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很多人心目中的天賦都是假的

Mar.
23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之下。

近日,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率領中國數學界發出倡議:申請在中國主辦203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ICM2030)。
國際數學家大會是國際數學界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會。早在2002年,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就在北京舉辦。丘成桐回憶:當時中國數學的基礎和水平尚未比肩世界,但大會本身成為了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本科生和中學生在數學學科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他希望,2030年在中國舉辦國際數學家大會能成為一個標杆,激勵年輕人做出世界第一流的工作。
對於年輕人,丘成桐還有很多想說的。
01
開卷有益
我的父親學問很好,他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書院。他雖非數學家,但我能成為數學家,現在又專注於數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的影響。
幼時的丘成桐與父親
10歲時,父親教我古文,第一篇是《禮記·檀弓下》的《嗟來之食》,第二篇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後來我才知道父親的深意,他在教我做人的道理。第一篇告訴我們做人的尊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篇描述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研求之樂,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看書不要因為看不懂,便覺得沒用。其實一本書,看三次甚至十次都是正常的。有深度的書,無論是哲學、文學、數學還是理論物理等,看一遍不行,往往要看好幾遍才能理解。
記得10歲時,父親讓我看《紅樓夢》,第一次看,尤其是對於男孩子而言,是很枯燥的。但是看到第三遍、第四遍時,我開始瞭解它的內容,父親去世之後再看,感觸便很深了。《紅樓夢》這本書至今我看了差不多十遍,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有的書不是你看了一遍就能吸收進去的,尤其是有深度的書,你要耐心瞭解它的結構和內容。
從小看父親研究和撰寫哲學書,邊討論邊下筆,那個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雖然我自己不從事哲學研究,但是多年來整理他的遺作,對我還是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哲學思想總是在不斷的爭論中改變,這一點對我做學問很有啟發。我在看書的過程中,也慢慢完成了對很多問題的思考。假如不看這些書,我不太可能有這些想法。我看事情和做學問都是比較融會貫通的,基本上所有我能夠了解的學問,我都想學習。我也念工科、物理、文學、歷史,這些書我都看,這些學問融匯在一起,對我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1979年,丘成桐獲得加州年度科學獎(California Scientist of the Year)時與母親的合影

我建議家長讓孩子拓寬眼界,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並且養成開放的心胸,能夠接受不同的想法。多看書,看不同的書。幫助孩子建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什麼想法都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們需要將東西方思想融合起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家長培養小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很重要,不只是看學科裡面的書。譬如孩子數學很好,他就喜歡看數學的參考書,但你也不妨鼓勵他看看小說、計算機、名人傳記等類別的圖書。我從偉大學者的傳記中受益匪淺。
舉例說,我14歲時看到一篇很短的文章,才知道中國出了一位享譽國際的幾何學家陳省身先生。讀到楊振寧、李政道拿了諾貝爾獎,少年的我激動萬分。閱讀愛因斯坦、狄拉克的傳記也是很好的學習,從他們探索大自然的一生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02
數學是哲學的一部分
我從小就聽父親講哲學史,所以對哲學留下深刻的印象。哲學始終是一門指導科學的學科。從古希臘開始,數學就是哲學的一部分。
2600年以前,早期的希臘數學家首先都是哲學家,他們用哲學的觀點來推動數學的發展。在哲學出現以前,因為缺乏推導的方法,數學沒有辦法推進。古希臘人提出了“三段論證”,使我們懂得如何用邏輯的方法推導定理,這些都是從哲學的看法開始的。
不只如此,哲學是一門很宏觀的學問,它不單研究一個個小問題,也研究哲學跟其他學科的關係,從這些關係中走出一條新的思路和方法。這一點對於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都很重要。基本上,理論科學都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能夠溝通融匯兩者,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阿基米德、牛頓、費馬、高斯、黎曼、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他們的成就都與哲學有很密切的關係。對於以科學的眼光看世界,他們有不同的哲學觀點。例如,牛頓說時空是靜態的,人們就這種觀點辯論了很久。
光是粒子還是波,也從哲學的觀點有很多討論。他們從哲學的觀點討論時,也加上了很多重要的實驗觀點。數學研究也包含許多哲學的看法,例如在研究幾何的時候,不能單用線性的看法,要多用非線性的觀點。這些基本上都是與哲學有關的。

1977年,丘成桐與學生孫理察用幾何分析法解決了廣義相對論中著名的正質量猜想。霍金是第一個懂得他們證明的人。1978年,兩人第一次見面,從早上8點多談到了下午5點多。

有些討論最初不見得跟數學有直接關係,但是到最後又跟數學產生了密切的聯絡,數學的大發展也因此產生。每一次數學的跳躍總是伴隨著哲學觀點的變化,譬如在20世紀初期,幾何的研究主要是跟拓撲學有關;到了20世紀中期,幾何跟非線性微分方程的關係變得密切,人們見證了里程碑式的發展,很多重要的問題因而得到解決。
我在很早的時候,便從讀歷史中領悟到一種方法,那就是必須總結歷史教訓,回望過去,放眼將來。所以在數學研究中,我非常重視大數學家的看法。三四百年前的偉大數學家,如費馬、牛頓、尤拉等人,他們的思想仍然影響到今天。我們不去深究融匯他們的思想,這是很不幸的。
我希望學生學習數學史,讓他們曉得偉大數學家的想法是怎麼來的,從而思考他們以後的路要怎麼走,我在培養這種文化。很多學生因為數學史無助於解題,也無功於考試,就不想學,但其實數學史最終會變得重要,只是短期內看不到而已。
要知道大學者的成功,都和他們善於學習前人有關。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實實在在的。假如我們不瞭解巨人們想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恐怕很成問題。
03
天賦只佔很少一點
坦白講,很多人心目中的天賦都是假的。天賦不能說一點兒作用也沒有,但只能說是有一些,大概不超過30%。一個人成長的大環境受社會影響,小環境受周圍人的影響,同時跟自己對學問的好惡取捨有關。天賦不可能突然爆發,在腦海裡產生很完整的構想,從歷史上看也沒有先例。
如果說天才,歷史上很出名的是印度數學怪才拉馬努金。拉馬努金在很好的中學唸書,因為太偏科,只有數學念得好,沒有辦法進入印度最好的大學。
沒有人教,他就自己摸索,憑藉天賦,模模糊糊地在腦海中構想,但是很多內容是錯的。他寫信給英國數學家哈代,在哈代的幫助下進入劍橋大學學習,這才有了後來他在數學上的成就。他比較重要的工作也是在英國跟哈代一起做的。所以沒有後天的環境,包括運氣的因素,一個人不大可能做出偉大的工作。
沒有人能脫離社會這個大環境。假如整個社會都看不起做學問,你便不可能成為學者。我小學時有個全校第一名的同學,我跟他很熟,我還記得他姓張。畢業的時候,我跟他說:“我要去讀中學了,你要去哪裡?”他說:“我去耕田。”這不是開玩笑,人家真的去耕田了。

1983年8月,在波蘭華沙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丘成桐獲得菲爾茲獎,是首位華人得主,此後,許多不熟悉數學的人也開始認識他。

所以,一個人的成長跟他的家庭有關。家中說耕田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就去耕田。家長覺得你一定要去做生意,做小生意最好了,大生意不能夠做的,太困難了,你就去做小買賣了。
鄧亞萍曾經跟我說,所有訓練她的人都說,你這麼矮的個子,一下就被打跑了,不可能打進奧運會。於是她鐵了心要打拼出來,打贏每一個對手,她做到了。她從省、市打出去,一路冠軍,一直打到奧運會。所以人生的勝負就是看你自己的決心,你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決心要不要成大業,操於自己手上。天賦並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有興趣,同時鄧亞萍不怕,她就要做到打遍天下無敵手。這不是隨便講講的,要不停地練、練、練,練到技巧可以隨心所用的程度。我們做數學也一樣,你要先把基本的東西念好,甚至唸到超群,要下功夫,失敗以後還能站起來。
失敗後能不能站起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絕大部分人做不到。尤其現在的小孩子都是由父親母親拉住手長大的,考了很高分,大家便很高興,成績一掉下去,一輩子就站不起來了。所以考奧數考到很高分也沒用,因為他遇到困難便站不起來,無法走下去了。所以說,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更重要。
04
如何規劃人生?
年輕人要立志,要立什麼志?有很多方向可以走。假如圖的是生活舒適,你可以去賺錢。但事實上,不見得每個人都以賺大錢為人生目標。
在過去艱難的歲月,生活非常貧苦,但還是有不少人立志做好學問,念好書,成為學者和科學家。其實他們當年想要達到的生活水平,我想今天大部分人都能達到,問題是:我們的志向是什麼?
興趣在人生目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子立志,先要問自己的興趣在哪裡。興趣一旦確定了,便要堅持下去,那成功便不是畫餅。畫家作畫,只是依興趣動筆,但多年後可能賣出天價,這並不是創作時的考慮。無論如何,我相信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不懈努力,未來生活不會成問題。
假如你立志做學問,那就要好好想通自己的目標。目標要遠大崇高。你不要說,我想到清華學習,或者任教,也不要說拿什麼“帽子”,當什麼院士,甚至連拿諾貝爾獎也不算什麼目標。
做學問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如果說的是科學,那就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以及種種自然規律是怎樣產生的,又怎樣發揮作用。相對地,哲學家會問: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我們要如何規劃人生?我們希望能做到的,是影響一個學科的發展,而非名譽、地位和財富。樹立了這樣宏大的志願後,人生的奮鬥才有意義。
當年父親忽然去世,一家頓陷困境,連吃飯都成問題,更不要說繼續唸書了。但在人生的低谷中,我仍然立志成為一名出色的學者,建功立業。我為這個目標奮鬥一生,從未感到失落。為了攻克一個難題,我花了五六年工夫,其間飽受挫折,但我始終保持樂觀,並享受其中的樂趣,最後在堅持中看到曙光,以至功成。
志向一旦定下來後,便要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最怕中途因失敗的挫折或者名利的誘惑而改變方向,這樣就不行了。我希望大家都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
05
尋孔顏樂處
不過話說回來,一個人的學術興趣也是需要培養的,從小學開始到中學、大學、研究院,興趣是動態的,一直在改變。向前走的時候,你看到一座小山,覺得風景不錯,但是你看不到小山後面還有大山。翻過這座大山,後面還有更大的山。登上大山,眼前便是海闊天空,一望無際。因此興趣是要長期培養的,不能說今天我看到的就是我一輩子的興趣。
我的興趣在數學,但數學的方向很多,興趣隨著修為的進步而改變。有人改變研究方向以迎合別人,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我認為方向的改變應該是因應研究的內容而嬗變的,是個自然而然內蘊的過程。
做學問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節奏,認定這條路走下去是豐富的、光明的,能夠解決大批數學問題。數學研究如此,物理研究也是如此。當初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遇到很多很多困難,但他始終認為這是條正確的路。
從1905年到1915年,他花了十年時間,其中經歷了許多觀念上的改變,還有無數錯誤,最終完成了廣義相對論這個偉大構想。從學問本身出發改變想法是再自然不過的,但我們不能夠因為要拿“帽子”或者迎合別人,就改變自己的方向。我希望年輕人能夠堅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擾,不屈不撓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進。
當年我在香港學習的數學,跟去伯克利後看到的數學大異其趣,因此對數學的看法也不同了。要有自己的看法,而看法是會改變的,因為你對真理的瞭解也在不停地改變。
我之前整理出版了父親的哲學著作《丘鎮英先生哲學史講稿》。書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要弄懂哲學思想的起源、變化,以及如何批判它,這三點對於做學問非常重要。在這本書的開篇,父親引用了《文心雕龍·諸子篇》中的一句話,我至今都記得很清楚:
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之下。
“標心於萬古之上”是說,我們的胸懷要像古代聖賢一樣。這裡的聖賢既可以是孔子和孟子,又可以是高斯和黎曼這些大數學家。“送懷於千載之下”,是說我們的抱負要遠大,志在留名後世。父親還寫了幾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對聯,其中一副是尋孔顏樂處,拓萬古心胸。
“尋孔顏樂處”即繼承孔子和顏淵做學問的樂趣。孔子和顏淵都經歷過窮苦日子,孔子還帶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他們能體會做學問的大樂趣。“拓萬古心胸”是講心胸要寬廣,看得高遠。
這幾句話對我一輩子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它激發了我的鬥志,讓我無所畏懼。我不追求闊氣的大房子以及豪華的裝潢。
我活了七十多年,感到很舒適,能夠自由自在做自己的學問,帶領一批才華橫溢的學生,這實在是美妙的人生經驗。尤其是我在少年班見到了一些初中生,他們初露頭角,前途無限。我很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希望他們能夠迅速成長,成為光芒萬丈的學者。
— THE END —
☀本文選自瞭望智庫(zhczyj),作者丘成桐,摘編自《我的教育觀》(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3月出版),原標題為《我對年輕人說的話》。

MORE

灼見熱文 

◐◑王菲的痛,申公豹最懂
◐◑“賣掉200萬的房子回老家躺平”:縣城是退路,才是最大的騙局!
◐◑從“996”到“強制下班”:歐盟法案引發中國產業地震
◐◑所有中年女,在40歲前想好退路
◐◑體制內就要理直氣壯、大大方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