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休息後,我找回了「活人感」

如今,能大大方方 「無所事事」的人很少了。這也恰恰映照出我們日常休閒經驗的稀缺。
上週,我們發起「閒學經驗」徵集,就是想弄明白:到底怎樣才能好好休息?
翻完幾十份問卷,聽編輯部同事聊各自的故事,我終於懂了:休息沒有公式。只要能讓人把注意力放回自身,調整身體、思想和感受,就是好方法。
有人騎車穿梭街頭,有人用日記梳理心緒;有人專注拼樂高、下河撈魚、扛著相機觀鳥,甚至只是和小狗懶洋洋地曬太陽……來看看簡單心理的朋友們都有哪些靈感!🌟🌟🌟
01
設定「關機時間」
@ 林離
晚上10:30睡,早上6點多能醒。保證房間完全是黑的。不知道做什麼、不開心、感覺孤獨、很生氣很鬱悶,那就閉上眼睛睡會兒,晚一點處理天不會塌。睡醒會覺得自己更舒服,有能量了。
@四五
在宿舍,拉上床簾、戴上耳機,毫無負擔地點開一部電影。如果手邊有零食和飲料就更好了。主人公看見的即我所看見的,ta所聽見的即我所聽見的。這兩個小時,我有機會完全跳脫開自己的人生。
@ 小李同學
研究生一枚,每天十點結束一天學習工作後,會在家裡放著非常舒緩的音樂,讓自己的腦子也跟著進入「遲鈍」狀態,不再像白天那樣保持專注認真的狀態。有時候我會拿起一本書,一句一句慢慢地讀,雖然我知道我能讀得更快,但我只想享受這種慢。
@ 崇崇
有時候覺得這一天過得很煩,就會下班後掃一輛共享單車,騎5公里到遠一點的地鐵站。那條路上車不多,能放開了騎,而且中間會經過一個很陡的坡,使勁兒騎上去再衝下來的過程特別爽!路上也看不了手機,更容易注意到天是什麼顏色,路邊的花開了沒有,前面騎電動車的大哥腳上穿的居然是棉拖鞋……一段路騎下來就放鬆了很多!
@ 雨雨
非工作時間,孩子不在身邊,獨自一人在家裡,沒有什麼非幹不可的家務,那一刻才是我的閒暇時間。我有意識地發現自己處在閒暇時間,再專注地做每一件事,越有明顯的放鬆。閒學的核心是,用正念度過閒暇時光,做飯就是做飯,澆花就是澆花,編織就是做編織。感受我看到的,摸到的,聞到的,聽到的,讓我覺得活著就是一種體驗,不論好壞。
@ feifer
去年中秋節和一個看脫口秀認識的小姐姐一起從北京去大同玩了一天一夜。我當時在糾結讀博還是工作,每天沒有做很多正事,但出去玩總有種愧疚感。
被她說服以後,我沒帶電腦,直接就出發了。我們去了大同石窟、看即興戲劇、第二天早上分開去博物館和公園。巨大的佛像,擁擠的人群,路上的水坑,涼風和羊肉湯的熱氣,城牆上為中秋準備的燈展……這一天很短但又很長,我感受到生命的厚度,從而積蓄勇氣繼續向前。
崇崇騎行中看到的天空
02
回到過去
@ Jenny
節假日的時候回老家,跟爸媽去鄉村、附近山水景點轉轉。早上睡醒前的雞鳴、鳥叫,與爸媽的拿手好菜,讓我感到有安全感,心情能得到徹底放鬆。
@ chill同學
假期和朋友一起出去旅遊。睡到下午一兩點出門,吃個飯就去網咖打遊戲或者找地方閒逛一下,吃、躺、玩,景點什麼的純看心情,對打卡無所謂。我比較宅,但也很需要與人互動。我朋友說,感覺回到了宿舍生活,很自由、很閒適。我也這樣覺得,假期恍然如夢。
@ 張鐵鍋
週末睡到自然醒,播放《甄嬛傳》開啟當背景音、盤腿兒坐在床上拼樂高,拼一包又一包。像回到小時候,彌補了沒有搭過積木的遺憾。我只關注當下我要把手裡這一塊按在哪裡。一次,在拼的過程中,我發現說明書裡的一塊顏色印刷錯誤。我一直覺得,如果樂高拼錯了那一定是我的問題,但那次不是。
@ 張鮭魚之夢
下班後,或者週末,在家關掉大腦,看小時候最愛的動畫片或者偶像劇,《虹貓藍兔七俠傳》、《流星花園》之類。看到有些情節的時候,會想起小時候披著床單假扮動畫人物,玩過家家。而且有些作品時隔多年再看還是會被鼓勵到——那時候的主角都勇敢大方毫不內耗。像和小時候的自己一起盤腿在沙發上看大頭電視機,時間過得很慢,也沒有那麼多大人的事情可煩惱。
《 西瓜 》

03
創造就是解放

@ 靠譜的小姐姐
吹哨笛。非常簡單的樂器,我隨身攜帶,路過公園或者河邊就吹上一會兒。的時候就像在做深呼吸,每次練習都需要專注,注意力不集中就會錯,這樣情緒很快就會平靜下來。每次吹出耳熟能詳的曲子,我就覺得自己很棒。
@ Rose
下班後或週末去手工作坊呆呆。做陶藝或是燒玻璃工藝品,看著自己用雙手一點一點創造出物品,再用色彩把它賦予生命力。無論是意外沾染到手上的顏料,還是陶土的味道,都讓我無比愉快。我的核心就是創造,創造讓我表達自己,讓我看到自己可以如魔術師創造美麗。
@ 園園
下班後,手機調靜音,逛公園、回家玩造景貼紙。我能記得玩石膏娃娃時顏料的味道、還有貼紙的色彩。比起強迫自己忘記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忙其他和工作無關的事,需要動手動腦的協調性活動,如果能出汗就更好了。
@ 想變成一棵樹
每天我都有非常多想法和感受,必須找一個輸出的地方。寫日記讓我整理思緒,是精神上的掃除,也讓我對內心的感受認知更深。如果不寫,也必須有人聽我把這些話說出來。聽著鍵盤的打字聲,看到摸不著的東西變成文字出現感受從虛擬的摸不著的東西變成了文字出現在螢幕上,踏實、舒服。
《四重奏》
04
人生是曠野
@ 77
坐在江邊,陽光撒在皮膚上暖暖的,江風涼涼的,江邊柳樹隨風飄揚。我暫時從繁忙和焦慮中抽離出來,只關注當下的小花小草,江水和遠處的山。
@閆小球
週六日,在家門口海邊的公園草地上,搭上天幕,鋪上野餐墊,躺在地上,頭藏在天幕陰影裡,身體暴露在陽光下曬著。平躺在野餐墊上,身體交給大地,目光延伸到身旁大樹伸出來的樹枝。在獨自搭建帳篷、天幕等露營用具時能進入心流狀態,再辛苦都是為自己。對於前庭失調的我來說,在大地上被安穩地懷抱,安全感十足。
@JYP
杭州有很多河,我會在週末撈小魚。河道治理過,主流河道的小魚很少。每次看到小魚“咵嚓”用小魚網下去蓋、撈上來檢查有沒有魚,是最開心的時候。一種迅速的正/負反饋。
本來就做好撈不到的準備,所以撈到一小條魚/蝦都很開心。跟大自然互動,感覺自己還是一個人,一個自由的生物,而不是流水線上的牛馬,火車燃燒的煤。
@ fries123
只要有週末,就去觀鳥。專注聽音辨鳥,專注從樹葉間隙發現鳥,看看是誰在那裡。如果遇到了之前從沒有遇到過的鳥(觀鳥人稱:加新),收穫抽卡獎賞般的喜悅。
如果遇到的是老朋友,也有見老友的溫暖。在觀察鳥類行為的過程中,如同走進了真正的「動物世界」。
專注帶來的精神放鬆,和做瑜伽、冥想效果是一樣的,這比看劇刷影片又聯想到社會和自我問題要放鬆得多。作為一個I人,觀鳥免去社交煩惱。一個人觀鳥有一個人的自由,一群人觀鳥有一群人的興奮,無論哪種,大家的關注點都在鳥兒身上,而且,不能說話!
fries123拍攝的鳥片
@ 阿宗
我最喜歡一個人在工作日去看動物。天氣好就去動物園,天氣不好就去海洋館。
無聊的時候最喜歡去猛獸區,有幾次剛好趕上餵食,獅子離我就兩米遠,隔著網所以不怕,不過它們還沒生活中的有些人可怕。最有趣的是靈長類,能看到照顧寶寶的,打架的,瘋跑的,說悄悄話的,還有跟遊客互動的。
動物園裡的動物味道和懶洋洋的氛圍能一下子把我從城市的快節奏和焦慮里拉出來,相當於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自己,看,生活其實可以這麼簡單。
平常跟家人住在一起,上班是做社工,經常上夜班,每天都要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還不能有大脾氣。
所以溜出去和動物待著,等於給自己喘息的時間。動物給人帶來的治癒和生命力,是看劇和打遊戲給不了的,因為我能在此時此刻感受到它們的存在
《 我家買了動物園 》

05
退出「賽道」

@榴蓮飄香
離職以後,一個人去到陌生又風景很好的環境旅行休養。一個人在海邊散步,吹海風。吸著氧爬山,走走停停最後登上頂峰,人生正是如此。工作中每每和人溝通不知道消耗了多少腦細胞,不良的工作環境還導致抑鬱症。休息最關鍵的是必須一個人在不被打擾,不需要和人打交道的情況下,養精蓄銳睡個好覺,也算是回魂了。
@ 辛夷
回到農村工作,但不跟父母住一起,自己租民房,一年6500。主要為了兩隻狗可以有院子有陽光,不用跟我一起住高樓的一居室。
中午午休也可以騎小電驢六分鐘到家。安撫一下激動小狗,收拾東西,把露營椅放在院子裡,再搭小馬紮,披毯子,狗在窩裡,我們仨一塊舒舒服服曬太陽。
@ 三豎
離開網際網路大廠。離開半夜12點焦灼的電話會,週六下午緊急指派的新任務,和節假日落地的大型活動。不用再像大型機器裡一顆冒煙的螺絲釘,永不停歇地旋轉著。
時隔四年,我重新擁有了夜晚、週末和法定節假日。不用再24小時待機,時刻回覆工作訊息,可以徹底下線。寫下這段文字時,我正在和前同事聊天,問她五一有什麼安排?對方回答,在一個混亂的S+專案上。而我,已經在前往海邊的高鐵上啦。
《 海街日記 》
寫在最後
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描繪過一個詩意的閒適空間:在那裡,感官不再因過度消耗而鈍化,反而喚醒一種澄明的感知力。人們用悠長舒緩的目光,重新看到細微的紋理。
別再糾結 「出片」、「打卡」和效率,真正的休息更加簡單。願你擁有一個元氣滿滿的假期~

作者   西維 Bridge   
責編   寒冰
封面 《天使愛美麗》
這個假期,
你準備怎樣休息?
歡迎在評論區聊一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