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我國央行重啟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2025年1月,央行宣佈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後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國債買賣操作重啟後,我國央行對政府債權規模顯著上升。與此同時,金融機構欠配壓力較大,資金湧向債券市場,國債收益率屢創新低,市場熱議國債收益率是否“失錨”。本文將1年國債收益率的變化分解為市場結構差異、流動性鬆緊預期(或者降息預期)、流動性分層、逆回購利率變化4個部分。結果顯示,8月之後市場結構差異顯著加大;流動性放鬆的預期對收益率下行亦有一定貢獻。
若國債供需格局改變,國債買賣可能重啟。到2025年第二、三季度,政府債季度淨融資規模可能達到4萬億以上。不過,當前國債收益率的絕對水平已經較低,如果重啟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可以考慮最佳化買入規模和期限結構。規模方面,美聯儲在購買國債方面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以過去四個季度美聯儲透過直接購買持有的國債佔國債餘額的比例變動來看,1971年至2008年QE前該比例的峰值為2.1%,2008年QE後至2017年該比例的峰值為7.6%。期限方面,可以探索更多將買入期限向1-5年延伸。更長期來看,可以研究將信用風險很低的地方政府一般債納入購買標的。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