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製造。
作者 | 劉婷 編輯 | 張常旺 值班 | 森深
來源 | 時代週報
(ID:timeweekly)
編者按:春節,中國人心中最傳統、最具儀式感的節日。這是一場從異鄉到故鄉的歸來,是小城裡升騰起的煙火氣,也是一場流動的消費盛宴。值此春節之際,時代週報、時代財經聯合推出《小城大年》系列報道,關注春節經濟和時代變遷下的點滴。
春節的潮汕,大街小巷擠滿了遊客。廣濟橋頭,人潮湧動;小公園旁,叫賣聲此起彼伏。這裡酒店爆滿,一房難求,旅遊大巴一輛接一輛地駛入市區。除了粵A、粵B的車牌,還有不少來自福建、浙江,甚至東北的車輛。
在這片喧囂之外,潮汕還有低調而隱秘的另一面。這裡是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享有“潮汕製造,貨通天下”的美譽。從塑膠製品到五金配件,從玩具到紡織服裝,這片土地上數以萬計的工廠日夜運轉,將“潮汕製造”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乃至全球。
但如今,日夜不歇的機器聲正逐漸遠去,無數的工廠開始思考轉型。
鞋配件工廠老闆許嘉,時常站在廠房前,若有所思。這座工廠陪伴了他20多年,但現在,廠長已不再是他。2023年底,在兒子小許的建議下,許嘉決定關閉工廠,轉向廠房出租,結束了這段製造業生涯。
“廠關了,生活卻輕鬆了。”許嘉說。最繁忙時,他的工廠每天機器轟鳴,工人加班加點。靠著福建鞋廠的訂單,他的事業曾風生水起。然而,2019年起,行業風向變了,訂單減少、利潤下降,他的小工廠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許嘉的故事並不是孤例。潮汕製造正在經歷一場轉型,類似的工廠變遷每天都在發生。從五金到塑膠,從紡織到鞋配件,潮汕的“廠二代”們正在面對傳承與創新的選擇。一代人的告別與另一代人的崛起,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發生。
潮汕“廠二代”決定考公
大年初三,潮汕老闆老陳就“開工”了。與往年不同,這次的“開工”是檢查廠裡的器械,之後賣給他人。今年春節過後,老陳經營了20多年的工廠不會再開工了。
2024年底,老陳決定關停工廠。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意味著一段奮鬥故事的落幕,也意味著兒子小陳的接班之路就此中斷。
老陳的廠子主要生產塑膠日用品,如臉盆、儲物櫃和“廣東省凳”(紅色塑膠椅子)等。“以前做生意,只要質量穩定、價格合理,就能穩穩賺錢。”老陳回憶道,2000年代初,他的塑膠製品廠主要為國內批發市場供貨,靠著穩定的批發訂單,廠裡每天不停運轉,發貨的卡車排隊等著裝貨。
然而,隨著市場變化,傳統渠道的生存空間不斷壓縮。“以前是我們催客戶下單,現在是客戶說賣不動了。”
潮汕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塑膠製品生產基地之一,以日用塑膠製品聞名。但近年來,線上電商的發展加速了行業的分化,傳統工廠發展空間受限。根據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的資料,2020年以來,塑膠製品行業的線上銷售額年均增長超過20%,而線下銷售額則逐年下降。
為了挽救頹勢,老陳的兒子小陳決定嘗試電商。小陳是一名00後,大學學的專業是土木工程。但畢業後,房地產行業下行,他沒有找到和專業匹配的工作,只好回家幫忙。“我對電商一竅不通,但覺得這是唯一的出路。”小陳回憶道。
為了搶佔市場,他參考同行的策略,設定了極具競爭力的引流款,試圖透過低價商品吸引訂單。然而,他很快遇到了“羊毛黨”——專門利用電商平臺規則的使用者,大量刷單、退貨、薅優惠券,這讓他的店鋪在短時間內損失慘重。
“有些人用優惠券、滿減活動,幾乎是0元拿貨,甚至有人買了幾十單,再找各種理由退貨。等我反應過來,已經虧了十幾萬了。”小陳回憶,自己當時徹夜覆盤,找平臺客服、研究規則,試圖補救,但最終發現,自己沒有專業的運營團隊,根本招架不住市場的殘酷競爭。
老陳算了一筆賬,發現廠子每個月的訂單額只有幾萬元,無法覆蓋支出。他最終決定關掉廠房,包括所有裝置在內,共收回資金超過1000萬元。
工廠關門後,小陳也放棄了創業的想法。他開始認真考慮更穩妥的職業選擇。“主要是因為這條路比較穩定,雖然收入不高,但至少能讓我安心。”小陳說。“如果電商當初做成了,我可能不會考公。但現實就是,這條路太難了,產業升級是個大趨勢,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機會。”
抓住電商浪潮
與小陳不同,潮汕另一位廠二代李文選擇了另一條路——擁抱網際網路,用電商賦能傳統產業,讓老廠房煥發新生。
2024年年初,五金廠老闆李文還像往常一樣,主要向老客戶供貨。慢慢地他發現,周邊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電商,越來越多人找廠裡拿貨到網上賣,李文也動了心思。“表弟跟我說,網上開店比線下跑市場省事多了,也能直接面對客戶。我一開始覺得這事有點懸,後來看到他們做得不錯,才決定試試。”李文回憶道。
李文家的五金廠主要生產合頁、鉸鏈等五金配件。2024年3月,李文決定自己開店,只賣一款常用的五金配件。“一開始選擇這款產品,是因為它成本低,就算失敗了,損失也不會太大。”李文說,“我需要一個可以快速試水的小切口。”
開店初期,李文按照同行群裡的教程操作著後臺系統。“關鍵詞最佳化是什麼?主圖要怎麼設計?這些我都不懂,只能跟著影片一步步學。”李文說。
在電商運營中,李文也遇到了不少挑戰。“剛開始最難的不是訂單少,而是各種意外情況,比如客戶投訴和物流延遲。”李文回憶,“有一次客戶收到貨時發現少了零件,對方很生氣,直接申請退款。我趕緊打電話安撫,還主動寄了新的配件過去。那次處理得當,客戶後來成了回頭客。”
2024年5月,他接到了第一筆電商訂單,金額是1284元。這對於單價低、利潤微薄的五金工廠來說,無疑是一筆大單。“我當時特別興奮,覺得這條路走對了。還沒怎麼投入就有人下單,還是挺意外的。”李文說。
到2024年年底,李文的線上生意迎來了突破。一個月的營業額突破5萬元,比前三個月的總和還多。按照潮汕地區的傳統,大多數工廠在臘月二十左右都會停工,但李文的工廠一直忙到臘月二十八。“本來計劃早些停工讓大家回家過年,但客戶一直催單,到後來客戶哄著我,讓我們加班趕貨。”
那段時間,廠裡的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工人們加班加點地打包發貨。李文每天凌晨才睡,天沒亮又爬起來處理訂單。他的妻子負責核對訂單,父母則幫忙打包,連放寒假的女兒也在一旁遞膠帶。
今年大年初二,客戶又開始催單,“我本來想再休息幾天,結果客戶軟硬兼施,最後我們提前復工。”李文苦笑著說。
進入新一年,李文決定把重心放在線上,試水跨境電商平臺,並擴充套件產品種類。“我打算開通亞馬遜和速賣通,把產品賣到國外。同時,店鋪裡也會多上幾類產品,比如工具套裝和家居五金。”李文說。
李文也意識到,電商的紅利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流量獲取成本也在上升。”他說,“但我覺得還是要大膽嘗試,一邊摸索一邊調整。如果不行動,就可能被市場淘汰。走一步看一步吧!”
不接班是另一種傳承
“廠關了,生活卻輕鬆了。”這是潮汕“廠一代”許嘉在自己工廠關閉後發出的感慨。
2005年,許嘉花了約100萬現金買下廠房,懷揣著對鞋配件行業的信心,他相信這項事業會一直繁榮發展下去。然而,事與願違。儘管他一直希望兒子小許能接手這家工廠,但小許並沒有像他期望的那樣接班,而是選擇去深圳,成為一名白領,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2019年起,許嘉開始感受到行業的變化。本地的鞋廠訂單量下降,廠裡的需求逐漸減少,工人們的工作也越來越少,生產規模不斷縮水。儘管許嘉嘗試透過降低成本、尋找新客戶等方式來應對這些困境,但收效甚微。最終,到了2023年,在小許的勸說下,許嘉決定關閉工廠,將廠房出租,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多年前,許嘉購買這座廠房時並沒有想到它會成為他未來的底牌。“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進可攻,退可守,最差也能租出去。”如今,這座廠房每月6000元的租金收入,基本覆蓋了許嘉的日常開銷,使他得以享受這種半退休的生活。
“這些年來,租金還算穩定,每平方米大約13元。”許嘉說,“孩子也會幫忙管理租賃事宜,讓我省了不少心。”然而,許嘉也知道,未來的租金收入可能會面臨下降的風險,畢竟市場上的空置廠房競爭激烈,需求沒有以前那麼大。
小許也意識到,依賴廠房租金收入並非唯一選擇。他曾與父親討論過,如果租金收入下滑,該考慮出售廠房。此外,小許還曾提出過廠房改造的建議,包括將部分空間轉為倉儲空間或停車場。“時代變了,老廠房不一定只能做生產用途,它可以有很多種靈活的變現方式。”他說。
《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報告》的資料顯示,超過60%的“廠二代”表示不願意接班,主要原因包括行業前景不明、經營壓力大以及與個人職業規劃不符。
儘管小許沒有接手父親的工廠,但他並不認為這意味著事業的終結。對他來說,父輩辛苦積累的財富和資源依然是重要資產。“我沒有繼承業務,但我繼承了他們的經驗。”小許補充道。
雖然許嘉起初對這些新想法有所排斥,但看到小許在深圳的事業逐漸穩定,他也慢慢改變了原有的傳統想法,開始接受這些新的思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思維確實不一樣,我們那時候注重的是穩定和安全,而孩子們更願意冒險。我覺得這樣挺好,他們有自己的天地。”許嘉說。
近年來,許嘉開始重新審視“傳承”這一問題。他意識到,傳承並非一定是接班。“我現在明白了,讓孩子去闖蕩,留下一部分家庭資產,他以後總有機會帶著它去創造新的價值。”許嘉感慨道。
父子之間,逐漸達成了一種默契。對於許嘉來說,他們那一代人已經完成了使命,而接下來的責任和機會則屬於小許,屬於年輕人。
(許嘉、李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