合中往往成為焦點。他已經“完全接班”,父輩徹底放手讓他自由發揮,也讓其他廠二代們羨慕不已。
他背後的食品工廠“上海新麥”成立於1997年,是上海地區烘焙代工商(OEM)中的頭部企業,客戶包括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古馳(GUCCI)、迪士尼等國際知名企業。上海新麥以內貿為主,2024年開始規模化向美國和加拿大做出口。據董凡銘稱,外貿的年收入大約為2000萬元。
“我本來看好出海的生意,之前和美國的大零售商已經談成了一些專案,但是現在一直在拖延,他們的採購也焦頭爛額,對中國商品存在很大疑慮。”董凡銘對《財經》記者說,太多不確定的資訊,雙方都只能觀望。“100%多的關稅,工廠很難做生意。如果關稅能降到3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他說。
他應對的方案是繼續出海,轉向東南亞和澳洲市場,因此在過去一個月接待了更多東南亞客戶。同時,他並沒有完全放棄美國市場的未來。直接做貿易風險太大,可以走的路是直接在美國建廠,把生產移過去。4月,董凡銘在美國出差時,還考察了幾個工廠的場地。
範錦潤接班之後,和其他廠二代一樣,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代和二代做事理念、風格、權力的衝突。2022年之後,他認為與其在父親的公司裡做什麼都會“動到別人的蛋糕”並且被反覆質疑和打擊,不如新造一條小船,把大船的經驗搬過來,按他自己的意願去航行。
於是他創立了“馬赫”這個品牌,在節能、環保方面進行技術突破。在環保意識極高的歐美國家,這樣的產品迎合了市場需求。
範錦潤表示,“馬赫”品牌的美國客戶還在繼續洽談,此外,範錦潤也在美國籌備新公司,以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
從美國轉向“一帶一路”國家,律所會向企業強調當地市場的法律與合規風險。在與廠二代們的接觸中,方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卜睿感受到,這一批受過良好教育、普遍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二代,本身也非常在意“合規”問題。
他舉例說,一家機電企業,來電探討去墨西哥、泰國、柬埔寨的可能性。“二代來對接,第一件事就是問合規的問題。過去廠一代出海都是一個帶一個,現在廠二代很有意識與專業人士合作,他們內心追求合規運營、可持續發展。”卜睿說。
關稅風暴至今,卜睿感受到市場逐步恢復冷靜。隨著政策的清晰度不斷增加、資訊差被抹平了,企業的焦慮降低了。“出海的困難程度等於重新創業。原來認真計劃出海的就繼續出,原本就在觀望的,受關稅影響,就沒動作了。能轉其他海外市場的企業,美國市場本來就不是他的重心。”
在4月的大量企業諮詢中,當下科技(亞洲)公司董事長莫栢倫同樣感受到,企業尋求“心理慰藉”遠大於尋求出海解決方案。當下科技是一家出海服務商,尤其專注於輕工業、製造業和新能源行業的出海專案。
不過,莫栢倫接觸的企業訴求有所不同。“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現在痛得很具象,但是他們關心的是有沒有渠道和關係能儘快消化掉尾貨。”他說。在這一點上,他所接觸的廠二代甚至比一代更急切尋求“止痛藥”——也許解決了燃眉之急,能快速向父輩證明自己。
擁抱AI工具
長江商學院的“接力長江”專案運營工作人員觀察到,海外業務、數字化部門往往是接班的第一站,較容易做出成績。
莫栢倫最近給到企業的解決方案是,不必留戀於歐美市場,投身非洲、拉美、中東、中亞這樣的藍海市場,用好AI工具,堅持品牌出海。
AI也是廠二代喜歡反覆提及的關鍵詞。長江商學院方面表示,針對二代們的課程設計中,數字化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模組,其中包括AI時代資料思維、數字經濟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等等,可以看出這個群體的普遍需求。
二代們對AI的使用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用AI改造工廠,有的教別人用AI改造工廠。
“矽基世界才是新世界。”廠二代葉陳寧對《財經》記者說。
“矽基”是相對於“碳基”而言的。“碳基生物”指的是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礎的生物,“矽基生物”則是以矽骨架的生物分子所構成的生命。簡單來說,這一代年輕人談論“矽基”與“碳基”時,指的是人工智慧與人類。
葉陳寧的父輩創立了廈門金樨和源進出口有限公司,主營箱包、注塑模具與3D列印這兩個業務。工廠逐漸從加工環節轉型到海外貿易環節,獲客方式也從傳統貿易渠道轉到網際網路內容獲客。
作為廠二代,葉陳寧沒有繼續糾結制造業還有多少錢前景這樣的問題,而是想立足於自家工廠,開闢自己的賽道,把生意搬到“矽基世界”,把自家工廠變成商業demo(樣本),做知識付費的生意。
葉陳寧成立了一家教育培訓平臺Starry Eyed Innovation,教廠二代怎麼用AI工具改造工廠。培訓專案裡有黑科技材料創新工作坊、語音互動工作坊、獨立站搭建運營工作坊。目前已經有157名廠二代學員。
她豐富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支撐著她的想法。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她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其後在阿里巴巴、螞蟻集團、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抖音等一線大廠與“矽基世界”打交道。
“我家工廠在1994年成立,那一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24.1%,達到90年代峰值‌。當時工廠是稀缺資源,我爸媽當時建工廠是對的。我們(二代)現在再做工廠沒意思,實體貨物領域沒什麼搞頭。”葉陳寧說:“現在CPI高的地方是矽基領域,以及海外市場。”
因此,她首先改造的是自己家的工廠,把工廠做成教學案例,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她站在自家工廠的肩膀上創業,透過區域性改造製造業的方式,在製造業進行自己的商業實踐。
二代陳啟熙創業時也沒有走製造業的路,而是成立了一家諮詢公司——廣州梭方智慧科技,透過AI獲客系統等產品為企業提供出海營銷解決方案。
他對《財經》表示,特朗普關稅使得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出海模式受到很大限制,大家在問怎麼辦的時候,對他而言是一個機會。“出海越難,技術門檻越高,客戶就越用得上我們。”他說。
責編 | 張雨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