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人三小時復刻開源版Manus,邀請碼也不需要了

克雷西 一水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這壁壘……一夜走紅的Manus,現在已經有了開源復刻版!
5個人3個小時,一個完全免費、無需排隊等待的OpenManus就做好了。
至於復現程度,還是直接看Manus官方和開源團隊提供的demo對比。
作為全球首款通用智慧體,官方提供的case如下:
而OpenManus團隊三小時復刻的成果是醬嬸兒的:
效果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對於動手能力強的小夥伴兒,也期待大家自行體驗後留言反饋。

從開源反推Manus的實現路徑

與此同時,透過深扒OpenManus,我們其實還可以看出一條實現Manus的合理路徑。
(當前Manus使用了哪家模型、Agent框架等具體細節處於保密狀態)
概括而言,OpenManus的背後有三大關鍵:
  • 擁有模組化Agent系統;
  • 具備即時反饋機制;
  • 配備了一整套強大的工具鏈;
展開來說,其核心設計就在這種模組化Agent系統。開發者可以根據需要自由組合不同的功能模組,從而創造出獨特的AI助手。
在OpenManus中,擁有不同分工的Agent會協作完成需求理解、規劃、行動等任務。
比如Manus主代理就像專案經理,負責理解使用者需求並完成分工;PlanningAgent作為規劃員,負責將複雜任務進一步拆解成可執行的步驟;而ToolCallAgent則是技術專家,負責掌管各類工具使用。
以上這一套都是靠開源團隊曾經提出的MetaGPT(一個多智慧體框架)實現,開發者可以自由整合多個合適的大語言模型。
此外,OpenManus的另一關鍵在於其思維過程是公開透明的
正如開頭提到的例子,拿到任務後,OpenManus如何思考問題,如何規劃執行……全都能即時反饋。
這為人類在合適時間進行干預提供了“視窗”,有助於更高質量完成任務。
最後不得不提到Agent對工具的使用。
為了完成複雜任務,OpenManus也配備了一系列“外援”:
  • 瀏覽器自動化:像人類一樣操作瀏覽器,自動分析網路資訊並互動;
  • 各種程式碼執行器:能夠即時生成和執行程式碼;
  • 檔案處理:自動生成和管理各類文件;
  • ……
需要注意的是,各類工具都不是單獨的模組,而是需要協同設計。
將以上組合在一起,這類多智慧體系統的一般架構為:底層由各類大語言模型構成,中間層透過多智慧體協作拆解任務,執行層呼叫各類API介面完成具體操作。
總之,按照OpenManus作者的總結,這一開源成果結合了computer-use、基本的Agents以及融合了規劃能力。
正如OpenManus團隊在專案致謝中提到的,Claude廠商Anthropic去年上線的computer-use,以及YC投資的專案browser-use,都給OpenManus提供了基礎支援。
顧名思義,這兩個專案分別被用來操作電腦和瀏覽器,而在沙盒環境中操縱正是Manus工作的一大核心特徵。

5人開發團隊,3小時完成復刻

OpenManus團隊只用了1個小時就完成了核心系統整體也只用了3個小時
核心作者梁新兵介紹,OpenManus的火速上線,來源於MetaGPT積累下的技術沉澱。
(注:MetaGPT是一個多智慧體框架,為了處理複雜任務,將不同的角色分配給GPT模型,形成一個協作性“軟體公司”。)
我們只是把瀏覽器工具鏈嫁接到過去程式碼上,配合沉澱的Agent工具包。
幾位研發成員,也都是來自MetaGPT團隊。
“開源版Devin”——資料直譯器(Data Interpreter),也是出自MetaGPT團隊之手。
OpenManus核心作者梁新兵,畢業於華東師大,還在讀時就參與了Data Interpreter的工作。
另一名核心作者向勁宇,本科就讀於西南交通大學應用物理系。
去年,讀大四的他和隊友一起使用GPT-4與Claude 3組成多智慧體的方案,讓AI分飾多個角色、相互驗證來完成答題步驟,獲得了阿里巴巴數學競賽AI賽道全球第二名。
在MetaGPT社群,向勁宇還和其他成員一起,讓智慧體成功在“我的世界”當中採集到了鑽石。
甚至他還曾經讓智慧體假扮知乎大V,回答了100多個問題,獲得3萬餘次閱讀,還有贊同、反駁甚至私信關注,結果直到他主動停止,AI的身份都未被發現。
張佳釔,去年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現在是港科大(廣州)在讀博士,被ICLR 2025接收的智慧體框架AFlow,他和向勁宇是共同一作。
於兆洋,張佳釔在人大的同級同學;洪思睿,MetaGPT和Data Interpreter兩篇論文的共同一作,DeepWisdom高階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碩士,本科畢業於暨南大學。
AFlow的作者當中,也有於兆洋和洪思睿的名字。
今年,以張佳釔和向勁宇為共同一作,五個人的名字共同出現在了一個名為SPO的專案當中,該專案能夠讓提示詞自我進化,讓人們擺脫研究提示詞工程的繁瑣過程。
並且綜合五名作者的經歷和署名資訊可以推斷,除了15年取得碩士學位的洪思睿年齡稍長之外,其餘4位作者,幾乎都是本科畢業不久,當中有人選擇繼續深造,也有人加入了DeepWisdom。

重新看Manus“套殼風波”

除此之外,OpenManus的出現,或許也給Manus的“套殼風波”提供了新的視角。
先簡單回顧一下這場風波。
Manus被質疑“套殼”主要源於兩點:
一是有前車之鑑。Manus背後團隊曾打造出另一款產品——Monica,而作為一款整合各類大語言模型的外掛,Monica也曾一度陷入套殼爭議。
所以對於一家公司出品的東西,大家很容易產生聯想。
在此基礎之上,由於產品被懷疑是套殼縫合而成,因此大家很容易形成Manus技術含量不高的印象。
然而,之所以說OpenManus是一個新視角,是因為從其復現路徑來看,許多模組都是基於已有開源專案實現。
實現不同模組的統籌、排程,形成新的功能,絕非人人都有能力實現。
而且開源社群的一大意義,本就是讓後來的開發者,能夠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即使不談開源,各大模型廠商提供API給開發者的目的,同樣是讓他們能夠開發新的應用。
說得再誇張一些,引用Perplexity創始人的說法,“OpenAI就是英偉達套殼,英偉達就是臺積電套殼,臺積電就是沙子套殼……”。
所以是否“套殼”,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是它能不能產生實質性的生產力提升
但從我們昨天的實測感受來看,Manus距離這一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所以,把產品的能力打磨好,可能才是比糾結套殼更要緊的事。
你對Manus的感受如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開源地址:

https://github.com/mannaandpoem/OpenManus

參考連結:

[1]

https://x.com/didiforx/status/1897675038972883408
[2]https://www.sohu.com/a/827134153_121798711
[3]https://modelscope.cn/studios/AI-ModelScope/SPO

評選報名2025年值得關注的AIGC企業&產品
下一個AI“國產之光”將會是誰?
本次評選結果將於4月中國AIGC產業峰會上公佈,歡迎參與!
一鍵關注 👇 點亮星標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