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購房成本節節攀升,美國人正悄悄放下“夢想中的大房子”,轉而尋求更小、更實際的居所。來自Realtor.com與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3月,全美待售房屋的平均面積降至約1800平方英尺(約合50坪),較2020年同期縮水7%。而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2024年全美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積也創下近年來新低。
在利率高企、房屋保險費用增加及建築法規限制等多重壓力下,開發商面臨嚴峻成本挑戰。Zonda住房研究機構首席經濟學家阿里·沃夫(Ali Wolf)指出,即使房屋面積變小,建造成本卻在持續上升,因此價格並不一定更親民。
這種“縮水趨勢”不僅限於房屋面積,還有居住方式的整體轉變。非營利組織Project Bravo的執行主管勞拉·龐絲(Laura Ponce)表示,許多新建住宅被迫擠在狹小地塊上,車庫空間被壓縮,停車位僅夠一輛車,有的家庭甚至要依賴2至3人共同承擔按揭才有可能購房。
自新冠疫情結束以來,曾經火熱的“家庭健身房”“居家辦公室”等配置也逐漸被市場冷卻。面對高通脹、高利率,實用性與可負擔性成了購屋優先考量。
在德州,即便被稱為“萬物皆大”的地方,小型住宅的發展也成為議題。一項擬放寬基地面積限制的法案正在推進,副州長丹·派翠克(Dan Patrick)支援此案,他表示,從2019到2023年,德州房價中位數上漲了40%,達33.5萬美元。在房價高企背景下,小宅成為必要選擇。
此外,貿易政策也帶來連鎖反應。美國營建材料中約25%-30%的木材來自加拿大,而2025年以來木材價格已上漲約16%。川普政府再掀的貿易戰火或將進一步推升建材成本,給本已緊張的房市再添壓力。
與此同時,房貸負擔繼續擴大。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指出,2025年4月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為6.67%。與2019年利率僅3.9%、房價更低時相比,如今僅有約20%的租房家庭有能力轉為購房者,而當時這一比例為42%。
沃夫總結:“不是大家不想買大房子,而是已經負擔不起。”美國人正用更緊湊的空間,換取維持生活質量的可能。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