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日宣佈新一輪對外關稅政策,立即引發了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彈。美國參議院接連採取行動,試圖限制特朗普在徵收關稅方面的權力,一場圍繞行政與立法權力邊界的博弈由此展開。
在特朗普宣佈新關稅的當天晚上,參議院通過了一項以微弱優勢(51票對48票)撤銷“緊急狀態”宣告的議案。該宣告是特朗普依據1977年透過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所作出的,有了這個“緊急狀態”,他才可以在未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關稅。此次參議院透過廢除宣告,意味著總統不能再以“國家緊急”為由自行決定關稅政策。
令人關注的是,有四位共和黨議員倒向了民主黨一邊,支援這項限制總統權力的決議。他們分別是:麥康奈爾(參議院共和黨領袖)、柯林斯、保羅和蒂利斯。
緊接著第二天,參議員格拉斯利(共和黨)和坎特韋爾(民主黨)提出新法案,要求所有總統加徵的關稅在60天內必須獲得國會批准,否則自動失效;同時,政府在加徵關稅後48小時內必須通知國會。這是對總統徵稅權力的進一步限制,意在加強國會的監督和制衡。
蒂利斯表示,這並不是針對特朗普個人,而是國會要“收回幾十年來逐步讓渡給行政部門的權力”。
1977年出臺的緊急經濟權力法原意是讓總統在面臨真正國家危機時能快速採取經濟措施,但特朗普以“芬太尼毒品透過邊境走私”為由,將加拿大和墨西哥列為關稅物件,顯然已經引發了國會對“濫用緊急狀態”的擔憂。
支援關稅政策的議員認為,這些舉措可以逼迫加拿大打擊芬太尼毒品的流入。儘管去年美加邊境繳獲的芬太尼數量(43磅)遠不及美墨邊境(27.5萬磅),但白宮指出,芬太尼劑量極小就能致命,即便是較少的走私量,也可能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
但很多參議員認為這理由站不住腳。例如緬因州的柯林斯指出,她所在的州高度依賴從加拿大進口的能源和工業產品,加徵關稅只會傷害本州經濟。她同時強調,“對手國家可以透過關稅施壓,但加拿大不適合被當作敵人看待。”
面對批評,特朗普的支持者反駁稱,“難道保護加拿大企業比保護美國人生命更重要嗎?”他們堅信,關稅能迫使外國政府正視自身問題,也能改善美國的貿易環境。
一些共和黨人則認為,這些關稅措施有助於促進美國本土製造業的迴流。印第安納州議員班克斯就舉例說,通用汽車剛宣佈將在本州擴大卡車生產,這就是關稅“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經濟學家與保守智庫普遍擔心,特朗普正在人為製造“緊急狀態”,藉此規避國會審議程式。這種做法,違背了當年法律設計的初衷,也削弱了國會在國家貿易政策上的憲法權力。
參議員格拉斯利強調,美國憲法將“貿易”與“戰爭”的決策權交由國會,是出於對濫權的防範。他呼籲透過立法,重申國會在國家貿易政策中的主導地位。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