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老了怎麼辦」,終於找到答案了

你有沒有在某個瞬間閃過這樣的念頭:如果我突然消失了,生活會照常運轉多久,才有人發現?
日劇《想一個人死去》的主人公鳴海,此前可能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年近 40 的她,有體面的策展人工作,有精神寄託,也享受獨處的自在。她隱約相信,只要這樣認真、漂亮地活下去,生活總會給予一個圓滿的結局。
直到某一天,她在父母家得知了這樣一個訊息:她最崇拜的姑媽,那個同樣享受著獨身生活的榜樣,「孤獨死」了

《 想一個人死去 》
當鳴海(想象中)站在姑媽空無一人的房間裡時,她的人生信念的徹底坍塌。
那一刻,悲傷之上,一種更深層的恐懼攫住了她。她恐懼自己的人生,也會這樣在寂靜中褪色、蒸發,最後只留下一串無人撥打的號碼和一屋子來不及處理的雜物。
01
沒有ta人見證的人生,
究竟有沒有意義?
鳴海的恐懼,並非簡單的怕死,似乎更像一種存在性焦慮一個沒有 ta 人見證的人生,究竟還有沒有意義?
《 想一個人死去 》
於是,她做了一個看似最合乎邏輯的決定,去「婚活」(為了結婚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或努力)
她像一個溺水者,拼命想抓住婚姻這塊最主流、最堅固的浮木。彷彿只要進入兩個人的模式,就能為生命投保,確保自己的結局,至少會有一個觀眾。
這或許是我們在面對存在恐慌時,最本能的反應之一。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行為的核心驅動力之一。為了抗衡這種深層恐懼,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去追求那些能賦予我們象徵性永生」(Symbolic Immortality)的文化價值體系[1]。例如,組建家庭、追求事業成就、獲得社會聲望等。
我們渴望 ta 人的目光來為自己作證:我存在,我重要,我沒有被世界遺忘。我們害怕的,終究是在人際網路中的徹底消失,以及被抹去一切痕跡的死亡。
02
以終為始,
才是真正掌控人生的開始
鳴海很快發現,為了逃避孤獨而抓住的浮木,可能比孤獨本身更令人窒息。在經歷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嘗試後,她最終決定「終活」(為迎接人生終點而作的各種準備)。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認為,死亡焦慮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回應它。回應的方式一般分為有兩種[2]:
▥ 第一種是防禦像鳴海最初那樣,透過投身於婚姻、事業等外部認可來否認和壓抑焦慮。 
▥ 第二種則是「整合主動地、清醒地面對死亡的確定性,並將這份焦慮轉化為一種警醒,促使自己去過一種更真實、更無悔的生活。
「終活」正是第二種方式的絕佳實踐,它不僅是料理後事那麼簡單。當鳴海開始規劃自己的告別時,她就不再是那個被動承受恐懼的人。她直面了那個最壞的結果,並開始思考:
「既然結局註定,那麼在此之前,我究竟想如何度過?什麼對我才是最重要的?」
《 想一個人死去 》
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深刻的自由呢?當我們敢於直面那個最終的、必然的獨自,反而能從無數種社會角色的繫結中被解放出來。
我們不再需要用婚姻、家庭,或某種「看起來很幸福」的姿態去向世界證明什麼。生命的好壞,也無需由結局是否有掌聲來評判。

《 想一個人去死 》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或許都終將獨自面對那個最後的時刻。在此之前,也有無數個必須一個人活著的片段:獨自決定方向,獨自消化沮喪,獨自承擔選擇。我們與 ta 人的連線固然珍貴,但那個獨立、完整的自我,才是我們對抗虛無的最終防線
《想一個人死去》藉由「孤獨死」這個社會現象,真正想探討的,或許並非死亡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
你內心深處,對死亡究竟持何種態度?是恐懼,是迴避,還是另有答案?又該如何利用有限的生命,使其更加精彩?我們準備了一份「死亡焦慮指數」的測評,幫助你潛入意識深處,瞭解自己對這個終極問題的真實看法,並獲得克服恐懼、發掘生命潛力的溫度與力量。
【測測你的死亡焦慮指數】
掃碼立即領取測評👆
「終活」的真正意義,也許就在於它以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迫使我們思考究竟該如何去「生」。當終點被看清,沿途的風景才顯得格外真切。
我們才終於能坦然地對自己說:沒關係,就算最後只有一個人,這一路,我也要為自己活得熱氣騰騰。

作者   Keyi

📄   參考文獻
[1]Florian, V., & Mikulincer, M. (1998). Symbolic immortal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terror of death: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3), 725–73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4.3.725
[2] https://rogercovin.medium.com/a-cure-for-death-anxiety-ae4fc191974c

▽ 點選閱讀原文,
測測你的死亡焦慮指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