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把家長累個半死,但你可以找四個幫手

前段日子看到一個爸爸吐槽孩子過暑假,把自己累個半死。
我一看,這個爸爸踩中了四個大坑:
第一,爸爸覺得學校暑假作業裡有過多重複性訓練,於是自己幫孩子做;
第二,暑假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課外班,需要接送;
第三,媽媽出差了,爸爸一人負責做飯、洗衣等各種家務;
第四,除了課外班,爸爸還要自己輔導孩子的功課,雖說不一定雞飛狗跳,但也很辛苦了。
這四個大坑裡,除了第三個家務活,其他幾個可能是大部分家庭都會遭遇的。我看了也感同身受。因為家裡有兩個孩子,我家過暑假也是一團忙亂。
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自己從忙亂中解放出來!關鍵就在於,設計暑假所有活動的核心要改變 —— 從我如何管好孩子,轉變為如何讓孩子管好自己。
所以我給自己找了四個幫手。
幫手一:炒菜機
從前面講的四個坑能看出,其實暑假的剛需首先是託管而非補課。如果孩子能自己做飯、自己出行,家長的工作量就會減少一半。
所以,暑假要想輕鬆,孩子首先得學會做飯。
炒菜機我以前在 BetterRead 上也介紹過幾次。(培養“天選做飯人”,就用這三大工具)很多人把它當烹飪工具。在做飯高手看來,炒菜機是個水平很一般的做飯工具,因為用電的鍋缺乏 “鍋氣”。
但對我來說,炒菜機是教具 —— 一個比較安全、方便,又能快速教會孩子做飯的工具。
炒菜機用電,總體比用天然氣安全一些。
而且,我買的炒菜機除了能自動加熱和翻炒,還可以自動投放調料、自動洗鍋,也提供了上千個菜譜和程式。經常幹家務的人都知道,做飯是個非常複雜的流程,其中投放調料和洗鍋的次數比想象中多得多。
另外,炒菜機提供的上千個菜譜和程式,也支援自由炒菜。這樣就不用費心想做什麼了,孩子的選擇餘地很大。
最後,我選的炒菜機還帶有影片,全程展示從備菜到炒菜的過程。這樣我就不用教孩子做飯了,孩子看著影片也能順利操作。
有的家長不用炒菜機,用電飯鍋、電燉鍋、電餅鐺,這些都可以。但核心是讓孩子用著方便,而不是家長用著方便,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自理。
幫手二:手機
手機是解決出行問題的好幫手,無論是走路、坐公交還是打車。
出行相關的 APP 有這麼幾個:地圖軟體,用來找方向和規劃出行方案;支付寶和微信,有公交乘車碼;滴滴等網約車打車軟體。
還有一個是位置共享功能,可以隨時瞭解孩子在哪裡。
你可能會說,孩子用公交卡也能出行。但孩子有手機的話,方便定位查詢,需要時也能直接電話溝通,家長更放心。
當然,手機如果管理不當,也可能成為暑假裡家長最大的敵人。
根據使用手機的管理邏輯,通常有三種方式 —— 功能代替、物理隔絕、事後懲罰。
所謂功能代替,就是提前設定好手機的用途。比如手機只用於基本的通話、支付和查詢功能。至於娛樂、學習和資訊瀏覽功能,則用更好玩或更方便的工具替代 —— 看影片用電視,上課用電腦或學習機,玩主機遊戲以及參與戶外活動。
所謂物理隔絕,就是讓孩子用不上手機。比如學校老師通常會在上課前把手機收走,放學後再還回來;又比如假期把孩子送進培訓機構,讓專人監督孩子使用手機。
所謂事後懲罰,就是先讓孩子使用,並約定合理的使用時間,然後透過螢幕使用時間等方式檢查孩子是否過度使用。一旦過度使用,就按約定進行懲罰。
以上三種方式中,物理隔絕效果最好,但假期通常很難執行;事後懲罰是最常見的做法,效果卻往往不太好,因為即便懲罰有效,孩子已經過度使用手機了;功能代替是更有效的辦法,但這需要提前培養孩子的休閒和工具使用習慣,讓孩子喜歡並習慣手機之外的娛樂和學習方式。
幫手三:暑假計劃
炒菜機、手機是看得見的幫手,暑假計劃則是看不見的幫手。
從老大小學六年級畢業的那個暑假開始,我就和她一起做學習計劃。假期有假期計劃,平時上學做周計劃,提前安排好每天的課外學習。這些我在BetterRead上也介紹過。(暑假計劃怎麼做才有用?
這次暑假計劃是孩子第一次完全獨立制定,每一天做什麼,全由她自己安排。
我發現孩子自己定計劃,會更主動去執行。
這當然是因為計劃是按她自己的心意定的,而她自己定的計劃通常會更輕鬆。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一天分成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個時間段。如果是我來定計劃,通常會選其中兩個時間段讓她完成學校作業,晚上再稍微加一點 “媽媽牌作業”。
但孩子自己定計劃後,“媽媽牌作業” 就都沒有了。她每天只在下午做學校作業,上午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晚上以休閒為主。
另外,我和她在暑假計劃的同一個內容上,處理方式也不同。
比如我會把暑假第一週設為覆盤周 —— 翻看過去的試卷,蒐集有價值的錯題,再想想自己有哪些薄弱項。
孩子也翻看試卷,卻主要看哪些可以扔掉。翻看的結果就是扔了一大堆卷子和作業本,堪稱 “斷舍離”。
又比如我把暑假最後一週設為預習周 —— 做一做各科下個學期的過往期中卷,瞭解下個學期的學習重點。
孩子表示認同,但她給我看了暑假作業。我一看,暑假作業裡有不少試卷,也有預習任務,就沒再說話了。
總之,孩子自己做暑假計劃,更瞭解自己的需求,也更知道怎麼讓自己過得舒服。
幫手四:學校
我家孩子暑假過得輕鬆,主要是因為她沒有額外的文化課外班。我也報班,但報的都是拉麵、排球等非校內課程。這也在BetterRead裡介紹過。(這個暑假,我給孩子報了成人夜校
因為我不想把家變成學校。我覺得家長既沒有能力,也缺乏專業知識,沒必要重複學校做的事。家長更適合和學校分工 —— 在孩子完成學校作業的前提下,安排一些學校不會重點關注但對學習和生活有幫助的事。
不報文化課外班的另一個原因,是學校的暑假作業已經不少了。
很多家長一邊吐槽暑假作業多,也有的家長對學校佈置的作業不屑一顧。我認識不少家長,會自行給孩子佈置暑假作業,甚至因為覺得學校作業浪費時間,自己上手幫孩子完成。
在他們眼裡,學校是家庭教育的拖累和育兒 “豬隊友”。
我比較幸運,學校正是我的第四個幫手。
首先,學校暑假作業雖然多,但形式豐富,所以孩子不排斥。
以語文為例,他們學校總共四項作業 —— 古詩詞複習和預習、《水滸傳》的人物小傳和卡牌、作文等。形式上既有傳統的背誦默寫,也有涉及創意設計的卡牌,還有作文等。
其次,學校規定了階段性提交作業的時間和反饋方式,讓孩子必須認真對待作業。
學校在 7 月下旬、7 月底、8 月下旬和開學前這四個時間點,連續要求學生提交作業,這相當於幫孩子定下了暑假學習節奏。
另外,不同的作業有不同的反饋方式。比如背誦、抄寫、默寫之類的重複性訓練,開學會有考試;作文、手工和創意設計類作業,開學會有展示和評比。總之,學校透過各種方式約束或激勵學生認真完成作業。
學校有了規定,家長就會輕鬆很多,至少在督促和要求孩子時,有了一個抓手。
以上四個幫手雖好,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做飯,我家老大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正式學做飯,到現在已經四年了。再比如培養孩子超越手機的娛樂和學習方式,得從小開始,也需要花錢花時間。制定和執行暑假計劃這件事,我們也做了兩年了。而像這樣對暑假安排認真又細緻的學校,更是可遇不可求。
不過,當我們把 “讓孩子管好自己” 當作目標時,這些幫手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或許這個暑假你依然會有些忙碌,但每一次讓孩子自己按下炒菜機的啟動鍵,每一次看著他們用手機規劃好出行路線,每一次尊重他們在計劃表上寫下的 “休息時間”,都是在為未來的輕鬆蓄力。
畢竟,當孩子真正擁有了自律、自理、自學和自立的能力,家長才能徹底從 “暑假戰場” 上卸任,和孩子一起享受假期本該有的鬆弛與快樂。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