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熱店,應該脫離大廠!

 先看影片 
“創意熱店應脫離大廠”,此言一齣,現況畢露。
縱觀近幾年各大熱店招牌的案例展示牆,“含廠量”蹭蹭上躥。沒幾個網際網路大廠案例,都不太好意思自詡為創意供應商了,更談不上HOT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創意熱店和網際網路大廠之間的愛恨糾葛。
*此處所論“網際網路大廠”,即網際網路業務起家的、規模較大且被大家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公司品牌,以PC網際網路時代為代表的BATJ(百度/阿里/淘寶/京東),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為代表TMDP(字節跳動、美團、滴滴、拼多多)等,從公司市值和收入來看,以下這些極具江湖地位的網際網路公司,當然也有未上榜的如網易、滴滴以及華為等,皆可視為本文所探討的廣告主物件。
*2023-2024年網際網路公司市值排行
*網傳網際網路大廠的新梯隊排序

01.

熱店與大廠:

生態圈地,難捨難分

開啟廣告狂人或者數英、廣告門等網站頁面,隨機點開一家創意熱店主頁,定能看到些這些大廠們的金字標籤。
以電商平臺為首的天淘系、京東系,可謂穩居甲方第一序列。
即時消費領域大佬,美團,以其相對瀟灑的營銷手筆,位居廠牌們的業務流水上位。
阿里系其他業務線(如支付寶、餓了麼、釘釘、鹹魚)、騰訊旗下諸多遊戲業務、微信團隊等、字節跳動(抖音、飛書、巨量)…… 據非精密推算,在熱店類目中,廠牌指數與大廠作品成正比。
排位前三十的熱店廠牌,隨機進入一家案例牆,撐起首頁作品碩果的多半是大廠業務,甚至是大廠單一業務線。
放眼望去,一片各自圈地為營的獨家網際網路VI視覺印記,真是既富饒又清貧,可見「一家大廠養活一家廠牌」已不是夢。
隨機開啟幾家熱店主頁,紅黃藍各大招牌色號,在創意服務鏈上也開啟了圈地運動。
“大廠有大廠的生態”,這個生態延伸到創意這個圈,也是一樣。

02.

為什麼「貪戀」大廠

大廠帶給熱店們不可取代的「家夫感」——牢靠。大樹底下好乘涼,這種牢靠的商業安全感,是代理商們始終難捨大廠這棵繁茂大樹的關鍵所在。安全區一旦建立,就意味著業務現金流和雙方信任值都在射程範圍內,相互依託,彼此慰藉,多份心安。
牢靠從何而來。
◾ “現金流”
毫無疑問,再酷的熱店也不想吃冷飯。論資本能力,熱店不比國際4A,旱澇保收是企業經營側的必要考量。當前經濟態勢下,網際網路大廠,也快成了創意廠牌們靠天吃飯時的“天”,這“天”是勢也是運,是潮水也是岸。哪怕多數大廠走款流程複雜,週期較長,但對企業生存而言,遲來的回款總比流水上的壞賬,更能安撫人,也更解決實際問題。
◾ 人才互動、圈內迴圈
近幾年當大廠們開始培養自己的inhouse團隊,吸納優秀創意人、social團隊入麾旗下;反向流動,裁員潮後,諸多大廠中高層意識到“此廠也並非一生之計”,隧及時掉頭,要麼帶資開店,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意團隊,要麼直接和原生熱店們合夥,成為Boss團的一員。
如此,人才迴流,雙向閉環消化,相當於大廠與熱店之間有著約定俗成、又不明說的契約精神,大廠PM和採購們有御用的創意供應商,熱店負責人有基本盤的KPI保障。雙向奔赴,你好我好。而所謂“御用”並非來自於這些操盤執行手的偏心,而是實實在在一次又一次靠耐心和無數個日夜積累起來的信任
◾ 「信任」是這一行鉅額的隱形資產
當專案的生死線擺在面前,信任=“交給你,我放心”;當涉及到的資源層層疊疊,操盤手和對接人亟需八面玲瓏、觸角靈活的統籌力時,信任=“不用說,都懂”。誰不想要一個溝通成本低、完成度又高的partner呢。甲乙雙方粘性由此拉高,短期內更易形成穩固的合作關係,生意層面的閉環自然水到渠成。只能說,都怪這該死的默契。
◾ 相對的「公平」
曾幾何時,廣告從業者有過曇花一現的「付費比稿期」,乙方市場人才供不應求,當年幾家知名熱店得以在廣告史上贏得過短暫的有償比稿權。轉眼如今,招投標依然是網際網路大廠吸納優秀服務商的主流模式。廠方為避免不必要的商業腐壞,定期更換庫內供應商,又或需要全新的視角刺激而重新招投標,都會讓服務方市場及時迭代、自我更新,俗稱「捲了起來」。
如若沒點真本事,很難長期在大廠庫內保有一席,故而,即便存在某些廠商和服務商的關係底子厚實,但大廠的評分機制(從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這種關係捷徑,相對而言,這種方式更能看到公平的光。而對於骨頭裡刻著驕傲二字的創意人來說,“憑本事吃飯”的比稿,贏是痛快,輸也灑脫
如此種種,都給“大廠供應商”這一標籤添了不少靠譜光環。也讓網際網路客戶成為創意服務市場的搶手貨,大家紛紛躋身這個圈子,想憑本事分得一碗羹。這碗羹捧到手上時,也確是“真香”過。

03.

既然大廠真香,為何還要「勸離」

實際上,“創意熱店應該脫離大廠”課題背後的本意,是“請不要把創意困在舒適裡”。
移動網際網路初始期,網際網路大廠如初生牛犢,勢頭生猛,敢想敢做,率一眾非典型創意專案從籌劃到操盤,再到落地,高舉高打,打出了傳統網際網路及貨架時代,品牌們不敢做的風格、作品,也誕生了一系列諸如【環時&京東/陌陌】、【W&豆瓣:我們的精神角落】、【淘寶二樓:一千零一夜】【W×大眾點評:我們之間只有一個字】等網際網路品牌與熱店攜手貢獻的經典之作。
*W憑藉著大眾點評H5經典之作,成功出圈,乃至後續常被誤解為一家會做H5的公司
*當年的意類設計師 ,成功熬出了“淘寶二樓”的一千零一夜
*環時互動在京東和陌陌之後,也在知識付費領域為【得到】開啟頭部戰役
正是這些經典,鋪墊了我們對於“大廠出品”的認知和期待。今天,流量紅利愈發稀薄,線上獲客成本並不比線下便宜多少,移動網際網路變現進入增長平緩期,“不出錯的創意”比“不出彩的創意”更重要。故而,“創意服務”更傾向於後面二字,將客戶的思想和具體需求,從頭至尾執行落地,不出差池,就成了優秀供應商的標準。創意的驚喜在於打破,而打破的人越來越少,“創意供應商”也就真的快是字面意思了。
此為勸離的外因——長期只服務於大廠客戶,中規中矩的作品就成了優秀作品。
市場需要大廠,而非需要越發單一的評價體系。
另外,從公司/熱店的創作成長性來說,“人才”是這個行業最重的投資,倘若所有人才都奔著BAT、TMD去,那我們的成長體系、思維模式終將接近趨同,說極端些,彷彿創意熱店成了網際網路公司的「編外人員」,還是體制規則外的in-house。看似自由,實則束縛頗多。
束縛之一,越來越無法觸控真實的市場。網際網路廣告時代,一切資料檢測都為廣告主提供了切實可循的判斷依據,甲方比乙方更懂得“什麼管用”“什麼有效”“什麼值得”,甲方內部制定市場策略、核心創意、投放路徑及市場反饋機制,乙方要做的就是配合各渠道執行而已。如此一來,市場上游的生意邏輯,資料背後的商業本質,效果之上的使用者洞察,都離實際作業越來越遠,創意者的資訊更多的是二手資訊,就更別提對真實市場產生的作用力。意類、有氧、贊意等熱店,正在主動脫離大廠擁抱消費品,從廣告—策略—生意,不斷進階,力圖成為品牌方最依賴的合作伙伴。
之二,入局者多了,蛋糕自然少。市場越來越卷,友商們鬥到底,斗的就是價格,在製作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只剩下越來越懸的價格戰。任何東西來到促銷層面,都只剩下「便宜才是硬道理」,而創意專案or作品,是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來自喜劇之王單口季

寫在最後

當熱店要跟大廠案例捆綁,就不要只跟單一標準、單一品類、單一廠牌做捆綁。承接不同的網際網路基因,電商類、智慧穿戴類、家居智慧類等等。更為重要的是,敢於觸碰消費品和實體經濟,從創意緯度到生意緯度,深層解決客戶的經營問題。
當然,AI技術的井噴,也許會帶來一系列相應AI產品熱潮,就像當年的移動網際網路熱潮一樣——AI類廠商/品牌/產品,說不定是帶這屆創意人打破僵局、走向真實市場反饋的下一陣風。‍‍‍‍‍‍
狂人和你,靜觀其變。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廣告
因為你連“廣告狂人”都沒有關注…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魂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